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

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明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5816527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
《哲学》目录
标签:编著 哲学

目录 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

第一节哲学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1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2

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关系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4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5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 5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 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6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7

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8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8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10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哲学的党性 12

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12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14

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16

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8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实现的变革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22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3

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独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及其根本缺陷 24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6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最大的成果 2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2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28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30

基础 30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30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31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32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33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3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良学风和根本方法 33

思考题 34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36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36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36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及其历史地位 36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39

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 41

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42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4

二、物质和运动 44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45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47

承认静止的重要意义 48

三、时间和空间 49

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49

时间、空间和物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50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1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54

意识产生经历的三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56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 56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56

第二节意识是物质的属性 56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7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9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59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1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3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64

意识的能动性 64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66

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67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67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68

一、世界的统一性 68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68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和论证 70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71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72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72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73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74

思考题 7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75

一、两种发展观 75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5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5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6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 78

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78

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79

联系与条件 80

普遍联系和系统 80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83

变化是事物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改变以及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 83

三、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83

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84

四、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85

新生事物 85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85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过程 86

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6

一、原因和结果 86

因果联系的特点 86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87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在现实表现中的复杂多样性 89

因果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9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9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9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91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94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95

现实性和现存的东西的区别 95

各种可能性 96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98

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99

四、内容和形式 100

内容和形式的特点 101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02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102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03

五、现象和本质 103

现象和本质的特点 103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04

假象也是本质的一个方面、一种表现 104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实践意义 105

思考题 106

第四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07

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 108

矛盾的含义 108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8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 108

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110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11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114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16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11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20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21

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12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4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 125

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 126

一、质、量、度 126

质和属性 126

量的特点 128

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入 128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129

在实践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130

质变和量变的特点 13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31

二、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131

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 133

在实践中要把革命精神和务实态度结合起来 133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34

质变和量变规律是普遍的 134

量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134

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135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136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138

一、肯定和否定 138

肯定和否定的特点 138

辩证的否定观 140

对一切事物都应采取分析态度 141

二、否定之否定 143

否定之否定过程 143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143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44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5

否定之否定规律通过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实现 145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147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7

思考题 148

第五章认识和实践 149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150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 150

一、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50

第一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5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51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 154

区别 154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 155

二、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58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 158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的基本形式 160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62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162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6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165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6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16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67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69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170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170

实现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171

三、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2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2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3

一、客观真理 174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174

第三节真理 174

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175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76

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和斗争,又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178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79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180

客观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180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181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182

标准 184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4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184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6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187

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 187

党的思想路线全面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187

思考题 189

第六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90

第一节社会存在 190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90

社会存在 190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191

人类社会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态,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192

二、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3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193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94

三、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5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195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5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196

环境、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 196

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7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根据 197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198

第二节社会意识 199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199

社会意识 199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199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其关系 201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3

二、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204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 204

艺术的特点和作用 204

道德的特点和作用 205

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208

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208

哲学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209

第三节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209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9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是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决定力量 209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11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11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不与社会存在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 211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性质和程度之分 215

这一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意义 217

思考题 218

第七章社会基本矛盾 219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20

一、生产力及其构成 220

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1

二、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223

生产关系复杂体系中的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223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225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2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2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2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2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是我党制定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230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31

一、社会经济基础 231

社会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231

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 232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与其他生产关系的关系 232

二、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233

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233

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233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34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3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36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通过不同的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23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 238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 239

线、方针、政策的指导原则 239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9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39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发展 239

阶级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241

阶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24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3

我国现阶段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244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 245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45

国家的职能 246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247

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248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48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50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和平发展和革命变革交替实现的 250

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25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根 251

本不同 251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52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合又存在矛盾 252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254

思考题 255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256

第一节社会进步 257

一、社会进步 257

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 257

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和社会发展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 257

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58

社会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程度 258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意识存在着有机联系 25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6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261

三、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 262

人的解放与人的本质相联系 262

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262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263

社会进步使人不断得到解放,共产主义才能使人得到彻底解放 265

第二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66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66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267

人类的进步、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 267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267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相同的 269

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71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271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72

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72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3

一、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73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273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印记 274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5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276

无产阶级领袖是一个集团,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革命家 277

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需要领袖,领袖必须依靠群众 277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277

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是完全一致的 278

第四节 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实 279

现共产主义 279

一、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279

必然王国 279

自由王国 279

二、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280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通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280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我国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1

思考题 283

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83

附:哲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284

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284

一、说明 284

二、教学内容 285

三、附录 298

哲学课程考试大纲 299

一、考核目标 299

二、考核内容 300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303

四、推荐教材 303

五、样卷 303

六、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