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杜润生文集  (1980-2008)  上
杜润生文集  (1980-2008)  上

杜润生文集 (1980-2008) 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润生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6369999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集杜润生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论文256篇。对农村改革发展轨迹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杜润生文集 (1980-2008) 上》目录
标签:文集

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14日) 1

我国农业集体化的过去与现在(1980年11月28日) 7

关于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一些意见(1981年2月) 20

给有志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青年(1981年2月11日) 30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1981年5月11日) 36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6月29日) 41

坚持改革,稳步前进(1981年10月20日) 57

促进农业发展的几个前提条件(1981年11月13日) 66

了解改革,支持改革(1981年12月18日) 73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1982年9月4日) 79

要继续把政策放活(1982年10月21日) 85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1982年11月23日) 91

对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说明(1982年12月31日) 111

银行要支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1983年1月12日) 120

几个政策性问题(1983年3月2日) 122

关于农村调查研究的问题(1983年3月6日) 125

商品生产和商业工作(1983年3月12日) 132

咨询机构的作用(1983年5月6日) 136

农村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83年8月20日) 138

当前农村的几个政策性问题(1983年9月1日) 144

对《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的说明(1983年12月18日) 154

社队企业还要进一步发展(1984年1月6日) 164

就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答中外记者问(1984年3月6日) 172

农村问题答问(1984年3月13日) 182

关于农村的机械化问题(1984年6月14日) 201

两个需要进一步阐明的问题(1984年7月1日) 205

农村结构改革(1984年8月14日) 212

应重视农产品加工工业(1984年8月27日) 219

农村生产专业化、商品化问题(1984年10月29日) 222

农业的市场化和结构优化问题(1984年11月12日) 233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几个社会目标(1984年12月20日) 239

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调节(1985年1月19日) 247

要重视总结合作化的历史经验(1985年5月3日) 253

关于粮食问题(1985年9月8日) 259

认识林木的商品性(1985年12月2日) 264

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1985年12月20日) 270

关于雇工经营问题(1986年3月7日) 278

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1986年3月14日) 284

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经济地位(1986年4月11日) 287

水利工作要注重经济效益(1986年6月6日) 295

农业机械化是个经济发展过程(1986年9月24日) 300

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提高农民收入(1986年11月) 305

农村深化改革的取向(1986年11月12日) 313

“星火”杂谈(1986年11月25日) 319

改革要知难而进(1986年12月8日) 327

搞农业要讲求经济效益(1987年3月1日) 334

乡镇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1987年3月20日) 337

中国农村人口就业道路的选择(1987年5月) 342

牧区的改革和发展(1987年6月9日) 354

改革实质是利益关系的调整(1987年8月29日) 364

进行深化改革的试验(1987年11月16日) 368

论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战略(1987年12月3日) 372

发展农村合作事业的思路(1987年12月12日) 380

粮食生产徘徊浅析(1988年2月) 390

农村发展方案的选择(1988年2月) 403

积极发育市场体系(1988年5月23日) 410

经济紧缩措施应同改革方向一致起来(1988年8月30日) 419

发展山区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1988年10月) 422

增加投入,完善制度(1988年11月6日) 425

土地研究课题的选择(1988年12月14日) 433

认识改革,坚持改革(1988年12月31日) 436

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工农业关系(1989年4月18日) 449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过“市场关”和“民主关”(1989年5月9日) 456

当前农村形势中的几个问题(1989年5月10日) 459

抓住改革的主攻方向发展市场经济(1992年5月29日) 467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因由(1992年9月) 475

关于改革的主要取向答记者问(1992年10月) 478

改革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0月) 487

改革、发展、机遇(1992年12月) 508

关于文化、经济与传统的关系(1993年1月) 520

《当代中国》土地改革卷导言(1993年1月6日) 528

亟待兴建一批新体制的小城市(1993年2月22日) 535

乡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几个问题(1993年3月1日) 541

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的简略回顾(1993年5月) 545

建设小城镇是战略性的历史任务(1993年6月) 553

走出“放则乱、收则死”的怪圈(1993年7月28日) 557

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1993年9月) 563

正确对待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农村和农民问题(1993年9月) 568

在改革中把新的经济体制推向前进(1993年10月6日) 580

回顾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几点情况——和中央文献研究室边彦军、张素华、吴晓梅的谈话(1993年12月) 591

忆50年代初期我与毛泽东主席的几次会面(1993年12月) 604

迈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农村问题(1993年12月) 622

中国农村结构的转变(1993年12月) 633

以土地折股为主的股份合作制(1994年1月) 640

整合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发展(1994年2月) 649

谈股份合作制(1994年5月10日) 659

加强对农村产权主体和宏观政策的研究(1994年6月) 669

农村改革面临的政策抉择(1994年9月) 67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土开发和利用(1994年11月17日) 680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1994年12月6日) 694

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1995年3月) 702

对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1995年3月3日) 719

回忆1955年合作化大辩论——追念邓子恢同志(1995年8月10日) 722

对当前经济改革形势的看法(1995年9月18日) 744

把供销社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1995年10月) 756

关于供销社的改革(1995年11月7日) 764

家庭承包制的建立与稳定——怎样理解两个飞跃(1996年1月) 768

保护环境与都市农业(1996年9月25日) 771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1996年12月11日) 774

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高潮浅析(1997年2月15日) 784

家庭经营并不排斥机械化(1997年3月) 805

传统与现代(1997年3月30日) 808

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1997年9月3日) 815

“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1997年12月18日) 818

稳定农民预期与土地制度法律化(1998年5月16日) 829

改革开放是一所大学校(1998年6月10日) 839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1998年6月15日) 846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6月26日) 858

家庭承包经营要长期稳定(1998年10月27日) 886

《中国农民命运大转折》序言(1998年12月4日) 891

农民应为“自由人”(1998年12月15日) 901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几点意见(1999年1月13日) 907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9年3月11日) 913

我们也可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1999年4月3日) 917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于“城市短缺”(1999年4月10日) 921

用市场经济激励群众,用民主政治团结群众(1999年7月4日) 924

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考察农村、农业、农民问题(1999年8月1日) 931

关于非国有经济(1999年9月18日) 942

新区土地改革的回忆(1999年10月) 946

农村社区发展的若干问题(1999年10月7日) 965

中小企业的历史地位(1999年10月24日) 968

农业产业化与龙头企业(1999年11月10日) 973

努力创造一条节省资源与资本投入的城市化道路(1999年11月20日) 980

《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序言(1999年12月16日) 985

《李云河论文集》序言(1999年12月27日) 988

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2000年1月12日、14日) 992

重视发展中小企业(2000年2月29日) 997

大中小城市配套发展(2000年4月13日) 1006

回忆与美国学者布朗的会面(2000年5月11日) 1012

解读温州经济模式(2000年5月25日) 1015

关于中国土地改革问题(2000年6月2日) 1023

调整结构要注意提高粮食的优质率(2000年6月10日) 1030

要加大配套改革的力度(2000年6月15日) 1034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创新力量(2000年7月) 1038

毛主席与邓子恢的争论(2000年7月14日) 1041

浅谈创新(2000年7月18日) 1049

全球化要求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2000年8月1日) 1058

改革和创新(2000年9月3日) 1062

关于城市规模的问题(2000年9月3日) 1067

希望山西出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局面(2000年9月11日) 1069

北京郊区应早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2000年9月19日) 1073

中国农村改革漫忆(2000年10月10日) 1078

自治、开放、开发(2000年10月14日) 1100

多种市场主体中股份制公司更值得重视(2000年10月27日) 1104

《炎黄春秋》的责任(2000年11月1日) 1106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提倡个体、私营经济(2000年12月5日) 1109

自发秩序与政府裁立秩序(2000年12月8日) 1112

就合作化问题和某同志商榷(2000年12月22日) 1113

要坚持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方向(2001年1月15日) 1125

混合型经济的前景与活力(2001年5月13日) 1129

我国政治体制尚待完善(2001年5月21日) 1136

给农民国民待遇(2001年6月1日) 1145

进一步发挥国土经济研究会的功能(2001年6月2日) 1148

“三农”问题(2001年6月11日) 1150

劳动力流动两大走向(2001年7月5日) 1155

关于权贵资本主义(2001年7月12日) 1159

回顾与展望(2001年7月18日) 1161

学习“七一讲话”(2001年8月10日) 1164

农村发展的新机遇(2001年8月15日) 1169

我们欠农民太多(2001年8月24日) 1173

关于产业化(2001年9月3日) 1176

乡镇企业要积极应对入世的竞争(2001年9月23日) 1182

情系“三农”终不悔(2001年10月3日) 1187

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10月18日) 1207

读《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2001年10月29日) 1211

以开放促发展(2001年12月2日) 1213

需要转向工业反哺农业(2001年12月5日) 1217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001年12月6日) 1219

农村发展中的三个问题(2001年12月11日) 1222

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2001年12月16日) 1228

树立农业问题农外解决、国内问题国外解决的思路(2001年12月18日) 1238

为什么要提倡发展民营经济(2001年12月19日) 1241

家庭承包制与规模经营(2002年1月10日) 1245

家庭农场与规模经济(2002年1月18日) 1247

城市发展是工商业聚集的结果(2002年1月23日) 125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几点认识(2002年3月11日) 1254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2002年4月1日) 1257

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2002年5月11日) 1259

善待天地山河(2002年5月12日) 1262

关于七千人大会(2002年5月20日) 1266

稳定家庭承包制,严禁土地调整(2002年5月28日) 1273

几个值得探索的农村问题(2002年6月9日) 1276

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2002年6月11日) 1283

给田纪云同志的信(2002年6月14日) 1287

社会主义民主(2002年6月21日) 1290

要鼓励制度创新(2002年7月6日) 1293

城乡差距比两极分化更值得关注(2002年9月11日) 1301

建议给农民免税(2002年11月9日) 1307

关于完善民主法制的建议(2002年11月9日) 1310

对“三农”问题的几点意见(2002年11月10日) 1313

民营经济是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经济(2002年11月11日) 1316

关于非公有制林业(2003年1月22日) 1321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2003年1月28日) 1323

发挥人文精神(2003年6月14日) 1326

生日有感(2003年7月28日) 1328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应以史为鉴(2003年10月24日) 1331

农村社区的制度创新(2003年11月6日) 1333

民营经济还有巨大发展空间(2003年11月26日) 1335

关于宪政民主(2004年2月) 1338

建立学习型社会(2004年3月20日) 1340

关于扶贫工作几点想法(2004年4月3日) 1342

关注食品安全(2004年5月28日) 1346

在约翰逊教授纪念会上的发言(2004年6月24日) 1347

认识农业,保护农民权益(2004年6月26日) 1350

《邓子恢与中国农村变革》序言(2004年7月1日) 1352

邓小平与中国农村改革(2004年8月20日) 1360

小城镇是经济发展的产物(2004年8月28日) 1366

解读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涵义(2004年8月29日) 1368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004年10月23日) 1370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2004年10月25日) 1375

社区与市场的互补性——致第四届全国“村长”论坛(2004年11月) 1377

在“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颁奖会上的讲话(2004年12月18日) 1378

“三农”发展的新机遇(2005年1月4日) 1381

漫谈读书(2005年1月5日) 1383

管好土地,搞活市场(2005年1月19日) 1385

关于农村社区职能(2005年1月22日) 1387

要有一个公正的发展方式、要有一个透明的民主政府(2005年1月30日) 1388

更要关怀弱势群体(2005年1月31日) 1390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2005年3月4日、4月6日) 1392

环境问题(2005年3月29日) 1395

学习型社会(2005年4月12日) 1397

纪念陈云同志(2005年5月28日) 1398

关于土地问题的若干要点(2005年6月2日) 1400

对吕梁地区的建议(2005年8月16日) 1402

建设学习型社会从儿童抓起(2005年8月19日) 1404

《青年赵紫阳》序(2005年8月23日) 1405

前苏联解体是是历史发出的警示(2005年8月26日) 1408

贺农村固定观察点建立20周年(2005年9月26日) 1410

对耀邦同志的深切怀念(2005年10月8日) 1411

农民企业家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005年10月11日) 1413

再谈土地问题的几个要点(2005年10月21日) 1415

谈近期的发展和改革(2005年10月25日) 1417

在开达经济论坛上的发言(2005年11月16日) 1419

从分散经营走向联合经营是必然趋势(2005年12月3日) 1420

以制度安排统筹城乡发展(2005年12月) 1422

分配制度(2006年1月19日) 1426

“三个文明”齐头并进(2006年2月6日) 1427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切入点——谈《中国农民工问题》(2006年2月19日) 1429

心中有条大黄河——《摸着石头过黄河》序(2006年3月13日) 1431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区的对话(2006年3月16日) 1438

历史造成的损失可从尔后更大的进步得到补偿(2006年7月13日) 1443

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2006年7月27日) 1446

改兼顾公平为重视公平(2006年8月15日) 1448

构建和谐社会(2006年8月22日) 1450

建设新农村路径选择(2006年9月26日) 1451

现代和谐社会不同于古代和谐大同(2006年11月8日) 1452

关于中国的发展模式(2006年11月13日) 1454

新年展望(2007年2月6日) 1457

推动农业向知识经济转化(2007年2月15日) 1459

几则思考(2007年6月) 1461

理论思维活跃是民族振兴的喜庆气象(2007年6月4日) 1463

对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7年9月) 1465

两点建议(2007年11月30日) 1467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8年4月18日) 1468

经济发展的几项取向(2008年6月3日) 1470

后记 14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