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公共基础知识  2006
公共基础知识  2006

公共基础知识 2006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连昌,李文燕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92557
  • 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五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2006》目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1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2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24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24

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27

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8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33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3

第二节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42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 46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51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51

第二节 认识的发展过程 54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58

第四节 真理及价值 60

第五节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63

第六节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64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68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68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72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75

第四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 76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83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3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84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85

第四节 历史的创造者 88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大的发展 92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92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94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96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99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99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9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01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02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02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05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06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10

第一节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10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112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13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16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1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21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26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28

第一节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28

第二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32

第三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34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3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51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5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154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57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59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6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6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164

第三节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7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70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170

第二节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171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74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74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75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76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7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7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80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82

第三部分 法律 187

第一章 法理学 187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87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88

第三节 法的制定 190

第四节 法的实施 191

第二章 宪法 195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 195

第二节 国家性质 196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97

第四节 国家形式 198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00

第六节 国家机构 201

第三章 行政法 207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207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10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 213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 216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 218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229

第七节 行政程序 230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234

第九节 行政赔偿 235

第十节 行政复议 239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 245

第四章 刑法 253

第一节 刑法概述 253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255

第三节 犯罪构成 256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257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与中止 258

第六节 共同犯罪 260

第七节 刑事责任 261

第八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262

第九节 刑罚的种类 262

第十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263

第十一节 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265

第五章 民法 268

第一节 民法概述 268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74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278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279

第五节 物权与所有权 282

第六节 债权 284

第七节 知识产权 292

第八节 人身权 294

第九节 财产继承权 294

第十节 民事责任 295

第六章 经济法 297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 297

第二节 经济组织法 299

第三节 市场管理法 305

第四节 宏观调控法 309

第五节 社会保障法 312

第四部分 行政管理 313

第一章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313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313

第二节 政府职能体系 314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 318

第二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322

第一节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322

第二节 政府机构改革 325

第三节 现行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328

第三章 公务员制度 332

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概述 332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激励机制 334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保障机制 341

第四章 行政领导 347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347

第二节 行政领导制度 351

第三节 行政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356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 361

第一节 行政决策与执行概述 361

第二节 行政决策 364

第三节 行政执行 369

第六章 行政监督 375

第一节 行政监督概述 375

第二节 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377

第三节 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380

第五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 385

第一章 公文写作概述 385

第一节 公文 385

第二节 公文写作的特点 388

第二章 公文写作要素(一) 391

第一节 公文制作者 391

第二节 公文主旨 392

第三节 公文材料 394

第四节 公文结构 395

第三章 公文写作要素(二) 406

第一节 公文语言 406

第二节 公文表达方式 417

第四章 公文写作规则及程序 421

第一节 行文规则 421

第二节 公文写作程序 427

第五章 通用公文写作(一) 431

第一节 规范类公文的撰写 431

第二节 令知类公文的撰写 434

第三节 呈请类公文的撰写 441

第六章 通用公文写作(二) 449

第一节 见解商洽类公文的撰写 449

第二节 会议类公文的撰写 452

第三节 其他公文及材料的撰写 455

第七章 公文处理 461

第一节 公文处理概述 461

第二节 发文处理程序 463

第三节 收文处理程序 466

第四节 办结公文的处置 471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478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490

附录三 反分裂国家法 5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