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唯物史观通论
唯物史观通论

唯物史观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40088495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上一篇:墨子新论下一篇:现代女性穿着艺术
《唯物史观通论》目录

绪论 1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二、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 5

三、唯物史观发现以前思想家们对历史观的积极探索及其根本缺陷 6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方法论原则 12

五、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16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产生 21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21

第一章 人 自然 社会 21

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23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 25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5

二、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 30

第三节 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社会发展 33

一、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

二、社会发展与人口调节 36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0

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0

二、近现代科学对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理论的贡献 41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 47

一、生产力的要素及其系统 47

第二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47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1

三、对“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认识 54

第二节 生产关系体系 56

一、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层次 56

二、社会生产管理的二重性 58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60

第三节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0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 61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2

四、掌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现实意义 62

第四节 生产方式 劳动方式 生活方式 64

一、生产方式的多一性与一义性 64

二、劳动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的地位 68

三、生活方式 69

第一节 社会形态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76

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科学内涵 76

第三章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76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82

三、多元化理论剖析 84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 87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87

二、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 89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趋势 91

第三节 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93

一、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的表现 94

二、社会历史进程的多样性的表现 99

三、社会形态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105

第四节 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 105

一、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 105

二、评两种制度“趋同论” 110

三、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文化社会形态评析 116

第四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25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25

一、社会基本矛盾概念的科学概括 12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29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1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3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137

第三节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143

一、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143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44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146

四、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 146

五、全面改革 147

六、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48

八、社会基本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 150

第四节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152

一、问题的提出 153

二、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55

第五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现实的社会主义 163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164

二、怎样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消极现象 166

三、“社会主义全面异化”论评析 170

第五章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75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含义 175

一、阶级与阶级斗争 175

二、阶级与阶层、等级和职业 180

三、超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划分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思潮 18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贡献 185

一、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贡献 185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 190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196

一、我国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 196

二、现阶段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200

三、阶级分析与两类社会矛盾 202

四、所谓“全民党”和“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206

一、社会革命的科学概念 209

第四节 社会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09

二、暴力革命与社会改良 212

三、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 216

第六章 社会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21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和一般特点 218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18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20

三、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222

四、意识形态的本质,兼评意识形态“多元”论、“终结”论 224

五、社会意识诸形式及其关系 227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38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238

二、恩格斯论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243

第三节 社会的精神文明 247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 247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民主 249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 251

第一节 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基本观点 256

一、人的本质 256

第七章 人的本质与人性 256

二、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259

三、对“存在先于本质”的剖析 260

第二节 对“人的本质自私”的剖析 262

第三节 个人主义的理论失误——个人本位主义 266

第四节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理论失误 273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 275

第八章 人的历史作用 283

第一节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 283

一、历史主客体问题的提出 283

二、历史主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285

三、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创造作用 289

第二节 历史的必然性和自由 293

一、历史的必然性和历史主体的自由的辩证统一 293

二、人类的自由进步过程的三个历史阶段 296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299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299

二、历史人物的作用及社会制约性 302

三、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一场争论 304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07

一、历史的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308

第四节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308

二、历史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310

三、善于把握历史机遇,走历史必由之路 312

第九章 人的需要、价值和人的解放 314

第一节 需要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14

一、需要和物质利益概念的科学内涵 314

二、在需要和物质利益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316

三、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17

四、列宁“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 319

一、物质利益与理想的关系 322

第二节 物质利益与理想义与利 322

二、坚持“义利统一,以义导利”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324

第三节 价值和人的价值 327

一、价值概念的表述与实质 327

二、人的价值 330

第四节 价值与真理 331

一、价值与真理的关系 331

二、对真理与价值两种截然不同的统一观 335

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与享用的关系 340

第五节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340

二、个人的自我价值 342

三、个人价值的其他范畴 345

第六节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自由王国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48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348

二、评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歪曲 352

三、在社会进步中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355

结束语 359

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