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春贵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3524715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修订本)(第2版)》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材,于1993年2月出版了试用本。1997年5月出版了修订本。1999年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决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修订本)(第2版)》列为全国干部政治理论类培训教材之一。根据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作者又在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是更充分地反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哲学思想;更紧密地联系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努力吸收国内外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目录

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段的科学世界观 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哲学的党性 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生命力 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14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7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31

第一章物质和意识 35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35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5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37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40

第二节意识的能动性 44

一意识的本质 45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9

第三节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实践基础 51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 52

二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53

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55

第二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9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9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59

二普遍联系和系统 62

三普遍联系和条件 70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72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 72

二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77

第三节反映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81

一决定论的三种历史形态 81

二辩证决定论是科学的决定论 84

三辩证决定论是认识和改革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86

第三章对立统一规律 89

第一节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9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89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1

三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 94

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6

一矛盾的普遍性 96

二矛盾的特殊性 99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7

第三节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12

一矛盾规律的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 112

二辩证思维的实质 115

三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16

第四章质量互变规律 122

第一节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22

一质 122

二量 124

三度 126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 127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7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29

第三节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31

一量变的复杂性 132

二质变的复杂性 134

第五章否定之否定规律 137

第一节辩证的否定 137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137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38

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9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 141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41

二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44

三曲折前进的特殊性 146

第一节本质和现象 151

第六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51

第二节内容和形式 156

第三节原因和结果 160

第四节必然性和偶然性 163

第五节可能性和现实性 167

第七章认识和实践 172

第一节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72

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172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可知论 173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75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6

第二节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制约 176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78

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80

第三节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82

一客观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82

二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属性 188

三坚持真理和为人民谋利益 189

第八章认识的辩证过程和主体认识能力 192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192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92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95

三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反复性和前进性 197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00

第二节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200

二真理和谬误 203

三正确对待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失误 206

第三节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207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08

二主体的认识能力 211

三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214

第九章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219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19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19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22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 224

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27

一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227

二社会规律实现的条件 230

三社会条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 231

第三节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233

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233

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质及其表现 235

三历史过程中的自发和自觉、必然和自由 238

第十章社会基本矛盾 241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41

一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241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结成的社会关系 244

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45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46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8

一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48

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这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此相应的制度、设施的总和 249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统一 250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52

第三节社会基础矛盾运动 254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54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54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进步的提高标准 255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 25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 25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路线 259

第十一章阶级和国家 261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 261

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实质 261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65

三阶级分析方法 267

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269

第二节国家 271

一国家的本质 271

二国家的职能 274

三国家的消亡 275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 277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277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 28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 284

第十二章意识形态 289

第一节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289

一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 289

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292

三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 295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297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297

二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300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302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30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306

三加强社会主义意义形态的建设 307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313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概念和性质 313

一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313

二科学活动是重要的社会劳动 315

三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317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20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320

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323

三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325

第三节科技进步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327

一科技进步的社会条件 327

二现代科学技术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331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35

第十四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39

第一节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339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339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43

三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作用的主客观条件 346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47

一普遍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47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49

三人民群众是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基础 352

四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 354

第三节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55

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355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57

三执政党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361

修订本第二版反记 3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