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云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09120372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介绍了病害基本概念、防治原理和措施、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生防制剂的种类与加工过程、各种病害的生防理论和技术等。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目录

上篇 病害生物防治 1

第一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一、生物防治 1

二、生防制剂 2

第二节 发展历史 4

一、国外生物防治 4

二、国内生物防治 5

三、面临的问题 8

第二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 10

第一节 抗生作用 10

一、抗生素 10

二、抗菌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 11

三、抗生作用的机制 12

四、抗生素的生产菌 12

第二节 重寄生作用 14

一、概述 14

二、防治原理 15

三、影响因素 15

第三节 竞争作用 16

第四节 捕食作用 17

第五节 交互保护 17

第六节 诱导抗病性 18

第七节 其他机制 19

第八节 定殖过程 19

一、定殖 19

二、定殖的研究方法 20

第三章 生防微生物 22

第一节 概况 22

一、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关系 22

二、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关系 23

第二节 生防细菌 27

一、主要生防细菌 27

二、生防细菌的主要生防作用 31

三、生防细菌的应用 34

四、生防细菌展望 40

第三节 放线菌 42

一、生物学形态 42

二、种类 43

三、应用方式及其生防作用 44

四、应用前景 48

第四节 生防真菌 48

一、木霉菌 49

二、内生真菌 51

三、寡雄腐霉 53

四、毛壳霉 55

五、拮抗酵母菌 56

第四章 抑病土 59

第一节 抑病土的概念 59

一、抑病土的发现 59

二、抑病土的定义 59

三、抑病土的特性 59

第二节 抑病土的作用机制 60

一、土壤非生物因素的作用 60

二、土壤生物因素的作用 61

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 62

四、作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63

第三节 抑病土的利用 63

一、筛选抑病土 63

二、改良土壤结构 64

三、转移土壤抑制作用 64

四、引入拮抗菌 64

五、作物抗病品种连作 64

第五章 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66

第一节 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66

一、土传真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66

二、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潜在生防因子 67

三、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 68

四、土传真菌病害生物的防治应用 69

第二节 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72

一、土传细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72

二、土传细菌病害的主要潜在生防因子 72

三、土传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 73

四、土传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 73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75

一、存在问题 76

二、改进方法 76

第六章 地上部病害及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79

第一节 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 79

一、主要潜在生防因子 79

二、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 81

三、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 83

第二节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87

一、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物类群 88

二、果蔬采后病害的潜在生防因子 89

三、作用机理 94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97

第七章 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 102

第一节 食线虫真菌 102

一、捕食性真菌 103

二、机会真菌(兼性寄生真菌) 105

三、产毒真菌 110

四、内寄生菌物 113

五、菌根菌 114

第二节 食线虫细菌 115

一、巴氏杆菌 115

二、根际细菌 116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 117

四、根际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的拮抗机理 117

五、放线菌和其他微生物 118

第三节 其他线虫病害的生防因子 119

一、捕食性线虫 119

二、捕食性的土壤动物 120

三、杀线虫植物 120

四、线虫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122

第四节 防治线虫病害的微生物农药 122

第八章 病毒病的生物防治 126

第一节 病毒弱毒株系的交叉保护作用 126

一、交叉保护对病毒病防治的研究和应用 126

二、交叉保护的作用机理 127

三、弱毒株系的获得 128

四、交叉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129

第二节 病毒卫星RNA的致弱作用 130

一、卫星RNA对植物病毒病症状的影响 130

二、卫星RNA在防治病毒病害中的研究和应用 131

三、卫星RNA致弱作用的可能机理 132

四、具致弱作用的卫星RNA的筛选 133

五、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33

第九章 提高生防效果的途径 134

第一节 生防菌的诱变改良 134

一、微波诱变 134

二、超声波诱变 135

三、离子注入诱变 135

四、原生质体诱变 135

第二节 生防菌的基因工程改良 136

一、基因工程改良原理 136

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139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生防菌制剂活性的影响 140

一、温度(四季、区域)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1

二、湿度(大气湿度、土壤湿度)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1

三、土壤因素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2

第四节 寄主植物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4

一、植物根系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4

二、寄主植物与生防菌剂防效的关系 144

第十章 生态学与植物病理学 146

第一节 植物病害发生的生态观 146

第二节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147

一、生态学的概念 147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47

三、生态系统 148

第三节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害的平衡状态 153

一、植物病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53

二、寄生物和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和内部稳定性 154

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病害 155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和植物病害 156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156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57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病害 157

四、现代植物病理学的生态观 158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方法 160

第一节 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生物活性测定 160

一、分离与筛选 160

二、拮抗活性测定 162

第二节 拮抗微生物与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163

一、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164

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的应用 164

下篇 害虫生物防治 166

第十二章 害虫生物防治概念与理论基础 166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166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简史 168

第三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171

第十三章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 175

第一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 175

第二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 176

一、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主类型 176

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习性 177

三、膜翅目寄生蜂的生活习性 180

四、双翅目寄生蝇的生活习性 186

第三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类群 187

一、寄生性膜翅目 187

二、寄生性双翅目 196

三、捻翅目 197

四、寄生性鞘翅目 198

五、寄生性鳞翅目 198

第四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保护、引进与繁殖利用 199

一、苹果绵蚜蚜小蜂 199

二、赤眼蜂 200

三、丽蚜小蜂 202

四、荔蝽平腹小蜂 204

五、白蛾周氏啮小蜂 206

六、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 208

第十四章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 210

第一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 210

第二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 211

一、寻找食物 211

二、对猎物的知觉和选择 212

三、猎物的捕食和利用 213

第三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类群 215

一、蜻蜓目 215

二、螳螂目 215

三、捕食性半翅目 216

四、脉翅目 218

五、捕食性鞘翅目 220

六、捕食性双翅目 222

七、捕食性膜翅目 223

八、捕食性螨类 223

九、农田蜘蛛及其他捕食性动物 226

第四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引进与利用 228

一、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 230

二、引进孟氏隐唇瓢虫防治粉蚧 231

三、引进大唼蜡甲防治红脂大小蠹 231

四、引进小黑瓢虫防治粉虱 232

五、引进智利小植绥螨、胡瓜钝绥螨防治叶螨 232

第五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与保护利用 233

一、天敌大量繁殖的基本方法 233

二、大量繁殖散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 234

第六节 猎物昆虫与捕食者的协同进化 250

一、猎物存活策略 250

二、捕食者的反应 253

第十五章 操纵生态环境增强天敌昆虫控害能力 255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分类 255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256

第三节 增强天敌控制害虫能力的假说 259

第四节 应用实例 260

第十六章 昆虫疾病流行学 263

第一节 昆虫疾病流行学中的概念 263

一、昆虫疾病 263

二、昆虫疾病的流行 264

第二节 影响昆虫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265

一、病原 265

二、寄主 268

三、环境 270

第三节 昆虫流行病模型的建立 272

一、系统的定义和概念 272

二、昆虫疾病流行学模型的建立 273

第十七章 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 277

第一节 昆虫病原细菌主要类群及生物学特性 277

一、昆虫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277

二、主要昆虫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80

第二节 苏云金芽孢杆菌 282

一、苏云金芽孢杆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283

二、苏云金芽孢杆菌类群的分类 284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昆虫的侵染 285

第三节 球形芽孢杆菌 292

一、球形芽孢杆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292

二、球形芽孢杆菌的分类 292

三、球形芽孢杆菌对蚊幼虫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 293

第四节 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 294

一、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95

二、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的分类 295

三、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的侵染 296

第五节 昆虫细菌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 296

一、昆虫细菌杀虫剂的生产 296

二、昆虫细菌杀虫剂的应用 299

第十八章 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301

第一节 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301

一、昆虫病原真菌的生殖 301

二、生活史 302

三、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 303

四、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和致病机制 304

第二节 半知菌亚门昆虫病原真菌 305

一、白僵菌属 305

二、绿僵菌属 307

三、拟青霉属 308

四、轮枝孢属 309

五、野村菌属 310

第三节 接合菌亚门昆虫病原真菌 311

一、虫霉属 311

二、虫疠霉属 312

三、虫瘟霉属 313

四、新接霉属 315

第四节 昆虫病原真菌制剂的生产与应用 316

一、真菌杀虫剂剂型 316

二、真菌制剂的生产 317

三、真菌制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319

四、影响真菌制剂防治效果的因素 324

第十九章 昆虫病毒的利用 327

第一节 昆虫病毒的主要类群 327

一、昆虫病毒的主要特征 327

二、昆虫病毒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329

第二节 核型多角体病毒 333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 333

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 335

三、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 337

四、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 338

第三节 颗粒体病毒 342

一、颗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 342

二、颗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 343

三、颗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 344

第四节 质型多角体病毒 345

一、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 346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 347

三、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抵抗 348

四、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 348

第五节 昆虫病毒的生产 350

一、利用昆虫活体大量增殖病毒 350

二、利用细胞系大量增殖病毒 351

第六节 昆虫病毒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352

第二十章 昆虫病原线虫 354

第一节 昆虫线虫的主要类群 354

一、昆虫线虫的一般特征 354

二、昆虫线虫的分类 355

第二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理 358

一、染病昆虫的病症和症状 359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359

三、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理 360

第三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生产及应用 361

一、昆虫病原线虫的生产 361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 362

三、影响昆虫病原线虫应用的因素 363

四、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的安全性 364

第二十一章 原生动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365

第一节 昆虫病原原生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365

第二节 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的原理与生产技术 366

第三节 蝗虫微孢子虫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 368

主要参考文献 3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