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第2版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第2版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诒纯,茅绍智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62506779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第2版》目录

第一篇 绪论 1

一、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内容与任务 1

二、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体化石 1

第五节 钙质超微化石的生态 102

一、生物地层学上的应用 105

第六节 地质应用 105

第一节 有孔虫的一般特征 11

第一章 有孔虫(Foraminifera)附丁丁虫(Tintinnids) 11

第二篇 钙质类微体化石 11

二、古海洋学上的应用 112

建议阅读的文献 114

第五章 轮藻及其它钙藻(Charophyta and other Calcareous Algae) 115

第一节 概述 115

第二节 轮藻 117

一、现生轮藻简介 118

二、轮藻化石的一般特征 120

三、分类与演化 124

一、房室数目及排列方式 13

第二节 有孔虫壳体成分、构造及形态 13

四、地史分布 133

五、古生态与埋藏 136

第三节 其它钙藻 137

一、钙质蓝藻 137

二、钙质绿藻 138

三、钙质红藻 140

建议阅读的文献 143

第一节 概述 144

第六章 牙形石(Conodonts) 144

第二节 牙形石骨骼分子的形态及构造术语 145

一、主要形态类型 145

二、内部构造 151

第三节 牙形石骨骼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有机变质程度 153

一、物理性质 153

二、化学性质 154

三、牙形石骨骼分子的有机变质程度 155

第四节 自然群集和牙形石动物的骨骼器官 156

第五节 牙形石动物的生物分类位置 159

第六节 牙形石分类 160

第七节 牙形石的古生态学 163

一、牙形石动物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性 163

二、生态模式 164

四、牙形石骨骼分子形态与古生态 165

第八节 牙形石动物的地史分布及演化趋向 165

三、温度和盐度对牙形石分布的影响 165

建议阅读的文献 167

第三篇 硅质类微体化石 168

第七章 放射虫(Radiolaria) 168

第一节 概述 168

第二节 现代放射虫 169

一、纪胞及其内含物 169

二、营养与繁殖 169

二、壳壁的成分 17

三、骨骼 170

四、分布与生态 174

第三节 放射虫的分类 175

四、口孔、隔壁孔和壳壁微孔 18

三、壳壁微细构造 18

第四节 放射虫的地史分布与进化 181

一、地史分布 181

二、进化 184

三、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186

一、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186

二、在古地理与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186

第五节 放射虫化石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186

建议阅读的文献 187

第八章 硅藻和硅鞭藻(Diatoms and Silicoflagellates) 188

一、概述 188

二、硅藻的细胞壁 188

第一节 硅藻 188

三、硅藻的分类和化石代表 190

四、硅藻的生态和地史分布 193

五、硅藻化石的地质意义 194

一、概述 195

建议阅读的文献 195

第二节 硅鞭藻类 195

三、硅鞭藻化石 196

二、硅鞭藻骨架构造 196

四、硅鞭藻的生态及地质意义 198

建议阅读的文献 199

三、微体化石研究史梗概 2

二、孢粉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200

第四篇 有机质类微体化石 200

第九章 孢子及花粉(Spores and Pollen) 200

第一节 概论 200

三、陆生植物的生活史及孢粉粒的形成 200

一、孢子和花粉 200

第二节 孢子花粉的形态及壁部构造 202

一、孢子花粉的外部形态特征 202

二、孢子花粉的壁部构造及纹饰 204

三、各大类高等植物孢粉的主要形态特征 207

五、壳壁、隔壁的分层性及管系 21

第三节 孢粉分析的原理 210

第四节 化石孢粉的分类和命名 212

一、纳乌莫娃的分类 213

二、鲍尔霍维金娜的分类 213

三、波托尼等的分类 213

第五节 各地质时期孢粉组合简介 215

一、中、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微古植物组合 215

二、晚古生代孢粉组合 215

三、中生代孢粉组合 218

一、有孔虫分类研究简史 22

第三节 有孔虫的分类 22

四、新生代孢粉组合 221

一、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的确定 226

第六节 孢子花粉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226

二、古植被、古气候、古地理的恢复 227

二、有孔虫分类的依据 23

三、生油岩系的确定 230

四、生成油气成熟度的判断 230

五、孢粉相的意义和应用 231

建议阅读的文献 231

第二节 一般的生物学特征 232

第十章 沟鞭藻与疑源类(Dinoflagellates and Acritarchs) 232

第一节 概述 232

一、细胞的基本特征及结构 232

二、繁殖和生活周期 233

三、现代动细胞的甲 234

四、生态学 235

一、孢囊的外部形态 236

第三节 孢囊的形态学 236

二、孢囊的壁部构造及纹饰 237

三、孢囊的形态类型 238

四、孢囊的板式——反映板式 239

三、各亚目及超科的主要特征 24

一、演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24

第四节 有孔虫的演化 24

五、古口 242

第四节 化石沟鞭藻的分类 246

六、脐或堆积体 246

一、起源及演化 248

二、地史分布 248

第五节 沟鞭藻的起源、演化及地史分布 248

二、有孔虫系统演化的谱系 25

三、非海相沉积中的沟鞭藻 250

第六节 疑源类及其他有机微植物化石 250

一、疑源类 250

二、其他有机质壁的微体化石 254

二、海岸线和离岸远近的确定 256

一、海、陆和过渡相的鉴别和海相的进一步划分 256

第七节 孢粉古生态学 256

三、古温度的推测 257

建议阅读的文献 258

一、外形及一般结构 259

第一节 概述 259

第十一章 几丁虫(Chitinozoans) 259

第二节 胞囊的形态学 259

三、某些可能的演化趋势 26

二、外壁 260

三、口盖和前体或前体组合 260

四、反口端的特征 261

第三节 分类 261

第四节 地史分布和演化趋势 262

建议阅读的文献 262

附录一 实习指导:重要化石属描述 263

一、有孔虫 263

二、介形虫 270

第五节 有孔虫的地史分布 28

一、寒武纪一泥盆纪 有孔虫发展的初期阶段 28

二、石炭纪—二叠纪 有孔虫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 28

三、钙质超微化石 284

四、轮藻 287

三、三叠纪—侏罗纪 有孔虫的复苏期 29

四、白垩纪 有孔虫发展的第二个繁盛期 29

五、牙形石 291

六、放射虫 299

五、第三纪 有孔虫发展的第三个繁盛期 30

第六节 有孔虫的生态 30

一、有孔虫的一般生态特征 30

七、孢子及花粉 303

八、沟鞭藻 314

二、有孔虫生态的控制因素 32

附录二 微体化石的处理 324

第一节 采样 324

第二节 样品处理 324

一、有孔虫、介形虫和轮藻化石 325

二、钙质超微化石 326

三、早期骨骼化石 326

四、牙形石 326

五、放射虫、硅藻和硅鞭藻 327

六、孢子、花粉、沟鞭藻和疑源类等 329

三、有孔虫生态研究的地质意义 37

建议阅读的文献 39

附 丁丁虫类 39

一、虫体构造 39

二、硬体构造 40

三、生态及化石保存 40

四、地史分布 40

五、研究方法 42

建议阅读的文献 42

第二章 介形虫(Ostracods) 44

第一节 概述 44

一、软体 45

第二节 现代介形虫 45

二、繁殖和个体发育 46

第三节 介形虫的壳 47

一、壳的成分与构造 47

二、壳面分区与壳的度量 48

三、壳的外形、壳饰及双形现象 48

四、肌痕 51

五、铰合 52

六、边缘构造 53

七、壳的定向 53

第四节 介形虫的系统分类 54

一、高肌介目 56

三、古足介目 57

四、速足介目 57

二、豆石介目 57

五、丽足介目 59

四、微体古生物学的应用意义 6

第五节 介形虫的地质历程及在我国的分布 60

第六节 介形虫的生态 63

建议阅读的文献 67

一、软舌螺类 68

第二节 分论 68

第一节 概述 68

第三章 早期骨骼化石(即小壳化石)(Earliest Skeletal Fossils) 68

二、单板类 72

三、腹足类 73

四、喙壳类 73

五、分类位置未定的早期骨骼化石 74

第三节 地史分布、意义和研究方法 82

建议阅读的文献 84

第四章 钙质超微化石(Calcareous Nannofossils) 85

第一节 概述 85

第二节 一般特征 85

一、现生颗石简介 85

二、钙质超微化石的形态与构造 87

第三节 分类 91

一、德弗兰的分类 91

二、哈伊的分类 91

三、哈克等的分类 94

四、塔潘的分类 95

第四节 地史分布和演化 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