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华教育历程  上
中华教育历程  上

中华教育历程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树芬,彭诗琅主编;《中华教育历程》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0919080
  • 页数:10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基层政权与村民自治建设,社区建设与管理、最低生活保障与优抚安置,社团管理和社区居委会工作指导等。
《中华教育历程 上》目录

上卷 3

第一编 远古至先秦时期 3

史脉 纵横 3

一、人类教育的起源 3

(一)远古人类的教育活动 3

(二)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 4

(三)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 5

(四)原始宗教在教育中的作用 5

(五)原始艺术的教育功能 6

(六)语言的发展 6

(七)文字的产生 7

二、学校教育的建立 7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8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 9

(三)西周的学校教育 11

三、六艺教育的形成 11

(一)射御之教 11

(二)礼乐之教 12

(三)书数之教 14

四、官学衰落与学术下移 15

(一)官学衰落 15

(二)学术下移 16

五、士与私学 16

(一)士阶层的崛起 16

(二)私学的发展 17

六、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 18

(一)稷下学宫 18

(二)诸子百家 18

在当年的教育日历上 21

入世名师--叔孙通 23

人物风云 23

商朝严师--伊尹 24

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周公 26

隐世高师--老子 29

(一)老子其人其书 29

(二)老子的自然教育思想 31

万世师表--孔子 32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32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32

思孟先驱--曾参 38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38

(二)孔伋的教育思想 39

(一)墨子的生平 39

平民教育家--墨子 39

(一)孔伋的生平 39

思为述圣--孔伋 39

(二)教育思想 39

(二)墨子的思想学说 40

儒家大师--孟子 43

(一)孟子的生平 43

(二)孟子的思想学说 43

思孟学派人物--乐正克 43

(一)乐正克的生平 46

(二)乐正克教育思想 46

唯物主义的先驱者--荀子 47

(一)荀子的生平 47

(二)荀子的思想学说 48

(一)商鞅的生平 50

(二)商鞅的思想学说 50

以法为教--商鞅 50

以吏为师--韩非 52

(一)韩非的教学思想 52

(二)韩非的主要学说 53

“鲁诗”的传播者--申培 54

(一)申培的生平 54

(二)申培的教育思想 55

朝花夕拾 56

中国最早的学说 56

孔子教育轶事 56

(一)诲人不倦,教师楷模 56

(二)德才兼备,培育人才 57

(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58

(四)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59

(五)师生情笃,感人至深 60

(七)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62

(六)学琴于师襄 62

孔子办学 63

(一)孔子的学生 63

(二)孔子的教学目的 63

(三)孔子的教学内容 64

(四)孔子的教学方法 64

至圣捧雁拜高师 64

孔子师于项? 65

(一)避车 66

(二)发问 66

孔子创办私学 66

孟子育英才为乐 67

善用比喻劝教人的孟子 68

“教亦多术”的教学艺术家 68

鼯鼠五技而穷 69

孟子的多种教育方法 69

太任实行胎教 70

墨子幽默地答问 70

孟母断织 71

公正的婆母 71

敬姜教子 72

捕蝉老人的启示 72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 73

公孙丑的醒悟 73

孔子认错 73

五十步笑百步 73

以劳动为美德 74

不耻下问 74

孔子对子路的教诲 75

坚信不疑 75

第一个把科技纳入中国教育的人 75

知人难 76

对光学研究比西欧早一百多年 76

望水兴叹 76

对军事技术研究多有发明创造 76

墨子看染丝有感 77

“斗升之水”与“西江之水” 77

黑夜里的蜡烛 77

断织劝夫 77

雨打沙滩点点坑 78

杀猪教子 78

历史寻踪 79

孔子弟子名单 79

(三)墨氏各家 80

(二)墨子再传弟子 80

(一)墨子弟子 80

墨子传授 80

(四)墨家钜子 81

西周学校名称在金文中的记载 81

西周教育行政职官的称谓与职掌 81

关于夏代学校在古籍上的记载 83

西周的教育内容 83

(一)礼乐教育 83

(二)射御教育 84

(三)书数教育 84

(四)“国学”教学内容 84

(五)“乡学”教学的内容 85

教育名著掠影 86

《墨家》 86

《管子》 87

《论语》 89

《老子》 91

《文子》 93

《墨子》 93

《礼记》 94

《大学》 95

《中庸》 96

《易传》 97

《孟子》 98

《列子》 101

《庄子》 102

《尔雅》 104

《荀子》 105

《周礼》 106

《申子》 107

《慎子》 108

《韩非子》 109

《春秋》 110

《左传》 111

《彀梁传》 112

《国语》 112

《竹书纪年》 113

《战国策》 114

《逸周书》 114

《世本》 115

《诗经》 115

《尚书》 118

《商君书》 119

论语·学而(节选) 120

论语·颜渊(节选) 120

庠序精华 120

论语·子路(节选) 121

论语·先进(节选) 121

礼记·中庸(节选) 121

礼记·大学(节选) 122

礼记·乐记(节选) 123

魏文侯篇 126

孟子·梁惠王下 127

孟子·万章上 129

孟子·公孙丑上 131

庄子·齐物论(节选) 134

荀子·性恶 136

荀子·劝学 138

孔子名言荟粹 140

墨翟名言荟粹 140

教育名家名言 140

孟轲名言荟粹 141

荀况名言荟粹 141

第二编 秦汉至隋唐时期 145

史脉纵横 145

一、秦汉时期的教育 145

(一)秦代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145

(二)汉代的教育政策及学校教育的发展 146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52

(一)魏晋的学校教育 152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155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157

三、隋唐时期的教育 159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159

(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161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68

在当年的教育日历上 172

人物风云 182

旷世奇才--贾谊 182

(一)生平及政治主张 182

(二)教育思想 182

汉代大儒--董仲舒 182

(一)董仲舒的生平 184

(二)教育思想 184

无神论者--王充 184

(一)王充的生平 186

(二)王充的思想学说 186

一代帝师--肖望之 187

《论语》大师--张禹 189

经学大师--郑玄 191

汉代通儒--贾逵 193

家教楷模--颜之推 194

以经济论教--傅玄 195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197

(二)教育思想 198

东方圣人--释道安 199

佛学巨子--释慧远 201

佛教使者--鸠摩罗什 203

涅槃圣人--竺道生 206

隋朝圣人--王通 208

大唐圣僧--唐玄奘 210

禅宗祖师--慧能 213

三任博士--韩愈 215

(一)韩愈的生平 215

(二)韩愈的教育思想 216

中唐才子--柳宗元 217

(一)柳宗元的生平 217

(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217

传“诗”大儒--辕固 219

儒法大家--杨雄 219

陈留才子--刘昆 220

东汉“大学”--班昭 220

儒学大师--马融 221

宫廷教育家--荀悦 221

建安才子--徐干 222

五经博士--严植之 222

经学大师--徐遵明 223

北齐教育家--李铉 223

国学博士--熊安生 224

私学大师--刘焯 224

儒家学者--沈重 225

牧人才子--乐逊 225

文选派学子--曹宪 226

国子监博士--徐文远 226

大学博士--陆德明 227

隋唐教育家--朱子奢 227

“三礼”宿儒--张士衡 227

经学大师--孔颖达 227

太宗之师--张后胤 228

唐代教育家--马嘉远王恭 228

一代名儒--颜师古 229

三朝元老--尹知章 229

玄宗大师--褚无量 230

玄宗之师--马怀素 230

(一)嵇康的生平 231

玄学代表--嵇康 231

(二)嵇康的教育思想 232

朝花夕拾 234

董仲舒的“多连博贯” 234

王阳明的“日课表” 234

文中子培养魏征 234

柳宗元的“交以为师” 234

最早在世界上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235

魏晋时期的嵇康冤案 235

中国最早的“家教”著作 236

王通为唐朝开国培养的“大人物” 236

韩愈为何被称为一代师表 237

继母伴子求学 238

女经学家宣文君 239

泰姬教男戒女 239

韩愈幼时受教二三事 240

“贵者惟在德行” 241

教子立德扬名 241

羲之教子学书法 241

不做“经书”的奴才 241

二十知学未为晚 242

“早教”与“晚学” 242

孔融不畏名流 243

柳宗元不迁就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244

韩愈作《师说》送李蟠 244

同是天涯沦落客 244

玄奘和他的老师们二三事 244

吴道子拜师 245

志在教育事业的张后胤 248

画马得识千里马 248

“文中子”的由来 248

“人鉴” 249

选钟馗 249

书摊前的“怪人” 250

郑玄万里求师 250

李铉冬学 250

刘焯自学成师 251

内圣外王 251

武帝好学 252

才艺兼备的曹丕 254

太宗重教 255

陶渊明故里授学 257

唐太宗遇物则诲 257

张旭巧带徒 258

瘦羊博士 258

秦青教歌 258

范缜当众焚香 258

烙馍的启示 259

铁杵磨针 259

历史寻踪 260

唐代状元榜--唐代状元名录 260

唐代进士科考试情况 260

教育名著掠影 271

《史记》 271

《列女传》 272

《汉书》 273

《新语》 274

《新书》 275

《东观汉记》 275

《三国志》 276

《后汉纪》 277

《后汉书》 278

《公羊传》 280

《别录》 280

《春秋繁露》 281

《九章算术》 283

《七略》 284

《汉书·艺文志》 285

《周髀算经》 287

《小尔雅》 288

《急就篇》 289

《方言》 290

《说文解字》 291

《释名》 292

《广雅》 293

《尔雅注》 294

《字林》 294

《切韵》 295

《玉篇》 295

《千禄字书》 297

《一切经音义》 297

《五经文字》 298

《新加九经字样》 299

《韵镜》 299

《神灭论》 300

《经典释文》 301

《中说》 302

《孙子算经》 303

《海岛算经》 303

《夏侯阳算经》 304

《张丘建算经》 304

《缉古算经》 305

《数术记遗》 305

《算经十书》 306

《通典》 307

《皇览》 309

《修文殿御览》 309

《北堂书钞》 310

《隋书·经籍志》 311

《艺文类聚》 312

《初学记》 313

《大唐西域记》 315

《楚辞》 316

《文选》 318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320

《玉台新咏》 320

《嵇中散集》 321

《魏书》 322

庠序精华 324

法言·问道 324

论衡·实知 325

老子指略 327

养生论 329

声无哀乐论(节选) 330

言尽意论 333

中说·问易 333

坛经(节选) 335

史通·自叙(节选) 336

原道 337

原性 338

教育名家名言 339

封建论 339

董仲舒名言荟萃 341

颜之推名言荟萃 341

扬雄名言荟萃 341

韩愈名言荟萃 342

王充名言荟萃 342

第三编 五代至元朝时期 342

史脉纵横 342

一、五代的教育制度 347

(一)五代的学校制度 347

(二)五代的科学制度 347

二、宋代的教育制度 347

(一)宋代的学校制度 347

(二)宋代的科举制度 347

(三)宋代的书院制度 351

(二)金的学校与科举制度 355

三、辽金的教育制度 355

(一)辽的学校与科举制度 355

四、元代的教育制度 356

(一)元代的学校制度 357

(二)元代的科举制度 358

(三)元代的书院制度 358

在当年的教育日历上 359

人物风云 371

理学大成--朱熹 371

(一)朱熹的生平 371

(二)朱熹的教育活动 371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375

安定先生--胡瑷 376

(一)胡瑷的教育活动 376

(二)胡瑷的教育思想 377

理学先驱--张载 378

(一)张载生平 378

(二)张载教育思想 378

宰相学者--王安石 379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379

(二)人才理论 380

(三)教育改革的思想及其实践 380

道家宗师--程颐 380

心学始祖--陆九渊 382

田园先生--陈亮 385

(一)陈亮的生平 385

(二)陈亮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 386

水村先生--叶适 386

(一)叶适的生平 386

翰林院士--刑呙 387

(二)叶适的教育思想 387

宋太宗之师--孙爽 388

泰山先生--孙复 388

徂徕先生--石介 389

宋代理学祖师--周敦颐 390

明道先生--程颢 390

龟山隐士--杨时 391

自化主义者--罗豫章 392

和靖处士--尹焞 392

北宋教育家--胡安国 393

延平先生--李侗 393

南轩先生--张栻 394

西山先生--蔡元定 394

东莱先生--吕祖谦 395

儒家学者--王应麟 396

广德军教授--蔡幼学 396

江汉先生--赵复 397

导江先生--张翌 397

白云先生--许谦 398

集贤大学士--许衡 398

仁山先生--金履祥 399

一代醇儒--肖惟斗 399

静修先生--刘因 400

草庐先生--吴澄 400

定宇先生--陈栎 401

奉议大夫--同恕 401

书院山长--黄泽 401

民间教育家--韩性 402

南中学士--胡长孺 402

天墉先生--熊朋来 402

诗化的朱熹读书法 404

朝花夕拾 404

胡瑷的“分斋教学法” 404

张载提出的学习方法 405

朱熹的“读书六法” 405

王安石写作求“新” 406

改革家王安石的人才纲领 406

程门立雪 408

随子隐居 408

《泷冈阡表》记事 409

“二程”先生母治家教子 410

教子不就举 411

岳母刺字 412

孔雀衣的风波 413

大宰相和小房院 414

欧阳修教子有方 414

陆游以诗教子 415

范仲淹办喜事 415

司马光剥核桃 416

岳飞教子 416

毁了“神童”的父亲 417

韩愈应试 417

李渔好学 418

苏轼弄巧反成拙 418

朱丹溪求师 419

王冕学画 420

陈亮的“东西驰骋” 420

陆九渊的“穷理”和“四注意” 420

气度宽宏两文人 421

爱读英烈励忠肝 421

立门三月,风雨不易 422

历经艰难曾不悔 422

朱熹两上皇帝书 422

朱熹吟诗劝惜时 423

朱熹礼待陆九渊 423

胡瑷潜心治学 424

元世祖重汉学 424

苏轼二三事 427

(一)“千竿竹子共一叶” 427

(二)“吹落黄花满地金” 427

(三)立志读尽人间书” 427

王羲之学书法 427

历史寻踪 429

五代到元朝状元名录 429

教育名著掠影 430

《唐宋白孔六贴》 430

《旧唐书·经籍志》 431

《太平御览》 432

《事 类赋》 433

《册府元龟》 434

《崇文总目》 435

《文苑英华》 436

《四书集注》 437

《朱子语类》 439

《伊洛渊源录》 440

《近思录》 441

《晦庵集》 441

《象山先生全集》 442

《北溪字义》 443

《习学记言序目》 444

《水心先生文集》 445

《广韵》 446

《龙龛手镜》 446

《集韵》 447

《类篇》 448

《埤雅》 448

《韵补》 449

《切韵指掌图》 450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 450

《求释》 451

《文则》 451

《五音集韵》 452

《四声等子》 453

《蒙古字韵》 454

《文书故》 454

《古今韵会举要》 455

《修辞签衡》 456

《语助》 456

《中原音韵》 457

《群书类编故事》 458

《资治通鉴》 458

《周官新义》 460

《临川先生文集》 461

《龙川文集》 463

《陈献章集》 463

《王文成公全书》 464

《数书九章》 465

《侧圆海镜》 467

《益古演段》 468

《详解九章算法》 468

《杨辉算法》 470

《算学启蒙》 471

《诸家神品丹法》 471

《四元玉鉴》 472

《庚道集》 474

庠序精华 476

怪说上 476

识仁篇 476

定性书 476

遗书(节选) 477

(一)论性命之理 477

(二)论格物致知 477

(三)论涵养、主敬、集义 478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 478

朱子语类(选录) 479

(一)理气 479

(二)性理一 人物之性气质之性 479

(三)性理二 性情心意等名义 480

(四)学一 小学 481

(五)学二 总论为学之方 481

(六)学三 论知行 481

(七)学四 读书法 482

与朱元晦书(节选) 482

语录(节选) 484

甲辰秋与朱元晦书 486

周礼说(节选) 487

教育名家名言录 489

张载名言荟萃 489

朱熹名言荟萃 489

王安石名言荟萃 490

程颐名言荟萃 490

(一)明代的文教政策 493

一、明代的教育 493

史脉纵横 493

第四编 明朝至鸦片战争时期 493

(二)明代的官学制度 495

(三)明代的书院 498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500

(一)清代的学校制度 500

(二)清代的科举制度 504

(三)清代的书院制度 507

在当年的教育日历上 509

人物风云 519

贤相王师--张居正 519

领袖群贤的东林学派教育家--顾宪成 521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522

(二)主要教育思想 523

(三)主要学说 524

实证实学教育家--吕坤 526

考证学始祖--顾炎武 528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528

(二)教育思想 528

一代狂儒--王守仁 529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529

(二)教育思想 532

泰学鼻祖--王艮 533

百折不挠的教育家--王夫之 536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536

(二)教育思想 538

民族教育思想家--黄宗羲 539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539

(二)教育思想 540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543

知行并进者--颜元 543

(二)主要教育思想 546

封建社会中的科学教育家--徐光启 547

异端学者--李贽 548

(一)李贽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548

(二)敢叛“圣教”、敢批“儒学” 548

(一)徐光启及其教育、科学活动 549

(二)重视科学教育 550

浦江先生--宋濂 550

明初教育家--宋讷 551

月川先生--曹端 552

翰林院学士--薜瑄 552

理学之子--吴与弼 553

敬斋先生--胡居仁 553

儒学之子--罗钦顺 554

书法大师--陈献章 554

甘泉之子--湛若水 555

太子少保--王廷相 555

太仆少卿--欧阳德 556

明代学老宗师--马理 556

泾野先生--吕柟 557

苏州教授--钱德洪 557

龙谿先生--王幾 558

景逸先生--高攀龙 558

念台先生--刘宗周 558

宋儒大师--孙奇逢 559

杨园先生--张履祥 560

教育大家--陆世仪 561

中孚先生--李颙 562

清初教育家--陆陇其 563

灵皋先生--方苞 564

恕谷先生--李塨 564

慎修先生--江永 565

礼堂先生--王鸣盛 565

东原先生--戴震 566

辛楣先生--钱大昕 566

惜抱先生--姚鼐 567

实斋先生--章学诚 567

景亭先生--冯桂芬 568

朝花夕拾 569

乾隆立碑自责 569

博采众长叶天士 569

南国儒林第一人 570

颜元强调“实学” 571

我国第一部世界地理教科书的作者--魏源 571

朱元璋教育皇太子 572

颜习斋记日记 572

杀附马 573

励志从医 573

嫁妆 573

父子英雄 574

“百闻不如一见” 575

不图虚名,不讲排场 575

八股文最无用 576

可贵的民族气节 577

靠家教中举 578

崩云裂石,声震屋瓦 579

入学涉世第一师 579

宦海无鸿运,术业有专攻 580

宋濂舍命求学 582

王守仁教条示诸生 583

写在树叶上的书 583

“身沈心不改” 583

弟子不必不如师 584

康熙格物致知 584

湖岸赋诗言和 584

仁义胡同 587

甜酸苦辣 587

小河水的启示 587

徐霞客立奇志 588

生死当前而不变 588

历史寻踪 589

历代状元之最 590

历代状元位至宰辅者 590

明朝至清朝状元名当 592

状元及其别称 597

明代四状元及第谢恩表 598

(一)吴宽谢恩表 599

(二)舒芬谢恩表 599

(三)诸大绶谢恩表 599

(四)丁士美谢恩表 601

明代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全文 601

八股文一例 601

教育名著掠影 605

《洪武正韵》 605

《韵略易通》 606

《骈雅》 606

《毛诗古音考》 607

《字汇》 607

《通雅》 608

《正字通》 609

《音学五书》 610

《五方元音》 611

《虚字说》 611

《助字辨略》 612

《佩文韵府》 613

《别雅》 613

《音韵阐微》 614

《十三经音略》 614

《通俗编》 615

《吴下方言考》 616

《古韵标准》 616

《方言疏证》 617

《声类表》 617

《说文解字义证》 618

《六书音均表》 619

《诗声类》 620

《广雅疏证》 621

《经传释词》 622

《经籍篡诂》 622

《恒言录》 623

《说文解字注》 623

《音学十书》 624

《尔雅义疏》 625

《说文通训定声》 626

《说文释例》 627

《乐府诗集》 628

《焚书》 629

《续焚书》 630

《大学辨》 630

《宋元学案》 631

《明儒学案》 631

《明夷待访录》 632

《孟子师说》 633

《东西均》 633

《尚书引义》 634

《周易外传》 634

《读四书大全说》 635

《思问录》 635

《二曲集》 636

《四存编》 636

《无何集》 637

《潜书》 637

《孟子字义疏证》 638

《分类字锦》 638

《昭代丛书》 639

《古今图书集成》 641

《芥舟学画编》 644

《笔阵图》 645

《书品》 645

《书断》 646

《书谱》 647

《法书要录》 647

《墨池编》 648

《宣和书谱》 648

《续书谱》 649

《书史会要》 649

《四库全书》 649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651

《四库全书总目》 652

《郑堂读书记》 653

《守山阁丛书》 654

《玉函山房辑佚书》 655

《壹事纪始》 656

《指海》 656

《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657

《算法统宗》 658

《梅氏丛书辑要》 658

《割圆密率捷法》 660

《衡斋算学遗书合刻》 660

《李氏遗书》 662

《镜镜詅痴》 662

《象数一原》 663

《求表捷术》 664

《通鉴辑览》 665

《续资治通鉴》 666

《永乐大典》 667

《困知记》 667

庠序精华 671

与林郡博书 671

答顾车桥书(节选) 671

传习录(选录) 673

明哲保身论(节选) 675

童心说 676

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676

明夷待访录·学校 677

尚书引义·召诰无逸 679

语录纂(选录) 681

阅张氏《王学质疑》(节选) 683

第五编 中国近代时期 683

《孟子》字义疏证·理(节选) 685

王夫之名言荟萃 689

顾元名言荟萃 689

王守仁名言荟萃 689

教育名家名言 689

史脉纵横 693

一、鸦片战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的教育 693

(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693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694

(三)太平天国的教育 695

(四)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教育的开端 697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697

(一)洋务教育 697

(二)帝国主义侵略教育的扩张 699

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702

(一)早期改良主义的教育主张 702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703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705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705

(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教育改革 708

五、“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教育 709

(一)复古教育的逆流 709

(二)新教育的展开 710

(三)新文化的启蒙 711

六、教育运动和实验及新学制的建立 713

(一)平民教育运动 713

(二)教育方法实验 715

(三)王戌学制的建立 717

七、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 718

(一)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718

(二)国民政府的教育 720

(一)苏区的教育 723

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 723

(二)国民统治区的教育 726

(三)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教育实验活动 728

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732

(一)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733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 735

(三)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中国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736

(四)解放区的教育 737

在当年的教育日历上 739

1840年 739

1841年 739

1842年 739

1843年 739

1846年 740

1847年 740

1845年 740

1844年 740

1848年 741

1849年 741

1850年 741

1851年 741

1852年 742

1853年 742

1854年 742

1855年 743

1856年 743

1857年 743

1858年 743

1859年 743

1861年 744

1860年 744

1863年 745

1862年 745

1864年 746

1865年 747

1866年 747

1867年 747

1868年 749

1869年 750

1870年 750

1871年 750

1872年 751

1873年 751

1874年 751

1876年 752

1875年 752

1877年 753

1878年 753

1879年 754

1880年 754

1881年 754

1882年 755

1883年 755

1884年 756

1885年 756

1886年 757

1887年 757

1888年 758

1890年 759

1889年 759

1891年 760

1892年 761

1893年 761

1894年 762

1895年 762

1896年 764

1897年 767

1898年 770

1899年 777

1900年 778

1901年 779

1902年 781

1903年 784

1904年 788

1905年 791

1906年 796

1907年 803

1908年 807

1909年 811

1910年 819

1911年 822

1912年 829

1913年 835

1914年 840

1915年 845

1916年 850

1917年 855

1918年 862

1919年 870

1921年 872

1920年 872

1922年 873

1923年 876

1924年 877

1925年 879

1926年 881

1927年 882

1928年 884

1929年 888

1930年 892

1931年 894

1932年 896

1933年 898

1934年 902

1935年 904

1936年 906

1937年 908

1938年 911

1939年 914

1940年 916

1941年 919

1942年 921

1943年 923

1944年 925

1945年 927

1946年 929

1947年 932

1948年 933

1949年 937

洋务大师--张之洞 940

人物风云 940

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家--康有为 944

近代名师--梁启超 946

西学大师--严复 948

学界泰斗--蔡元培 953

革命教育的先驱--李大钊 958

封建教育的批判者--恽代英 961

革命斗士--鲁迅 962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964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971

天南遁叟--王韬 976

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 977

晚清教育家--吴汝纶 978

皇帝之师--陆润庠 978

盛世危言--郑观应 979

晚清教育实践家--盛宣怀 980

清末教育家--陆宝忠 982

季直先生--张骞 982

民国教育家--陈嘉庚 984

南开之父--张伯苓 985

军国民主义教育家--范源濂 986

复旦名师--李登辉 988

淮阴才子--李更生 992

学者政治家--陈独秀 994

学贯中西--胡适 994

伟人之师--杨昌济 994

明德先生--胡元倓 994

岳麓学子--陈润霖 994

复兴民族--马君武 995

周南女校创造人--朱剑凡 995

私立大学创造人--陈时 996

四大金刚--夏丐尊 996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997

爱国教育家--黄齐生 997

民众教育的保姆--俞庆棠 998

一身傲骨的教育家--朱自清 998

最后的呐喊--闻一多 999

朝花夕拾 1000

康有为创设的“万木草堂” 1000

康有为教法有独创性 1000

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演 1000

朱剑凡毁家兴办女校 1000

丘逢甲的“念台精舍” 1001

自编工科教科书的创始人--刘仙洲 1001

闻一多的“里应外合” 1002

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1002

贫病交迫,笔耕不止 1002

屡试不第造诣深--戴震 1002

开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 1003

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 1003

“改过迁善”的新规章 1003

“你还要经受锻炼” 1003

评击“积瘁损年华”的教育制度 1004

学生爱戴老校长 1004

“板仓杨”铜牌 1005

鲁迅怎样做指导者 1005

最早评述毛泽东的人 1006

带领师生虎口逃生 1006

两封爱生情深的长信 1006

闻一多的独特教法 1007

爱之能勿劳,忠焉能勿海 1007

“当学生没资格就当教授吧!” 1007

蔡元培重视读写和美育 1008

从“家”字谈到妇女解放 1008

“五力”和“一率” 1009

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 1010

戴震反对生吞活剥的学习方法 1010

闻一多的好学风 1011

手不释卷的顾之武 1011

鲁迅教学备受欢迎 1012

闻一多的宽广胸怀 1013

梁启超气度谦逊 1014

主动改正差错 1014

鲁迅赞赏郑板桥的一副对联 1014

“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 1014

坚持步行 1015

一字之师 1015

实事求是地评论自己 1015

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 1016

人体模特儿之争 1016

李大钊在绞刑架下的演说 1016

徐悲鸿爱憎分明 1017

章“疯子”的闪光事迹 1018

办学从政风格高 1018

闻一多的正义感 1020

齐白石与官场誓不两立 1020

“我等着第三枪” 1021

吴承仕仗义执言 1021

早让人共产了 1022

“有一件事要同你商量” 1022

从做学生起就搞“韧”的战略 1023

鲁迅赠书 1023

以解放女子为己任 1023

只办教育不做官 1023

“六·三事件”和“下关事件” 1024

“剪辫子”和“不看报” 1024

“你的胆子不小” 1024

两次辞职不就范 1024

驳得戴季陶哑口无言 1025

刘湛恩为国捐躯 1025

“白头婴儿”遭暗算 1026

“富贵于我如浮云” 1026

杜鹃血染麦浪红 1027

弃笔从戎,抗日护台 1027

李登辉的爱国主义情怀 1028

东亚睡狮岂永眠 1028

没有字的教科书 1028

吴玉章以党务国事为重 1029

闻一多的骨气 1030

时刻关心祖国命运 1031

“红色乡师的主脑” 1031

振衣帕米尔,濯足太平洋 1031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032

一个提案和一封电报 1032

无言的教育 1032

“靠的是中华,为的是中华” 1032

延安五天“故人”多 1033

文人相亲 1033

“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1033

刮目相看 1033

须将身做后人师 1034

声援学生抗日 1034

李公朴的“笑”与“唱” 1034

黄炎培会晤爱迪生 1034

黄炎培重家教 1035

李大钊教育孩子的故事 1035

教子心向延安 1036

张伯苓教子报国 1036

总教习当学生 1036

每个一义,泰山不移 1037

破产读书 1037

忘记昼夜刻苦学习的人 1038

陶行知读书的秘诀 1038

一个通读《四库全书》的人 1039

章太炎“叛道” 1039

三易师称小人心 1039

伦敦蒙难,义师相救 1040

一篇《谢本师》 师生动“干戈” 1041

严教慈爱总相宜 1042

从师如流 1045

没有见过面的老师 1047

师长功在神州 学生人间楷模 1048

学生亦红娘 老师即导师 1049

歧途知返辨忠奸 1050

临终不违师训 1051

识英育英享大名 1052

刘伯承念私塾 1053

许德珩的回忆 1054

老大哥和小弟弟 1054

爱惜人才 1054

三请齐白石 1055

陶行知吟诗拒权贵 1055

演讲前立下的遗嘱 1055

诗教 1056

指点教学法 1056

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 1057

“文化早餐” 1057

恽代英教学生作文 1059

教史勾沉 1059

民国教坛怪象 1062

张伯苓创建南开大学 1062

(一)办学精神 1062

(二)办学目标 1062

(三)校务管理 1063

(二)蒋介石兼任教育部长 1064

(一)蒋梦麟出任教育部长 1064

南京国民政府中教育部长的角逐 1064

(三)李书华任教育部长 1065

(四)朱家骅担任教育部长 1065

(五)王世杰担任教育部长 1065

(六)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 1065

(七)朱家骅再任教育部长 1066

(八)杭立武任教育部长 1066

蔡元培改革北大 1066

(一)官僚习气十足的老北大 1066

(二)广延积学,吸收进步学人 1066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067

(四)改革学校体制,完善管理规章 1067

(五)学科,课程与招生改革 1068

(六)广设学会,培养学术空气 1069

(一)校长的类型 1070

校长素质问题大讨论 1070

(二)担任校长的资格 1072

(三)校长的学识与品格修养 1073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 1073

历史寻踪 1077

太平天国的教育 1077

封建教育的改良、改革科举制度 1085

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措施 1091

改革书院制度 1098

儿童教育组织改良 1099

新兴教育方式 1101

庠序精华 1105

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1108

半殖民地半封建体系教育宗旨,政策及制度 1110

教育行政机构 1121

教育部官制 1121

教育管理 1122

幼儿教育 1128

初等教育 1131

中学教育 1138

师范教育 1141

奏定留学教育 1155

德育教育 1170

教育名著掠影 1176

《大同书》 1176

《清朝续文献通考》 1178

《则古昔斋算法》 1178

《盛世危言》 1179

《新学伪经考》 1181

《孔子改制考》 1182

《变法通议》 1182

《戊戌奏稿》 1183

《翼教丛编》 1184

《定庵全集》 1185

《默觚》 1186

《劝学篇》 1187

《经学历史》 1188

《经学通论》 1189

《仁学》 1190

《旭书》 1191

《切韵考》 1192

《读书杂志》 1193

《古书疑义举例》 1193

《说义古籀补》 1194

《等韵一得》 1195

《一目了然初阶》 1195

《马氏文通》 1196

《官话合声字母》 1197

《铁云藏龟》 1198

《猛回头》 1198

《警世钟》 1199

《丛书集成初编》 1200

《四部丛刊》 1201

《续古逸丛书》 1202

《四部备要》 1203

《海国图志》叙 1205

《仁学》自叙 1206

《孔子改制考》叙 1206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207

辟韩 1209

考试 1211

采西学议 1211

学校 1213

西学 1214

大同书 1215

公车上书 1218

论变科举 兴学校 1219

上欧阳最瓣?论兴算学书 1220

学校 1223

论科举 1223

学校总论 1224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 1227

教育政策私议 1228

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 1230

中国除害议 1233

劝学篇(节录) 1236

外篇 1237

《东塾读书记》引朱子论科举 1240

通州师范学校议 1241

救亡决论 1243

西学通门径功用说 1246

论教育之宗旨 1247

教育小言十二则 1248

民国教育家之任务 1249

女子教育之重要 1250

革命之教育 1250

警世钟 1251

《猛回头》(节录) 1252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1252

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 1254

以美育代宗教说 1255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1257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1258

说新教育之弊 1259

今日世界大战中之我国教育 1261

教育名家名言 1264

杨贤江名言荟萃 1264

蔡元培名言荟萃 1264

黄炎培名言荟萃 1265

张伯苓名言荟萃 1266

李大钊名言荟萃 1267

孙中山名言荟萃 1267

潘菽名名言荟萃 1268

张之洞名言荟萃 1268

康有为名言荟萃 1268

陈独秀名言荟萃 1268

鲁迅名言荟萃 1268

严复名言荟萃 1269

陶行知名言荟萃 1269

下卷 1277

第六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277

史脉纵横 1277

一、接管、改造旧教育 1277

二、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 1284

(一)学习苏联教育 1284

(二)确立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 1289

(三)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探索 1295

二、曲折中发展 1305

(一)“教育大跃进” 1305

(二)教育改革实验 1312

(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319

(四)文革前夕的社会主义教学运动 1328

四、教育事业的停滞、倒退 1331

(一)“停课闹革命” 1331

(二)毛泽东“七·二一”指示发表,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领域 1333

(三)开展颠倒是非的“大批判” 1334

(四)残酷迫害干部、教师 1335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336

(六)乱撤乱并高等学校,盲目发展中小学 1338

(七)围绕教育整顿问题展开的尖锐斗争 1340

(八)“四人帮”在教育领域中的例行逆施 1347

(九)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逆流中前进 1353

五、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1353

(一)揭批“四人帮” 1354

(二)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1356

(三)初步调整教育事业 1359

(四)全面、准确评价毛泽东对教育工作的指示 1363

六、教育调整和改革 1365

(一)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确立 1365

(二)教育调整与改革指导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 1365

(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制定,教育体制的初步改革 1368

(四)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 1369

(五)加强和改革农村教育 1375

(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376

(七)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高校招生、分配制度和领导管理体制 1377

(八)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及继续工程教育 1380

七、振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382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失误 1382

(二)教育战线面临的新挑战 1386

(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 1388

(四)今后10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初步确定 1391

1949年 1395

在当年的教育日历上 1395

1950年 1397

1951年 1401

1952年 1407

1953年 1412

1954年 1418

1955年 1424

1956年 1429

1957年 1434

1958年 1437

1959年 1442

1960年 1447

1961年 1452

1962年 1455

1963年 1460

1964年 1466

1965年 1471

1966年 1475

1967年 1478

1968年 1481

1969年 1482

1970年 1483

1971年 1485

1972年 1487

1973年 1488

1974年 1491

1975年 1493

1976年 1496

1977年 1498

1978年 1501

1979年 1508

1980年 1515

1981年 1521

1982年 1530

1983年 1538

1990年 1543

1984年 1549

1985年 1561

1986年 1561

1991年 1571

1987年 1577

1988年 1590

1992年 1596

1989年 1607

1993年 1617

1994年 1725

1995年 1746

1996年 1748

1997年 1755

人物风云 1757

徐特立 1757

吴玉章 1759

陈垣 1763

马寅初 1765

马约翰 1767

李建勋 1768

马叙伦 1770

许崇清 1772

林砺儒 1773

李四光 1775

李达 1778

陈望道 1780

吴贻芳 1782

舒新城 1783

孟宪承 1786

叶圣陶 1787

车向忱 1789

王亚南 1791

孙敬修 1793

江隆基 1794

戴伯韬 1796

丁浩川 1797

黄炎培 1799

竺可桢 1799

刘海粟 1800

熊庆来 1800

徐悲鸿 1800

朱光潜 1800

杨石先 1801

杨秀峰 1801

陈岱孙 1801

严济慈 1801

匡亚明 1802

屈伯川 1802

蒲蛰龙 1802

刘佛年 1803

谢希德 1803

王瑶卿 1803

周诒春 1804

胡庶华 1805

吕凤子 1805

梅贻琦 1806

丁颖 1806

何炳麟 1807

廖世承 1807

陈鹤琴 1807

梁漱溟 1808

王森然 1808

钱穆 1809

潘菽 1809

金海观 1809

周谷城 1810

翦伯赞 1810

陶淑范 1811

曾昭抡 1811

杨堃 1812

苏步青 1812

贺绿汀 1813

林迪生 1813

吕叔湘 1814

缪钺 1814

董纯才 1815

傅任敢 1815

王企贤 1816

李桦 1816

段力佩 1817

吴大猷 1817

刘季平 1818

朱智贤 1818

杭苇 1819

王力 1819

华罗庚 1820

吴晗 1820

马曜 1821

钱伟长 1821

斯霞 1821

李国豪 1822

马学良 1822

钟师统 1822

吴景荣 1823

许国璋 1823

钱令希 1824

姚淑平 1824

方明 1825

韩作黎 1825

古元 1826

钟期荣 1826

史若虚 1826

霍懋征 1827

韦力 1827

仓孝如 1828

陈君实 1828

朝花夕拾 1829

邓小平吟联颂列宁 1829

郭老改联救少女 1829

治万人之病 1829

从今天学起 1830

“活证明”与“活榜样” 1830

归去来兮 1831

胸怀壮志,蔑视困难 1831

取名趣谈 1831

教授司令的独到之处 1833

黄炎培丢掸教子 1833

“檐燕歌”和“金陵精神” 1833

饱含园丁之情的“诗教” 1834

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1835

陶校长办公室的小课桌 1835

启蒙者多么伟大 1836

做个诚实的孩子 1836

“体育道德不能输” 1836

“锻炼身体的论文要放在学报的首篇” 1836

“人是逼出来的” 1837

“一日之师”与“终身之师” 1837

“徐老专家” 1838

夫子·老师·老师的老师 1838

王亚南关怀爱护陈景润 1838

陶行知介新法教学 1839

徐特立的教育主张 1839

未见面的师生 1839

到大千世界中去读“自然书” 1840

叶圣陶严肃认真做学问 1840

三件珍贵的遗物 1841

梅花香自苦寒来 1841

冲破“援引先例”的惰性 1841

平易近人的杨部长 1842

马寅初让镜头 1842

马寅初铁骨铮铮 1842

复旦的“延安” 1843

共饮“茅台”传轶诗 1843

好战友好兄长 1843

教授之教授 1844

童偕到老 1845

戴伯韬寄语斯霞 1845

陈老总与贺绿灯 1845

马寅初“求援” 1846

王力教授趣事 1846

百年休负有涯身 1847

两次回国 1847

含笑待之 1848

顶风而上,大唱反调 1848

难忘怀仁堂的教诲 1848

来生仍愿做教师 1848

树木与树人 1848

得惠于伯乐,施惠于伯乐 1848

拳拳赤子心 1850

做一代画人的奠基石 1851

诺贝尔奖得者的老师们 1853

皇冠上的明珠是怎样摘取的 1854

“答案是多少?” 1855

陈景润劫后哭王师 1855

“硬骨头”音乐教育家 1856

真挚的革命情谊 1856

真理跪不弯 1858

“长夜漫漫睡不得” 1858

怒斥姚文元 1858

“长疮时你怎么不拍个照片呢?” 1859

掐掉刚露苗头的为私思想 1859

咬字发言推广普通话 1859

反教育界的“左”倾冒进 1859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斯霞教学法 1860

段力佩的大胆尝试 1860

苏步青的勤奋与惜时 1862

谦逊地对待工作和创作 1863

斯霞求师 1863

黎锦熙的生活特征和习惯 1863

费孝通“闭门盘货” 1863

“我不是为我自己” 1864

费孝通报忧 1864

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1865

慷慨掷比身 1866

王震与华罗庚 1867

情深义重的伴侣 1867

苏步青和他的夫人 1868

童心母爱育儿童 1868

“小朋友的老朋友” 1870

苏步青古文根基深 1871

“我爱孩子” 1871

邓颖超在北师大附小 1871

求师育才 代代相继 1872

师学大师成大师 1873

尊师重教的楷模 1875

师生名字写进了一个公式 1876

教史勾沉 1879

建国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1879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各项文化教育事业 1879

中国科学院成立 1881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1881

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建立及其更名 1882

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的召开 1882

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的召开 1884

建国初期的学制改革 1885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886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1887

调整全国高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制度 1887

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888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891

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及其实践 1896

聂元梓等人贴出的大字报 1897

关于“工作组”问题的分歧和斗争 1898

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 1899

“联动”事件 1900

农村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1901

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两个估计”的正式出笼 1902

“文革”中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教育革命” 1903

北京的“炮打中央文革”事件 1904

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 1905

《辽宁日报》等刊载《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1906

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07

《北京日报》等刊载《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 1908

对湘剧《园丁之歌》的批判 1910

周培源发表《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 1911

撤销教育部办事机构,搬迁裁并高等学校 1913

改变招生制度。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办法 1913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 1914

平反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 1915

为马寅初先生平反 1915

1986年学潮 1915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16

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17

实行学位制度 1918

恢复高校理科教材和工科基础教材编审委员会 1919

首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 1919

建立高等教育自学教育制度 1920

国人关注的中小学生负担 1921

实施高等学校学生守则 1921

普法教育 1922

义务教育 1923

标准化考试 1923

会考: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 1923

高校教师实行聘任制 1924

中国设立教师节 1925

国务院决定提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现行工资标准 1926

教育体制改革 1926

希望工程 1927

六四风波 1927

北京大学1992年首次招生不足 1928

北京大学学科设置全面翻新 1928

1992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成绩卓著 1928

公派出国留学 1929

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 1929

特殊教育 1930

高等学校校长任期制 1931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 193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1932

中学教材改革 1932

五大教育 1933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1933

东光县小学教师张淑珍被逼自杀事件 1934

怀柔县殴打教师事件 1934

学习张海迪活动 1935

全国首例招生纠纷案 1935

高教战线关于制止动乱与反思的工作 1938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学生进行军政训练 1941

博士当村长 1942

按小平同志批示建设好人民大学 1943

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43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亲笔题写馆名 1943

教育界沉痛缅怀一生关注教育事业的邓小平同志 1943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题写院校名 1944

“两会”代表话教育 1944

邓小平与中国博士后制度 1946

名人教育思想 1948

毛泽东教育思想 1948

(一)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 1948

(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48

(三)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1948

(四)教育要工农化、大众化 1949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 1949

(八)论德育 1950

(六)关于“两条腿走路”办学 1950

(七)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 1950

(九)论智育 1951

(十)论教学 1951

(十一)论课程和教材 1951

周恩来教育思想 1952

(一)关于教育方针 1952

(二)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 1952

(三)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953

(四)论加快教育工作的改造和发展 1953

(五)论教改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1953

(六)论知识分子与教育 1954

(七)关于各类教育的基本观点 1954

(二)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 1955

(一)论教育的改造和目标 1955

刘少奇教育思想 1955

名人论教育 1957

宋庆龄论教育 1957

毛泽东论教育 1960

刘少奇论教育 1965

周恩来论教育 1966

邓小平论教育 1970

江泽民论教育 1971

李鹏论教育 1971

名人与老师 1975

众师共育建国才--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的老师 1975

刘伯承和他的老师 1978

任瑞卿老先生 1980

我的好教师艾思奇 1982

我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1982

发现珍珠的人 1983

困境中的知遇 1984

师生关系父辈情 1985

名人教子 1988

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1988

亲切的教诲 1990

历史是人民写的 1993

朱德教育子女做普通劳动者 1998

江泽民与孙子“毛头” 1998

谢觉哉勉励儿子择善而从 1998

董必武教子点滴 1999

邓子恢教子二三事 1999

刘少奇的“管放法” 2000

叶圣陶教子 2000

任弼时教子二三事 2001

陶行知让儿子到“空中学校” 2001

贺龙教育子女的故事 2002

陈毅教子 2003

名人与名校 2006

报考北大前后 2006

刘仙洲与清华 2009

胡锡奎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日子 2013

李嘉诚创建汕头大学始末 2015

名校今昔 2018

高等学府部分 2018

北京大学 2018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1911) 2018

(二)“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2019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北京大学 2022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大学* 2023

中国人民大学 2026

清华大学 2030

北京师范大学 2037

北方交通大学 204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49

北京理工大学 2051

(一)延安建校时期 2051

(二)华北办学时期 2051

(三)迎接全国解放和建设重工业大学时期 2052

(四)建设国防大学时期 2053

(五)重大历史转变 2053

北京科技大学 2055

中央戏剧学院 2058

(一)创建经过 2058

(四)“文革”期间 2059

(三)过渡到正规阶段 2059

(二)初创阶段 2059

(五)新时期十年 2060

北京电影学院 2061

中央民族大学 2063

复旦大学 2065

同济大学 2071

(一)从德文医学堂到国立同济大学 2071

(二)从医工两科扩展到医、工、理三院 2072

(三)同舟共济、坚持教学、科研和抗日救亡活动 2072

(四)挤战胜利后的同济大学 2072

(五)上海解放后接管和院系调整 2073

(六)有教学组织和科研机构 2073

(八)“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学风 2074

(九)培养四化人才的摇篮 2074

(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施 2074

(十)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 2075

(十一)广泛的国际交往 2075

(十二)文体、社团活动 2075

(十三)光荣的爱国主义与民主革命斗争史 2075

上海交通大学 2076

华东师范大学 2081

上海外国语学院 2085

上海财经大学 2088

南开大学 2090

南京大学 2090

杭州大学 2099

浙江大学 2101

厦门大学 2102

(一)初创奠基 2106

(二)前进提高 2106

山东大学 2106

(三)新的发展 2107

(四)今天的山东大学 2108

武汉大学 2111

华中理工大学 2115

湖南大学 2117

中山大学 2123

暨南大学 2127

四川联合大学 2131

重庆大学 2135

成都科技大学 2139

吉林大学 2142

云南大学 2145

西安交通大学 2150

兰州大学 2154

中国医科大学 2157

中国地质大学 2158

哈尔滨工业大学 2159

白求恩医科大学 2160

中学部分 2161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2161

(一)工农速成中学的光辉历史 2161

(二)独具特色的今日人大附中 2161

(三)独辟蹊径,设立校中之校 2162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2163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65

(一)锐意改革,不断创新 2166

(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 2167

北京四中 2167

(二)师资素质高,治学严谨 2167

北京一○一中学 2170

北京一六一中学 2172

(一)承革命先驱关怀,发展成长 2172

(二)经革命血火洗礼,奋斗奉献 2173

(三)映五星红旗,新风育新材 2173

(四)迎改革东风,执意前行 2174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2175

(一)坚持全面发展方针 2175

(二)坚持教学改革,全面育人,因材施教 2175

(三)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2177

(四)开展教育研究,建设师资队伍 2177

天津市实验中学 2178

南开中学 2181

天津市海河中学 2184

天津蓟县第一中学 2185

石家庄第一中学 2187

太原市第三中学 2188

呼和浩特第一中学 2190

沈阳市第二中学 2191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92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95

大同中学 2196

光明中学 2199

复旦中学 2201

第三女子中学 2203

苏州第十中学 2205

南京市金陵中学 2209

浦江县堂头初级中学 2211

安庆市第一中学 2212

合肥市第一中学 2213

福州市第三中学 2214

江西省任弼时中学 2215

潍坊第二中学 2216

开封高级中学 2218

湖北黄冈中学 2219

长沙市第一中学 2222

广州培英中学 2225

广西玉林高级中学 2227

海南华侨中学 2229

成都石室中学 2232

成都市第七中学校 2235

资阳中学 2237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239

大理第一中学 2241

拉萨中学 2242

陕西榆林中学 2244

兰州第一中学 2245

青海湟川中学 2247

银川市第一中学 2249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2251

小学部分 2252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 2252

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 2254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2257

北京景山学校 2260

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小学 2262

天津静海县实验小学 2264

山西省长治梅辉坡小学 2266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 2267

抚顺市雷锋小学 2270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271

吉林市第一实验中学 2273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2275

上海市川沙县城厢镇小学 2276

上海市实验小学 2279

扬州市育才中学 2282

杭州市胜利小学 2283

安徽省歙县行知小学 2285

厦门集美小学 2287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2288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2289

河南省实验小学 2291

武昌实验小学 2293

湖南省洪江市幸福路小学 2294

广州市朝天路小学 2297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2298

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 2300

成都市实验小学 2302

重庆市树人小学 2303

贵阳市甲秀小学 2304

昆明市中华小学 2308

拉萨市第一小学 2309

西安市实验小学 2312

兰州市安西路小学 2314

民和国族士族自治县川口小学 2315

银川市实验小学 2316

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 2317

历史寻踪 2319

领导关于教育的讲话 2321

马叙伦部长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 2321

钱俊瑞副部长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 2323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2333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2336

教育战线的拔乱反正问题 2337

为什么对知识分子不再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2339

人才培养要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 2339

关于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待遇问题的意见 2339

振奋精神 深化改革,把高等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2339

关于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几个问题 2341

振奋精神,把教育搞上去 2346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2351

李铁映在国家教季199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355

李鹏总理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级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36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 2363

从严治党 深化改革 落实《纲要》 2368

李岚清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2377

朱开轩主任在国家教季1994年教育工作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38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387

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 2389

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 2394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 2395

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400

政府工作报告 2404

重要法律、法规、文件 2406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4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4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4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实施细则 2419

历史档案 2423

省、市、自治区确定的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