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媒介批评通论
媒介批评通论

媒介批评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建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0036384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
《媒介批评通论》目录

第一章 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论念 1

第一节 什么是媒介批评 1

一、 媒介批评的内涵 1

二、 新闻观念与媒介批评观念 4

三、 媒介批评的对象与范围 7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任务 10

一、 认识新闻的质量 10

二、 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 17

三、 认识媒介和社会 21

第二章 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学的演变 25

第一节 我国的新闻批评史 25

一、 古代的新闻批评史 25

二、 近现代的报刊批评 27

三、 当代的媒介批评 30

第二节 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开端 32

一、 媒介批评研究的起步 32

二、 媒介批评学研究的概况 34

第三节 西方的媒介批评及其研究 36

一、 新闻批评的产生 36

二、 美国新闻界的“报评” 39

三、 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 42

第三章 媒介批评的主体 47

第一节 批评者的社会分布 47

一、 普通批评者 47

二、 批评家群体 48

三、 媒体的监管者 49

四、 优秀稿件的评选者 50

第二节 批评者的个性 51

一、 批评主体的个性与共性 51

二、 批评者个性的本质 54

三、 批评者个性的实践形式 56

第三节 批评者的思想倾向 59

一、 批评者的立场 59

二、 批评者的价值取向 62

第四节 批评者的动机 65

一、 捍卫真理的动机 65

二、 自我辩护的动机 67

三、 提供鉴赏的动机 70

第四章 媒介批评的规范与标准 75

第一节 诸种精神产品批评的差异 75

一、 批评对象的差异 75

二、 批评逻辑的差异 77

三、 评价文体的差异 79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规范 81

一、“时空通观”的规范 81

二、“整体照应”的规范 82

三、“效果实证”的规范 85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标准 87

一、 确立批评标准的重要性 87

二、 媒介批评的两个标准 89

三、 意向标准和再现标准的关系 92

第五章 媒介批评的方式和内容 94

第一节 媒介管理的批评 94

一、 管理批评的目的和方式 94

二、 管理批评的内容 98

第二节 新闻的法治批评 101

一、 法治批评的目的与方式 101

二、 法治批评的内容 105

第三节 优秀新闻的评选 109

一、 优秀新闻的考评项与标准 109

二、 评选好的新闻的科学方式 116

第四节 专业性媒介批评 118

一、 报道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118

二、 评论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120

三、 杂感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121

四、 学术研究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124

第六章 媒介批评的思维方法 130

第一节 媒介批评方法的特殊性 130

一、 媒介批评方法的特殊性 131

二、 批评方法的互补和方法因子的运用 132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134

一、 新闻实体的结构拆解 134

二、 由外部结构透视内在结构 137

三、 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 141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系统方法 143

一、 系统分析方法的规则 143

二、 媒介的系统分析格式 148

第四节 定量与定性分析 151

一、 定量分析及其意义 152

二、 定性与思辩分析 155

第七章 新闻媒体的解读 15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操控者 159

一、 扩充思想的机构 160

二、 媒介思想的舆论化 163

三、 媒体的软性权力 165

第二节 媒介的权威 167

一、 媒介的权威及其实现 167

二、 树立权威的媒介行为 169

三、 媒介权威的末路 171

第三节 媒介文化与媒介现代化 173

一、 媒介文化的人格化 173

二、 媒介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178

第四节 媒介的自由理性 181

一、 媒介自由的真谛 181

二、 两种媒介自由观 183

三、 科学的媒介自由观 185

第八章 新闻的属性及批评的切入 189

第一节 媒介的构图及价值判断 189

一、 新闻的本性与世界重构 190

二、 新闻的本体与真实 192

三、 新闻丛的历史镜鉴 195

第二节 事变的进程与新闻反握 198

一、 把握变动中的存在 199

二、 把握事变的因果关系 202

三、 把握事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06

第三节 工具论及其分析 208

一、 整合认识的工具 208

二、 政治工具论 211

三、 人民监督的工具 213

第四节 新闻消费及其评价 215

一、 文化消费的评价 215

二、 精神消费的观念亲和 217

三、 物质消费的新闻分析 219

第九章 新闻作品的解析 225

第一节 新闻作品内容的解析 225

一、 新闻作品的主客观因素 226

二、 提示新闻内容的获悉意义 227

三、 阐释新闻内容的主旨 229

四、 新闻内容的情感评价 233

第二节 新闻作品的形式解析 236

一、 新闻形式的感受性 236

二、 新闻作品的结构分析 238

三、 新闻作品的语言分析 240

第三节 新闻内容与形式的互动分析 242

一、 内容如何决定形式 242

二、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244

三、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 245

第十章 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 249

第一节 解释学在媒介批评中的应用 249

一、 新闻文本的构成 250

二、 由文本解读向批评过渡 254

三、 从理解走向解释 257

第二节 媒介文本的解读规范 261

一、 解读媒介文本的法则 261

二、 判断和批评的准确性 263

三、 解读和批评的限度 265

第三节 解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 268

一、 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68

二、 解释的要素及其应用 270

第十一章 传播政策与媒介批评方针 274

第一节 传播政策与媒介批评 274

一、 传播政策的产生 275

二、 传播政策决定媒介批评的目标 277

三、 传播政策对媒介批评的校正 278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方针 281

一、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媒介观 281

二、 遵循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 285

三、 遵循批评与争鸣的平等原则 287

四、 分清认识与政治错误的界限 289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修养 291

一、 批评家的政治修养 291

二、 批评家的思想修养 292

三、 批评的良好文风 293

参考书目 296

后记 2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