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浦兴祖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08033099
  • 页数:9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书中论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历史发展,以及影响这一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目录

导论 1

1.“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2

2.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9

3.中国政治制度的50年历程 15

4.影响中国政治制度建立与变迁的八大因素 26

5.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36

6.研究方法:制度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 46

第1章 代表大会制度 55

第1节 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 55

1.历史的选择 57

2.涵义与原则 62

3.关于“特色”与“优势”的探讨 66

第2节 曲折发展的历程 71

1.萌芽与过渡 72

2.确立与挫折 74

3.恢复与发展 78

第3节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若干建议 81

1.理顺共产党组织与人大的关系 82

2.强化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85

3.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88

4.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89

第2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3

第1节 全国人大 93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93

2.区域代表为主,职业代表为辅 94

3.职权的至高性与广泛性 98

4.会议与议事规则 100

第2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 112

1.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112

2.趋向专职化的组成人员 113

3.正、副委员长限任制 115

4.逐步扩大的职权 115

5.会议与议事规则 121

6.委员长会议及其他机构 126

第3节 全国人大专委会与特调委 128

1.专门委员会 128

2.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134

第4节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 135

1.立法权限 135

2.立法原则 139

3.立法程序 143

第5节 全国人大代表 153

1.角色特征探究 153

2.权利与义务 156

3.执行职务保障 165

4.辞职、停职、罢免与资格终止 167

第3章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70

第1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 170

1.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70

2.组成 171

3.主要职权及关于完善地方立法的思考 174

4.会议及议事规则 178

5.专委会和特调委 188

第2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191

1.建立及其意义 191

2.组成人员不得兼任“一府两院”职务 194

3.主要职权 195

4.会议及议事规则 197

5.所属机构 203

6.上下级的监督、指导和联系 204

第3节 乡级人大 206

1.基层国家权力机关 206

2.主要职权 208

3.主席、副主席 209

4.会议及议事规则 210

第4节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 211

1.权利与义务 211

2.职务保障 215

3.资格问题 216

第4章 选举制度 217

第1节 概述 217

1.“选举”、“选举制度”涵义初探 217

2.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 219

3.选举制度的“二”、“四”、“一”变迁 223

第2节 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226

1.普遍原则 226

2.平等原则 227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 230

4.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232

5.差额选举原则 233

第3节 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 234

1.人大常委会与选举委员会 234

2.选民选代表:直接选举程序 236

3.代表选代表:间接选举程序 245

第4节 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247

1.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247

2.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249

3.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协商选举 251

4.人民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252

第5节 关于继续完善选举制度的思考 255

1.候选人提名方式问题 256

2.竞选机制问题 257

3.选区划分方式问题 259

4.扩大直接选举范围问题 260

5.减少人大代表名额问题 261

6.深化对选举的认识问题 263

第5章 国家元首制度 265

第1节 当代中国元首制度的沿革 265

1.元首、元首权与元首制度 265

2.从“中政委”起始的变迁 268

3.重设国家主席职位 273

第2节 国家主席的职权 275

1.对内与对外职权 275

2.职权的三点变化 278

3.副主席代行部分职权 280

第3节 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与任期 281

1.任职资格 281

2.任免程序 281

3.任期与就职 283

4.辞职与补缺 285

第4节 中国元首制度有关问题的理论探索 286

1.关于“地位” 286

2.关于“虚位” 287

3.关于“集体制”与“单一制” 289

第6章 国家行政制度 293

第1节 概述 293

1.涵义与特征 293

2.形成与发展 295

第2节 国家行政组织制度 298

1.行政组织的法律地位 298

2.设置原则 300

3.结构类型 302

4.各类行政组织的职能配置 304

第3节 国家行政领导制度 306

1.委员会制(合议制) 306

2.行政首长负责制 307

3.首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 309

第4节 国家行政决策制度 311

1.行政决策制度的构成 311

2.行政决策的程序 313

3.行政决策实施规程 315

第5节 国家行政监督制度 317

1.行政监督的特征 317

2.内外双重监督 318

3.行政监督制度现状分析 324

4.改革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的若干思考 325

第6节 国家行政区划制度 327

1.概念与原则 327

2.行政区划及其变更的审批权限 330

3.50年来行政区划沿革 331

4.现状与问题初探 334

第7节 国家行政制度改革 337

1.进程与成就 337

2.面向21世纪改革取向 341

第7章 国务院 344

第1节 概述 344

1.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44

2.组成与任期 346

3.六大方面的职权 349

第2节 国务院的行政机构 352

1.九“增”六“减”的轨迹 352

2.1998年机构改革述评 361

3.国务院机构之类别 369

第3节 国务院及其部、委的行政立法 376

1.依法行政与行政立法 376

2.权限 378

3.分类 380

4.程序 383

5.效力 386

第8章 地方政府 388

第1节 省人民政府 388

1.双重从属与最高一级地方政府 388

2.组成与职权 390

3.机构的发展与问题 392

4.推进机构改革的设想 397

第2节 县人民政府 400

1.组成与职权 400

2.机构的现状与发展 401

3.深化机构改革的前提与方向 404

第3节 乡、民族乡人民政府 406

1.乡建制的沿革与发展 406

2.政府的组成和职权 407

3.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408

第4节 城市政府概述 410

1.城市与城市政府的基本特征 410

2.中国市建制的形成和完善 412

3.城市政府之分类 415

第5节 直辖市人民政府 418

1.直辖市的特征 418

2.政府的组成与结构 419

3.政府的城市管理与机构 420

4.行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422

第6节 地级市人民政府 423

1.组成与分类 423

2.不同的行政结构与功能 425

3.关于市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 426

第7节 市辖区人民政府 428

1.从“半级政府”到“一级政府” 428

2.街道办事处:是否走向一级政府 430

第8节 县级市人民政府 432

1.组成与类型 432

2.“整县改市”之利弊 433

3.“切块建市”还是“整县改市” 435

第9节 镇人民政府 436

1.组成与机构 436

2.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438

第9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440

第1节 概述 440

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440

2.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实施 442

3.特点分析 447

第2节 国家公务员的组织机制 450

1.职位分类 450

2.管理机构及其监控 453

3.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457

第3节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制 459

1.录用、任免、培训 459

2.考核、奖励、纪律 464

3.升降、交流、回避 469

4.工资、保险、福利 474

5.辞职、辞退、退休 481

第4节 关于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思考 484

1.完善法规 485

2.健全机制 486

3.加强监管 488

4.提高素质 488

第10章司法制度 490

第1节 概述 490

1.“司法制度”涵义初探 490

2.人民司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95

3.公、检、法的相互关系 499

第2节 审判制度 502

1.法院组织体系与职权 502

2.法院内部机构 508

3.审判工作的原则与制度 509

4.法官及法院其他人员 512

第3节 检察制度 516

1.检察院的性质、任务与职权 516

2.检察院组织体系与内部机构 519

3.领导体制与检察活动原则 522

4.检察官及检察院其他人员 525

第4节 律师、公证、仲裁与法律援助制度 526

1.律师制度 526

2.公证制度 531

3.仲裁制度 535

4.法律援助制度 538

第5节 关于推进司法制度改革的思考 539

1.改革目的:追求司法公正 540

2.从体制上保障“独立司法” 540

3.加强与完善领导、制约体制 543

4.健全司法人员的任用、管理体制 544

5.完善司法机关的组织体制与职权配置 545

6.巩固与发展已有司法改革成果 546

第11章国家军事制度 548

第1节 概述 548

1.人民军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548

2.人民武装力量的组成 549

3.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554

第2节 军事领导体制 557

1.党和国家共同设立中央军委的领导体制 557

2.军事领导体制的根本原则 560

3.军内领导机关及其职权 562

第3节 政治工作制度 566

1.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566

2.党委制 568

3.政治委员制度 569

4.政治机关制度 570

第4节 兵役制度 571

1.“两个结合”的兵役制度 571

2.士兵服现役制度 573

3.干部制度与军官军衔制度 575

4.民兵与预备役制度 579

5.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制度 581

第12章国家结构制度 584

第1节 单一制:中国的选择 584

1.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 584

2.历史传统 586

3.长期的探索 588

4.选定单一制的原因分析 592

第2节 有中国特色的单一制 596

1.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 596

2.特色之一: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 598

3.特色之二: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结合 600

第3节 单一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601

1.改革前 602

2.改革中 606

3.分税制的影响 610

第13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5

第1节 历史轨迹 615

1.建立 615

2.推行 619

3.恢复与发展 622

第2节 制度的内容与中国特色 624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624

2.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628

3.享有民族自治权 631

4.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 637

5.中国特色 638

第3节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治权问题的思考 642

1.落实经济自治权 642

2.增强全局观念与自治意识 644

3.加强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 645

4.推进法制建设 647

第14章特别行政区制度 649

第1节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649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650

2.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基本涵义 655

第2节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筹建 658

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建 658

2.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筹建 667

第3节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671

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 671

2.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 683

第4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初步运作 691

1.第一届政府和临时立法会的运作 691

2.首届立法会的选举 693

第5节 两岸关系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台湾模式 695

1.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695

2.海峡两岸人民的反殖斗争 697

3.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 698

4.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台湾模式 702

第15章人民直接参与制度 705

第1节 概述 705

1.涵义初探及理论渊源 705

2.内容及意义 708

3.初步具备的条件 712

4.基本形式 714

第2节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716

1.历史沿革 716

2.组成与职权 719

3.会议与机构 722

4.与三“会”一“总”的关系初探 726

5.提高职代会实际功效的思考 729

第3节 人民信访制度 731

1.历史轨迹 731

2.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734

3.信访者的权利、义务和信访投向 737

4.信访的接待和处理 740

第4节 村民自治制度 743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 743

2.村民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744

3.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 747

4.村民委员会 750

5.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思考 754

第5节 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759

1.形成与发展 759

2.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与任务 762

3.组织机构 763

4.居民会议与居民代表会议 763

5.发展趋向分析 764

第16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770

第1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770

1.从孕育、确立到新的发展 770

2.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分析 776

第2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79

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779

2.党的领导及其基本途径 781

3.党组织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784

第3节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 787

1.政治基础与基本方针 787

2.内容与方式 791

第4节 坚持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797

1.关系大局的基本政治制度 797

2.坚持、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 800

3.坚持、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 803

第17章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与主要制度 807

第1节 组织体系 807

1.中央组织 807

2.地方组织 817

3.基层组织 820

4.派出机关与党组 827

第2节 主要制度 830

1.民主集中制 832

2.代表大会制度与选举制度 835

3.领导制度 841

4.组织生活制度 844

5.监督制度 847

6.干部制度 849

第3节 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思考 852

1.根本在于加强制度建设 852

2.制度建设的目标取向 854

3.确立制度建设的原则 856

4.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 857

第18章中国各民主党派组织体系与主要制度 861

第1节 各民主党派概述 861

1.八个民主党派 861

2.社会主义学院 869

第2节 组织体系 871

1.中央组织 871

2.地方组织 874

3.基层组织 877

第3节 主要制度 878

1.组织制度 878

2.参政议政制度 882

3.举荐制度 888

4.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奖惩制度 890

5.机关工作制度 891

第4节 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建设的思考 893

1.把握参政党角色 893

2.加强组织建设 895

3.加强制度建设 897

第19章政治协商制度 902

第1节 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902

1.涵义与特点 902

2.制度的创立 903

3.制度的发展 908

第2节 人民政协的任务、职能与提案 915

1.性质与任务 915

2.主要职能 918

3.政协的提案 925

第3节 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体系 927

1.组成 927

2.全国委员会 930

3.地方委员会 935

4.政协上下级关系 937

第4节 关于坚持与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思考 938

1.加强与完善执政党对政协的领导 939

2.提高政治协商的质量 939

3.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 940

4.拓展参政议政的领域 941

5.重视社情民意的反映 941

6.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 941

参考书目 943

后记 浦兴祖 9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