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双明主编;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著
  • 出 版 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02013539
  • 页数:547 页
图书介绍: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区概况 1

1.1.1 位置和范围 1

1.1.2 自然地理 1

序 叶连俊 1

1.1.3 经济地理 3

1.1.4 矿产资源 3

1.1.5 地震 3

1.2 研究简史与现状 4

1.3 研究工作综述 4

1.3.1 任务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4

1.3.3 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5

1.3.2 技术原则及组织形式 5

2 地层发育特征与地层对比 12

2.1 地层分区及地层层序 12

2.2 地层发育特征概述 15

2.2.1 天山--兴安地层区 15

2.2.2 祁连--秦岭地层区 15

2.2.3 华北地层区 16

2.3 含煤地层的划分及对比 40

2.3.1 划分对比的思路和方法 40

2.3.2 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和依据 40

2.4.2 延安组与富县组的界线 72

2.4 几条重要地层界线的划分和对比 72

2.4.1 直罗组与延安组的界线 72

2.4.3 富县组与瓦窑堡组的界线 73

2.4.4 瓦窑堡组与永坪组的界线 73

2.4.5 刘家沟组与石千峰组的界线 73

2.4.6 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的界线 73

2.4.7 山西组与太原组的界线 73

2.4.8 太原组与本溪(羊虎沟)组的界线 74

2.4.9 本溪组与峰峰组、背锅山组的界线 74

2.5 含煤地层的分段和对比 74

2.5.1 靖远组的划分及对比 74

2.5.2 本溪组与羊虎沟组的划分及对比 75

2.5.3 太原组的分段及对比 76

2.5.4 山西组的分段及对比 79

2.5.5 瓦窑堡组的分段及对比 80

2.5.6 富县组 81

2.5.7 延安组的分段及对比 82

2.6 主要煤层的对比和命名 84

2.7 小结 88

3 地质构造特征 90

3.1 结晶基底与深部构造轮廓 90

3.1.1 结晶基底的时代与性质 90

3.1.2 深部构造轮廓 93

3.1.3 基底断裂 95

3.2 主要构造运动和构造层序 95

3.2.1 主要构造运动 95

3.2.2 构造层序 98

3.3 不同时期区域构造背景和区内构造格局 100

3.3.1 中--新元古代 100

3.3.2 早古生代 101

3.3.3 晚古生代 102

3.3.4 中生代和新生代 104

3.4.1 区域构造格架 106

3.4 区域构造格架和构造分区 106

3.4.2 构造分区 114

3.5 各构造区的主要特征与控煤作用 116

3.5.1 西缘褶皱冲断带 116

3.5.2 天环坳陷 124

3.5.3 伊陕单斜区 125

3.5.4 渭北断隆区 126

3.5.5 河东断褶带 128

3.5.6 乌前--呼和断陷 131

3.5.7 汾渭断陷 132

3.6 小结 132

4.1.1 晚古生代地层 134

4.1 岩石类型及其丰度 134

4 主要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 134

4.1.2 中生代地层 139

4.2 主要岩石类型的岩石学特征 145

4.2.1 砂岩 145

4.2.2 泥质岩 157

4.2.3 石灰岩 157

4.3 小结 158

5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 160

5.1 鄂尔多斯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 161

5.2.1 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类型 164

5.2 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分析 164

5.2.2 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分析 165

5.2.3 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构成与演化 168

5.3 侏罗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 187

5.3.1 初始充填体系域 187

5.3.2 超覆充填体系域 192

5.3.3 退覆充填体系域 199

5.4 瓦窑堡组沉积环境分析 204

5.4.1 瓦窑堡组的沉积体系类型 205

5.4.2 瓦窑堡组的沉积环境分析 205

5.5 小结 206

6.2.1 太原组煤 208

6.2 煤的岩石学特征 208

6.1 煤层的时空分布特点 208

6 煤层和煤的聚积规律 208

6.2.2 山西组煤 212

6.2.3 瓦窑堡组煤 214

6.2.4 延安组煤 214

6.3 煤的化学性质 220

6.3.1 太原组煤 220

6.3.2 山西组煤 223

6.3.3 瓦窑堡组煤 224

6.3.4 延安组煤 225

6.4.1 石炭二叠纪煤 229

6.4 煤的工艺性能及最佳利用方向 229

6.6.3 不同时代煤层形成环境之间的主要差异 231

6.4.2 瓦窑堡组煤 236

6.4.3 延安组煤 237

6.5 煤化作用类型及成因分析 254

6.5.1 石炭二叠纪煤 254

6.5.2 瓦窑堡组煤 258

6.5.3 延安组煤 258

6.6 煤的成因标志和形成环境 259

6.6.1 煤的成因标志 260

6.6.2 煤的形成环境 279

6.7.1 晚古生代煤 283

6.7 煤的聚积规律 283

6.7.2 三叠纪煤 293

6.7.3 侏罗纪煤 294

6.8 新区预测 313

6.8.1 预测基础 313

6.8.2 预测深度 313

6.8.3 预测级别 313

6.8.4 预测参数 313

6.8.5 预测结果 314

6.9 小结 314

7.1.1 大地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景观 317

7.1.2 沉积体系和沉积地层的主要特点 317

7.1 早古生代--大陆板块与边缘活动带对立发展时期 317

7 构造、沉积和聚煤作用演化 317

7.1.3 加里东期的构造作用和构造变形 318

7.1.4 奥陶系顶部形态与晚古生代煤系基底构造 318

7.2 晚古生代--大陆板块与边缘活动带对立趋向统一时期 320

7.2.1 大地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景观 320

7.2.2 沉积体系和沉积地层的主要特点 320

7.2.3 主要岩石的沉积学特征及其时空变化 324

7.2.4 海西期的聚煤作用 324

7.3.2 沉积体系和沉积地层的主要特点 325

7.3.1 大地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景观 325

7.2.5 海西期的构造作用及构造变形 325

7.3 三叠纪--大型内陆湖盆发育时期 325

7.3.3 主要岩石和沉积学特征及时空变化 326

7.3.4 印支期的构造作用和构造变形 326

7.3.5 三叠系顶部的古构造面及侏罗纪煤系基底构造 328

7.3.6 印支期的聚煤作用 329

7.4 侏罗纪至白垩纪--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与演化 331

7.4.1 大地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景观 331

7.4.2 沉积体系和沉积地层的主要特点 331

7.4.3 主要岩石的沉积学特征及时空变化 334

7.4.4 燕山期的构造作用和构造变形 334

7.5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的构造应力场 336

7.4.5 燕山期的聚煤作用 336

7.5.1 印支运动的构造应力场 337

7.5.2 燕山运动的构造应力场 341

7.5.3 喜马拉雅运动的构造应力场 341

7.5.4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机制 348

7.6 小结 350

8 煤炭资源评价 352

8.1 评价内容和评价参数 352

8.1.1 评价内容 352

8.1.2 评价参数的选择依据及其意义 352

8.2.2 评价单元的划分结果 357

8.2.1 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 357

8.2 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和划分结果 357

8.3 评价单元的类型及其特点 369

8.3.1 开发型单元 369

8.3.2 勘探型单元 371

8.3.3 预测型单元 371

8.3.4 勘探型和预测型之间的单元 371

8.4 评价方法 371

8.4.1 评价参数的层次划分 371

8.4.2 各层次参数重要度排序和权值计算 373

8.4.3 获取评价参数值的原则和方法 373

8.4.4 评价参数特征值的分级和赋分标准 375

8.5.1 评价结果分类 377

8.4.5 各单元综合评价值计算 377

8.5 评价结果 377

8.5.2 各类型经济技术特征分析 381

8.5.3 相同类型经济技术特征的比较 382

8.6 评价结论与建议 382

8.6.1 资源条件分析 383

8.6.2 外部建设条件分析 389

8.6.3 几项建议 389

8.7 小结 392

主要参考文献 394

图版说明 3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