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颠覆与重建  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
颠覆与重建  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

颠覆与重建 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崇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497074
  • 页数:5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竭力把深切的人文关怀与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从哲学价值学与认识论、伦理美、美学的关系论述了后现代——全球化语境下的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对真善美的颠覆,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对这些人类珍贵价值体系的重建。作者力求思辨性与实证性的结合,对人们普遍困惑的重大问题如腐败为何如此猖獗并愈演愈烈、其根源何在,给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多元文化中的阐释优势,从文学“痞”到《废都》、《白鹿原》,从张艺谋的电影到谭盾的交响乐,再到前卫美术与行为艺术,作者都予以了精彩评述与理性批判。
《颠覆与重建 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目录

前言 1

上卷 3

一 文学批评自身价值的实现 3

(一)文学批评的价值 3

(二)对于批评的批评 7

(三)标准的颠覆及其相对性问题 11

(四)从艺术对现实的关系看批评标准 17

(五)真理的后现代境地与批评的价值实现(上) 20

(六)真理的后现代境地与批评的价值实现(下) 27

(七)诡辩术及其在批评中的运用 35

(八)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39

(九)信仰危机与价值遮蔽 45

二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哲学探讨 59

(一)文学批评与价值体系 60

(二)哲学“价值一般”范畴与“价值学” 66

1.价值范畴的四种类别 66

2.价值判断中的同义反复问题 68

3.“价值一般”范畴与马克思评瓦格纳 71

4.价值范畴与现代哲学 76

三 价值与真理 80

(一)关于“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 81

(二)关于所谓“猫论” 92

(三)科学研究中的真理与价值问题 97

(四)价值的期待与实现——需要/满足 107

(五)人文/科学/真理 114

1.真理与主体价值选择 115

2.过程真理与“事后真理” 117

3.人文知识与人生幸福 119

4.“命运”与“事实”能分离吗? 123

四、价值与善 126

(一)对“善”之发生学考察 127

(二)文学批评与功利主义伦理学 137

(三)“道德批评”与“政治批评”问题 147

(四)善与恶——目的与手段 158

(五)自由、人的价值与历史的终结 163

五、价值与美 175

(一)关于“美是价值”说 175

(二)文本意义的客体性及其解读 183

(三)美与使用价值 192

(四)美感与功利观 200

(五)形式的价值 206

(六)美学与文化全球化问题 219

1.美学“在场形而上学”的遮蔽 221

2.“解魅”—“去圣”与文化全球化 229

3.美学新乌托邦——在场的不在场性 235

4.“艺术的终结”与美学的敝开 240

下卷 245

第一编 人·主体性·批判的理性 245

一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 245

二 “马克思主义出发点”问题再探 259

(一)《手稿》已经把费尔巴哈和赫斯“远远地抛在后头”了吗? 260

(二)“现实的人也就是异化的人”吗? 265

(三)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究竟是在“人自身”还是在“人之外”呢? 271

三 理性的批判与批判的理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主体性 281

(一)理性向自身的追问 281

(二)“物化”时代文学的、“反拜物”性 289

(三)批判的理性在新时期文学中的阐释功能 296

(四)“启蒙”与“批判的理性”——人文知识分子的使命 307

第二篇 现代性·后现代性·知识谱系 313

一 学术史的客体性与主体性 313

(一)学术史怎样成为问题? 314

(二)1990年代学术史面对的文化语境 320

二 关于“新历史主义批评”之再探 326

(一)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机缘 328

(二)新历史主义的操作 339

(三)新历史主义批判 345

三 后现代“知识”与“游戏” 349

(二)“现代性”、“大叙事”与“知识本性” 349

(二)“合法化”的解除与“悖论逻辑”的合法化 354

(三)知识分子丧钟 356

(四)对利奥塔“知识报告”之批判 361

(五)“游戏”说——从“城邦”到“游戏机” 365

(六)加入“后”乐园中罗蒂的“后现代文化” 369

四 孔子与老庄思想与后现代语境 374

(一)孔子的功利主义——义利观 375

(二)老庄学说中的“道”、“理”与“虚无” 380

(三)道德虚无主义的批判意义及其局限性 384

五 民族主义与启蒙主义在中国 392

(一)作为启蒙主义对立物的民粹主义 393

(二)关于民粹主义的“东方化”问题 396

(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与失去的所指 403

第三编 “有梦有魇”·“无梦有魇”·“无梦无魇” 414

一 论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根源 414

二 新时期文学存在主义循迹 426

三 从“受虐”到“自虐”——当世中国文人魂的一路旅程 448

四 文化虚无与实用笼罩着的“痞” 460

(一)作为“非个性代”文学的“痞子”群像 462

(二)“痞”性文学的文化性格特征 468

(三)夹在“虚无”与“实用”中的“痞” 473

(四)“痞”之美学、道德与历史定位 476

五 后现代幽默混浊与“世俗欢乐” 482

六 “关中大儒”非“儒”也——《白鹿原》解读及其美学品质刍议 488

七 走向“超大叙事”的东方文化——读谭盾后现代音乐文本《天地人—1997》 504

八 末世的反叛——百年“前卫”运动的最后一笔 507

九 张艺谋:现代—后现代—后之后 519

(一)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之间 520

(二)后现代艺术的“真实”与“再魅化”可能 525

(三)在双向探索的道路上 531

(四)为后殖民批评中的张艺谋一辩 534

十 什么是我们可以抉择的? 541

(一)改革存,不改革则亡 541

(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545

后记 5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