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春青,张振春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12012·04
  • 页数:565 页
图书介绍:
《地质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一、地质学的对象、内容和分科 1

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2

三、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

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构造 7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7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7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8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质作用 12

一、地球外部圈层 12

二、地球内部圈层 13

三、地质作用 23

四、地质年代 25

地壳的组成物质 27

第二章 矿物 27

第一节 矿物的基本特征 28

一、矿物的形态 28

二、矿物的化学性质 37

三、矿物的物理性质 42

第二节 矿物分类和重要矿物 53

一、矿物分类 53

二、重要矿物简述 54

一、岩浆、岩浆活动和岩浆岩的概念 96

第一节 岩浆活动 96

第三章 岩石 96

二、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97

三、岩浆的侵入作用 110

第二节 岩浆岩 115

一、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115

二、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20

三、岩浆岩的分类 126

四、主要的岩浆岩 130

五、岩浆岩多种多样的原因 139

第三节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41

一、先成岩石的破坏阶段 142

二、搬运作用阶段 151

三、沉积作用阶段 154

四、成岩作用阶段 157

第四节 沉积岩 159

一、沉积岩的组成成分 159

二、沉积岩的颜色 162

三、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163

四、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的沉积岩 169

第五节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81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 181

二、变质岩的特征 184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和主要的变质岩 187

一、矿床、矿石和矿体的概念 203

第一节 矿床的概念和分类 203

第四章 矿床 203

二、矿产的工业分类 204

三、矿床的成因分类 207

第二节 内生矿床 207

一、岩浆矿床 208

二、伟晶岩矿床 210

三、气化热液矿床(岩浆期后矿床) 211

第三节 外生矿床 215

一、风化矿床 215

二、沉积矿床 220

三、可燃有机岩矿床 222

二、变成矿床 228

第四节 变质矿床 228

一、受变质矿床 228

地壳的构造变动 230

第五章 地质构造 230

第一节 地壳运动和地壳成层构造 230

一、地壳运动概述 230

二、确定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方法 236

三、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岩层产状 242

第二节 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原理 246

一、应力与变形 246

二、应变椭球体及其运用 254

第三节 褶皱变动 258

一、褶曲要素 259

二、褶曲的基本形式 261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262

四、褶皱构造形成的力学方式 268

五、褶皱构造的野外分析方法 271

六、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274

第四节 断裂变动 275

一、节理 275

二、劈理 277

三、断层 280

第五节 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 296

一、各种岩层产状和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297

二、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301

第六章 地质力学 303

第一节 构造形迹及其力学性质鉴定 304

一、构造形迹与结构面 304

二、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其鉴定特征 304

第二节 构造形迹的序次与等级 316

一、构造形迹的序次 316

二、构造形迹的等级 319

第三节 构造体系 320

一、构造体系的概念 320

二、怎样鉴定构造体系 321

三、构造体系类型的划分 322

四、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 340

第四节 地壳运动问题 343

一、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343

二、地壳运动的起源 345

第五节 地质力学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350

一、地质力学在普查找矿方面的应用 350

二、地质力学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 352

三、地质力学在寻找地下热水方面的应用 352

第七章 大地构造学说介绍 354

第一节 有关地壳运动的假说 354

一、收缩说 354

二、均衡说 355

三、大陆漂移说 356

四、对流说 358

五、膨胀说 359

第二节 地槽-地台学说简介 360

一、地槽 361

二、地台 368

三、过渡区 371

四、关于大地构造的若干理论问题 372

五、对地槽-地台说的不同看法 376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377

一、历史的回顾 377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379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论证 385

四、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不同看法 388

第八章 地震 390

第一节 地震的成因类型 391

一、构造地震 391

二、火山地震 393

三、塌陷地震 393

四、水库地震和其他地震 394

第二节 构造地震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分类 395

一、构造地震发展的一般过程 395

二、构造地震的分类 396

一、地震波 397

第三节 地震波、地震仪和地震谱 397

二、地震仪和地震谱 399

三、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的测定 402

第四节 震级和烈度 404

一、震级 404

二、烈度 405

第五节 地震的分布规律 414

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414

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416

第六节 地震预报 424

一、地震区域划分 425

二、地质构造分析 426

三、历史地震分析 429

四、地震前兆 432

第九章 地史的研究方法和地质年代 438

第一节 地史的研究方法 438

地壳的发展历史 438

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439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445

三、构造历史分析 450

第二节 地层单位和地质时代单位 451

一、地层单位 451

二、地质时代单位 454

三、地层符号 455

四、地质年代表 456

第一节 前震旦亚代阶段 458

第十章 各代地史概况 458

一、前震旦亚代的一般地史特征 459

二、世界前震旦亚代大地构造轮廓 461

三、中国前震旦亚代地史概况 463

四、前震旦亚代的自然地理特征及重要矿产 466

第二节 震旦亚代阶段 468

一、震旦亚代的一般地史特征 468

二、中国震旦亚界和古地理概况 472

三、震旦亚代的矿产 479

四、关于震旦亚界的划分和对比问题 480

第三节 早古生代阶段 482

一、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483

二、早古生代(加里东构造阶段)世界大地构造的轮廓和变化 487

三、早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489

四、中国早古生代矿产 494

第四节 晚古生代阶段 495

一、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496

二、晚古生代(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大地构造的发展——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 502

三、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508

四、中国上古生界的特征 511

五、中国晚古生代矿产 515

第五节 中生代阶段 517

一、生物界的新发展 518

二、中生代世界大地构造的演化 523

三、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526

四、中国东部中生界特征 531

五、中生代矿产 535

第六节 新生代阶段 537

一、新生代的生物界——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 538

二、新生代阶段地壳发展的特征 540

三、喜马拉雅运动和中国现代构造及地貌轮廓的形成 543

四、第四纪大冰期 546

五、中国第三系和第四系及有关矿产 548

六、人类的出现 555

参考文献 561

后记 5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