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方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043636X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作 者:程方平主编 页数:496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简介:本书是第一部探讨我国入世教育问题的专著,它立足于中国教育的传统和现状,深刻剖析中国教育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现实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目录

导论 中国教育面对的现实 1

一、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 1

1.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和“科教兴国”的丰富经验 1

2.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 4

3.有充实和多彩的教育资源 5

4.注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6

5.有教育管理和评价的经验与传统 8

6.有多种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9

二、新中国教育50年的发展 11

1.奠定基础 11

2.历经挫折 14

3.改革发展 15

4.创造未来 22

三、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6

1.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成为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第一需求 27

2.教育在外部环境方面迎接多方面的挑战 28

3.多渠道办学全社会共同繁荣教育事业 30

4.评估与考试方式在不断完善 32

四、中国教育改革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 34

1.经济实力与教育投入的问题 34

2.管理体制的问题 36

3.观念和管理者的问题 37

4.市场经济不完善、不成熟的问题 39

五、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承诺 41

1.我们的承诺 41

2.文本解读 46

3.简要分析 51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上) 52

一、观念问题 52

1.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53

2.教育市场化的观念 54

3.教育多元化的观念 55

4.教育法制化的观念 56

二、方针政策问题 57

1.加入WTO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58

2.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所应采取的主要方针与政策 59

三,教育法制建设问题 63

1.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 63

2.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结构特征 66

3.教育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69

四、体制问题 70

1.办学体制的问题 71

2.投资体制问题 71

3.管理体制问题 71

4.高校招生和就业制度的问题 73

五、经费和投资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73

1.教育投资及其特点 74

2.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 75

3.教育投资要多元化 77

六、教育评估和督导的问题 79

七、教育公平问题 83

1.教育公平问题令人关注 83

2.当前影响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 86

3.简短的结语 90

八、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91

1.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91

2.加入WTO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 94

3.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控制与调整 95

1.民办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 96

九、民办教育的问题 96

2.存在的问题 100

3.加入WTO之后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 103

4.加入WTO对民办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104

十、教育产业的问题 106

十一、教育资源及其管理问题 110

1.我国教育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10

2.教育资源的管理问题 112

第二章 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中) 114

一、基础教育的问题 114

1.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 114

2.基础教育主要问题分析 116

二、高等教育的问题 120

1.高等教育的结构 120

2.办学与管理体制 121

3.高等教育的收费与教育公平 122

4.私立或民办大学的发展 123

5.高等教育的过度化 125

三、职业教育的问题 127

1.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与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127

2.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129

四、师范教育的问题 135

1.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135

2.师范教育的地位及我国师范教育的问题 136

3.改革我国师范教育的对策 138

五、社会教育的问题 140

1.社会教育的概念 140

2.中国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 141

3.中国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43

4.改进与加强中国社会教育的几点建议 146

六、流动人口子女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147

1.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147

2.近期解决办法 150

3.问题的根源 151

1.加入WTO后,高校教师面临的新形势 152

一、教师的问题 152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下) 152

2.高校教师应对入世挑战的基本思路 153

二、学生的问题 157

1.中国学生固有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57

2.学生问题的变化趋势 159

三、德育的问题 160

1.德育及教育中的政治泛化问题 162

2.德育成人化、教条化问题 163

3.德育环境的变化问题 164

4.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问题 164

5.德育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客观性问题 165

6.德育研究和政策导向的问题 166

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的问题 167

1.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67

2.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存在问题原因的初步分析 168

3.对症下药,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169

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170

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沿革 171

2.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 173

3.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展望 176

六、教育质量观的问题 178

1.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178

2.构建新的教育质量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质量和教育质量 179

3.构建反映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指标体系 182

4.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标准化与国际化 183

七、考试的问题 185

1.学校中考试的问题 185

2.高中升学考试的问题 190

3.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存在的问题 193

4.高考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95

第四章 中国教育面对的重要关系 199

一、履行承诺与维护主权的关系 199

1.WTO有关服务贸易的原则和规定 199

2.我国的教育服务承诺分析 200

3.对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具体承诺的分析和判断 201

4.入世其他承诺和与服务贸易有关的其他协定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可能产生的影响 203

5.其他国家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和开放的情况分析 204

6.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弱点和不足 206

7.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208

8.维护教育主权的几点思考 209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211

1.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界定 211

2.教育的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 212

3.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215

三、继承传统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217

1.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可缺少文化视角 217

2.正确处理传统与变革、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关系 219

3.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努力吸收外域文化的精华 220

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22

1.教育行政权力的划分和特点 222

2.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权力关系调整的方向 223

3.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中需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224

五、政府评估与民间评估的关系 227

1.我国政府评估的组织和现状 227

2.国外教育评估的发展现状 228

3.入世后我国政府评估与民间评估的关系 229

六、发展教育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关系 231

1.对教育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231

3.穷国办大教育 232

2.对教育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 232

4.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233

5.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 233

6.各国注重发展教育产业 234

7.发展教育产业的挑战来自教育体制本身 234

七、学习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234

1.学习需求分析 235

2.社会需求分析 236

3.学习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 237

4.我国学习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现状 239

八、发展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240

1.规模快速扩张是二战后世界性发展趋势 241

2.质量和速度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翼 242

3.关于高等教育扩张的几点反思 243

九、教育的规模、效益与质量的关系 244

1.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245

2.高教规模和效益的关系 246

3.高教规模扩大后出现的问题 246

4.适度规模,提高质量,确保效益 248

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250

1.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250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变化导致大教育呈现出新特点 253

3.在调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253

十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 254

1.我国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发展 255

2.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257

3.入世后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258

第五章 中国教育的基本对策(上) 260

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对策”的基本思路 260

1.要有对教育战略地位认识的新觉醒,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260

2.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61

3.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 261

4.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261

5.扩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262

7.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263

8.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 263

6.加大对西部教育支持的力度,促进地区相对均衡发展 263

二、新中国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科教兴国 265

1.毛泽东开创科技与教育的兴国之路 265

2.邓小平奠定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67

3.江泽民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步伐 270

三、转变全社会的教育观念 272

1.要使“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272

2.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273

3.坚持依法治教 274

4.建构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推进终身教育 274

6.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教育教学管理 276

5.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76

四、促进和完善素质教育 277

1.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与问题 277

2.实施素质教育应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79

3.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280

五、转变和完善教育法制体系 282

1.重新界定学校的法律地位 282

2.完善教育体制运行的政治和法律支撑体系 286

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289

1.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89

2.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290

3.实现教育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91

4.发挥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93

七、改善德育 294

1.德育的目的需要明确 295

2.德育的内容需要改变和调整 295

3.德育的形式需要丰富 297

4.德育的过程需要设计和关注 299

5.德育的评价需要科学化与民主化 300

6.德育的管理与教师问题有待改善 302

八、加大教育的投入与资源的整合 303

1.加大教育的投入 303

2.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 306

1.社会环境中的教育观念影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09

九、注重教育创新的社会环境 309

2.过分的应试倾向制约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10

3.“精耕细作”的培养方式扼杀了创造性人才的产生 311

4.社会发展要求创造性人才既要面向国际又要面向本土 311

5.适宜的家庭环境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312

6.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注入了生命和力量 313

7.社会环境的教育化加速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14

十、深入教育体制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314

1.冲破集中计划体制束缚,调整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和管理权限 315

2.改变单一的政府财政投资教育体制,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 316

3.简政放权,使学校办学体制自主化 317

1.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318

十一、明确教师的职业特性,提高教师地位 318

4.把教育的产业属性融入干教育体制的改革之中 318

2.西方提高教师地位的理论模式 319

3.提高我国教师地位的策略 322

十二、提高教师素质与完善教师评估 324

1.提高教师素质 324

2.完善教师评估 327

十三、发展西部社区大学,促进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 330

1.发展西部社区大学问题的提出 330

2.发展西部社区大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32

3.外国发展社区大学的借鉴与比较 333

4.西部发展社区大学的环境与保障 335

1.加强法制建设 337

十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337

2.转变政府职能 338

3.鼓励多种类型的民办学校 340

4.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340

5.允许民办学校营利 342

6.促进民办学校的自主管理 343

十五、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344

1.确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等现代教育督导观念 344

2.坚持督政和督学相结合的原则 345

3.依法督导,提高督导者的政策水平 346

4.培训各级教育督导人员,加强队伍建设 346

6.对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建立复查制度和激励机制 347

5.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细化督导的等级和内容 347

7.继续做好贫困地区“两基”评估验收工作,保证验收质量 348

8.加强专项教育督导,深化教育改革 348

9.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推进督导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349

第六章 中国教育的基本对策(下) 350

一、普及义务教育的重点在扶持西部 350

1.困难与问题 351

2.倾斜政策、缩小差距、加大扶持力度 353

二、将扫盲与农村实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 354

1.扫盲工作的成果与现状 354

2.扩大教育扫盲成果的途径与发展方法 355

三、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361

1.加强宏观调控,协调供需矛盾 362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课程与教材 363

3.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363

4.理顺中职与高职的关系 363

四、大力发展和规范非学历教育 364

1.WTO对人才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364

2.我国非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 365

3.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时代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366

4.规范非学历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367

五、重新调整师范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369

1.师范教育面临新的形势 369

2.重新调整师范教育的目标 371

3.师范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 372

六、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迅速拓展教育领域 373

1.教育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拓展 374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整体教育的拓展 376

3.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拓宽人们的教育意识和观念 377

七、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378

1.社区教育的概念和形成的标志 378

2.我国社区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380

3.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82

4.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384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388

八、适应人才和教育市场的变化,加强学校的竞争力 388

2.正确定位,发展自己的优势 389

3.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90

4.走科研兴校的道路 391

5.依靠校长和教师办好学校 391

6.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92

第七章 中国教育发展的国际教育背景 394

一、推进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 394

1.终身教育 394

2.全民教育 396

二、教育管理走入均权化时代 399

1.教育管理均权化产生的原因 399

2.教育管理均权化的途径 400

3.教育管理均权化的发展趋势 403

三、重新定位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 403

1.知识经济的由来与特征 404

2.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 404

3.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405

四、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407

1.教育价值观和理念的多元化 407

2.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409

3.办学体制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410

4.教育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411

五、吸收和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 411

1.加入WTO与教育资源的重组 412

2.关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的思考 416

六、国际文凭认证与教育的多方交流 418

1.发展状况 418

2.相关问题 420

3.延伸问题 422

七、利用基金会促进教育发展 424

1.基金会的历史沿革 424

2.基金会的形式和投资特点 427

3.美国社会中的基金会与教育 430

八、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教育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432

1.迅速拓展教育事业 433

2.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适应每个人 434

3.计算机网络中存有无限的教育资源 435

4.中国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方兴未艾 435

5.计算机网络具有丰富的虚拟实验空间 437

6.利用计算机网络培训国际化人才 437

7.正在兴起的APEC网络教育计划 438

第八章 中国教育需要确立的基本观念 439

一、教育需求和消费是教育市场定位的依据 439

1.教育需求的概念及种类 439

2.教育需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41

3.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市场的关系 441

4.我国教育服务市场的现状与教育需求的变化 441

5.建立教育供需的市场调节机制 442

二、学会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 444

1.学会生存概念的提出 444

2.学会生存的含义 444

3.学会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 445

三、教育需求可以引导 449

1.教育需求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49

2.关于我国现阶段正确引导教育需求的建议 452

四、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454

1.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456

2.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457

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人才战略 458

五、教育发展事关国家安全 461

1.建立“教育安全”的概念 462

2.在现实和未来中国的部分“教育安全”问题 463

六、教育竞争是所有竞争中最重要的竞争 466

1.教育竞争的宏观背景 467

2.教育竞争的内容 468

3.树立教育竞争的观念 469

4.构建我国的教育竞争优势 470

七、教育过程应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471

1.教育者的活动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472

2.受教育者的活动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474

3.教育过程创新的实例——素质教育的实施 475

1.教育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因素 477

八、教育发展必须遵循教育原则 477

2.教育发展形成了新的教育特征 478

3.教育发展要求遵循教育基本的规律和原则 479

4.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480

九、追求教育经济效益 482

1.教育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特点 482

2.教育经济效益的评价 484

3.我国当前的教育经济效益状况 485

4.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教育经济效益 486

参考文献 489

后记 4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