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兴东,陈年顺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10124080
  • 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目录

目 录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哲学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 4

三、哲学与历史观、人生观 5

第二节哲学基本问题 6

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7

二、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 10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17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2

第一篇 29

辩证唯物论 29

第二章物质 29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29

一、物质概念的发展 29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 31

第二节物质的存在方式 3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6

二、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1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6

一、人类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过程 46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 49

一、意识的起源 53

第三章意识 53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3

二、意识的本质 57

第二节意识的能动作用 63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63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65

三、历史经验的哲学思考 66

第二篇 73

唯物辩证法 73

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73

第一节事物的普遍联系 73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74

二、联系的辩证性 78

三、联系的系统性 80

第二节事物的永恒发展 84

一、辩证的运动观 84

二、辩证的发展观 89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92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形色色错误理论的对立 93

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97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1

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 104

第一节矛盾和矛盾的基本属性 104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104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8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6

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1

一、矛盾的普遍性 122

二、矛盾的特殊性 12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27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 134

第一节质、量、度 134

一、质 134

二、量 137

三、度 139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 142

一、量变及其形式的多样性 143

二、质变及其形式的多样性 143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44

一、肯定和否定 155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 155

第一节辩证的否定观 155

二、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 157

三、掌握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61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 163

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63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171

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77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81

第一节现象和本质 182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82

二、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183

三、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184

第二节原因和结果 186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86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87

三、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189

第三节必然性和偶然性 192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92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93

三、通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 197

第四节可能性和现实性 198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98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201

三、分析各种可能,争取实现最好的可能 202

第五节形式和内容 203

一、形式和内容的含义 204

二、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205

三、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 207

第三篇 21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11

第九章认识与实践 211

第一节能动的反映论 211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11

二、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214

三、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形而上学 216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216

第二节主体和客体 218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18

二、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21

三、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223

第三节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227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27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29

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31

第四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232

一、从实践到认识 232

二、从认识到实践 235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37

第五节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 239

一、总结经验是认识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239

二、理论指导是科学实践的指南 240

一、真理的客观性 242

第十章真理 242

第一节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42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44

三、真理和谬误 246

第二节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 250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50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53

三、逻辑证明在认识中的作用 255

第三节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258

一、改造世界是人类认识的目的 258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259

第一节逻辑思维方法 262

一、归纳和演绎 262

第十一章辩证的思维方法 262

二、分析和综合 264

三、抽象和具体 266

第二节思维方法的发展 268

一、控制论方法 268

二、信息方法 272

三、系统方法 274

四、创造性思维 277

第 四篇 281

历史唯物论 281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281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281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82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284

第二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86

一、人类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认识过程 287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89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创立 292

一、旧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占据 292

统治地位的原因 292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条件 294

第十三章社会基本矛盾 297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97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97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01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04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06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06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07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09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309

一、社会基本予盾的运动过程 309

二、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310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13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14

二、社会主义的改革 315

第十四章阶级、国家、革命 321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 32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21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3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326

第二节国家 329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29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331

三、国家的职能 332

四、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333

第三节社会革命 335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35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37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339

第十五章社会意识 343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43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43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46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构成 349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350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51

三、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 352

社会意识形式 352

第三节社会意识诸形式 353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353

二、道德 354

三、宗教 355

四、艺术 357

五、科学 358

六、哲学 361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363

第十六章历史活动的主体 363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63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65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367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68

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369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72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73

第三节人的价值与共产主义理想 375

一、人的本质 376

二、人的价值 381

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3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