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体制选择与结构预期  共和国经济变迁五十年  1949-1999
体制选择与结构预期  共和国经济变迁五十年  1949-1999

体制选择与结构预期 共和国经济变迁五十年 1949-1999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达志著
  • 出 版 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6275231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
《体制选择与结构预期 共和国经济变迁五十年 1949-1999》目录

前言 1

上篇 举足轻重的国有企业--五十年经济变迁中的典型例证 3

第一章 计划体制下的国营企业 3

第一节 来源和形成 3

一、国营企业的来源 4

二、国营企业的比重 7

第二节 体制和管理 11

一、计划经济体制概述 11

二、国营企业管理沿革 15

第三节 三十年兴衰评价 20

一、成就与作用 20

二、弊端与特征 26

第一节 阶段划分及其意义 38

一、周叔莲三阶段说 38

第二章 改革进程与模式转换 38

二、王珏等六阶段说 40

三、刘伟等四阶段说 42

四、其他的分段说 44

第二节 改革模式评说 46

一、承包制的过渡效应 46

二、租赁制的特征与缺陷 51

三、股份制的实践价值 54

第三章 转型中的四大难点 60

第一节 难点之一:严重的亏损 61

一、亏损的状况 61

二、亏损的原因 65

第二节 难点之二:资产的流失 68

一、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 68

二、资产流失的原因渠道 72

一、债务的构成 76

第三节 难点之三:债务的危机 76

二、危机的成因与后果 82

第四节 难点之四:沉重的负担 86

一、过多的冗员 86

二、社会福利负担 91

第四章 深圳的改革实践 95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总体状况 95

一、1980~1987年 96

二、1987年以后 98

第二节 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改革 101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101

二、国有资产的三级管理体制 107

第五章 二十年改革评述 117

第一节 关于评价标准 117

一、效益标准 117

二、总量标准 118

三、责任与贡献标准 120

四、实践和价值标准 121

五、观念标准 123

第二节 改革热点评述 123

一、产权制度改革 124

二、资本经营 127

三、战略重组 130

第三节 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33

一、障碍因素分析 133

二、经验与教训 138

第六章 世纪之交的展望 144

第一节 结构调整与战略退出 145

一、“抓大放小”问题 146

二、结构布局 149

三、战略退出 150

第二节 制度创新与前景展望 153

一、企业制度创新 153

二、政府职能转换 157

三、新世纪的展望 161

下篇 事关全局的产业结构--全方位国际视野里的未来走向 167

第七章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167

第一节 世界市场经济格局 167

一、世界市场经济的类型 167

二、世界产业传递、发展与变迁 173

第二节 调整中的竞争与合作 177

一、国际竞争与合作 177

二、知识经济与美、日、欧的产业角逐 180

三、亚洲金融危机背后的产业结构运动 186

第一节 政策的区分 192

第八章 国际产业政策 192

一、产业结构政策 195

二、产业组织政策 198

三、产业技术政策 199

第二节 类型与比较 201

一、类型之一 202

二、类型之二 203

三、类型之三 204

四、类型之四 205

五、日本的产业政策及其比较 206

第九章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 210

第一节 建国后产业结构的波动 211

一、经济恢复和“一五”规划 211

二、“大跃进”与工业化进程 213

三、“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215

四、工业化跃进与产业结构失衡 219

第二节 建国后三十年产业结构调整 220

一、工业化的成就 221

二、结构性的失衡 224

三、历史的评说 229

第十章 转型期产业结构的状况 237

第一节 调整的状况 238

一、深层动因与政策引导 238

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变动 242

第二节 调整的分析 254

一、条件分析 255

二、成长特征 259

三、矛盾与问题 267

第十一章 走向市场经济的政策选择 274

第一节 未来的挑战 274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275

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困难 276

二、产业传递引发的竞争 276

四、现状的不适应性 277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278

第二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279

一、世界格局观念 280

二、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281

三、符合长期目标的要求 282

四、“高开放度化” 283

五、规模经济 284

六、科技的推动 286

第三节 中国未来产业政策的选择 287

一、总体思考 288

二、战略产业选择和相关政策 294

附:表图索引 304

后记 3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