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曾国藩评传  上
曾国藩评传  上

曾国藩评传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民国)何贻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1461754
  • 页数:540 页
图书介绍:民国初版期间,本书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引起政客、学者、行伍们的强烈反响。都把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视为明灯一盏,能够照亮人生的旅途。本书自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重版并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以便使读者清楚地了解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掌握这位清代“中兴第一名臣”的奥妙,借鉴他的处世哲学。
《曾国藩评传 上》目录
标签:评传 曾国藩

(上卷) 1

原序 1

题记 1

一、导言 1

评传曾公之缘起 2

评传曾公之方法 8

分析法 9

综合法 10

批判法 11

评传曾公之目的 12

了解曾公之生活与思想 12

阐明人物与时代之关系 13

二、时代背景 15

人物与时代 15

曾公之时代背景 16

民族思想之销沉 16

朝政之腐败 17

吏治之贪污 18

军事之废弛 20

财政之困难 21

外交之失策 23

民间之疾苦 25

社会之杌陧 27

曾公与时代之关系 29

三、家世 31

家世与人生 31

曾公之家世 32

星冈公之言论风采 33

竹亭翁之积苦力学 36

曾公所受之影响 40

四、早年生活 45

曾公生平之划分——三个时期四大阶段 45

早年生活 45

中年生活 46

晚年生活 47

三个时期之象征 47

四大阶段之象征 48

曾公之早年生活 48

私塾生活 49

书院生活 52

师友 54

行踪 59

意志 61

情感 63

嗜好 67

习惯 68

经济状况 70

考试情形 72

此期生活之特点 78

就学识而言 78

就意志而言 79

就情感而言 80

就嗜好而言 80

就习惯而言 81

就师友而言 81

就行踪而言 82

就经济状况而言 82

就考试情形而言 83

五、中年生活(一) 85

翰苑生活 85

自我教育 93

五箴 97

立志箴 98

居敬箴 98

主静箴 99

谨言箴 100

有恒箴 100

养生要言 101

求阙斋课程 102

师友 108

行踪 114

意志 125

情感 132

嗜好 142

习惯 143

身体 145

精神 150

经济状况 153

政治生活 155

此期生活之特点 160

就学行而言 160

就师友而言 161

就行踪而言 162

就意志而言 162

就情感而言 163

就嗜好而言 163

就习惯而言 164

就身体精神而言 164

就经济状况而言 165

就政治生活而言 166

六、中年生活(二) 169

军营生活 169

自我教育 185

僚友 199

行踪 208

意志 209

情感 212

嗜好 220

习惯 225

身体 227

精神 228

文艺生活 230

政治生活 236

经济生活 245

此期生活之特点 255

自军事方面言之 255

自政治方面言之 258

自经济方面言之 259

自文艺方面言之 260

自进修方面言之 262

自僚友方面言之 263

自行踪方面言之 264

自意志方面言之 265

自情感方面言之 265

自嗜好方面言之 266

自习惯方面言之 267

自心身方面言之 267

七、晚年生活 271

军营生活 271

政治生活 282

身体 299

精神 299

意志 303

情感 306

嗜好 309

习惯 311

僚友 313

行踪 315

文艺生活 322

经济生活 324

自我教育 328

此期生活之特点 331

自军事方面言之 331

自政治方面言之 332

自健康方面言之 333

自情意方面言之 334

自嗜好方面言之 334

自习惯方面言之 335

自交游方面言之 335

自文艺方面言之 336

自经济方面言之 336

自进修方面言之 337

八、个性 339

个性之意义 339

个别差异之原因 343

曾公之个性 346

曾公个性之形成及其发展 351

曾公个性与其生平学行事业之关系 354

九、思想之渊源 365

思想之重要 367

曾公思想之探讨 368

纵的方面 368

横的方面 368

曾公思想之渊源 369

得诸载籍 369

由于闻问 371

得诸经验 373

由于省悟 375

闻知说知亲知 377

自力他力 378

十、思想之转变 379

思想与时空之关系 379

曾公思想之转变 380

转变之时期 382

第一期 382

第二期 383

第三期 385

第四期 387

第五期 389

转变之原因——生活环境之更变 391

转变之目的——改善生活与环境 393

十一、思想之范畴 395

中国学术之领域 395

清代之学术思想 397

曾公思想之范畴 402

轮廓方面 402

目录学 404

考据学 406

小学 408

经学 417

史学 423

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学、艺术、家政学、卫生学 429

曾公生平三耻 429

精髓方面 431

圣哲画像记 431

曾公生平爱读之书 441

十二、思想之体系 445

儒家思想之体系 446

孔子 447

朱熹 450

曾公思想之中心 454

仁礼 455

曾公与船山之学 456

曾公思想之体系 460

格物诚意 461

困知勉行 463

能立能达成己成物 467

十三、哲学思想 471

曾公哲学思想之概说 471

曾公之宇宙观 472

理气二元论 472

理一气殊论 473

理一分殊论 475

曾公人生观 477

淑世之人生观 478

奋斗之人生观 481

曾公与孔孟之学 486

曾公与老庄之学 489

曾公与墨学 491

曾公与程朱之学 495

曾公与陆王之学 497

曾公与佛学 508

十四、伦理思想 511

伦理思想为儒家思想之中心 511

曾公之伦理思想 573

对己 574

待人 518

八德 529

应事 530

五到 531

接物 533

杂论做人之道 537

(下卷) 541

十五、教育思想 541

教育起源论 541

教育沿革论 545

教育目的论 548

教育材料论 550

论教育之方法 554

论教育环境 558

论治学之方法 562

论治学之目的 577

曾公与中国近代之教育 582

十六、政治思想 591

曾公对于当时政治之批评 593

论世乱由于吏治贪污 593

论世乱由于是非不明 594

论世乱由于人心陷溺 595

论京官外官办事之通病 597

曾公之政治思想 598

崇尚礼治 598

扶持名教 601

崇尚人治 604

见义勇为 606

曾公之人才政策 608

转移人才之道 609

培养人才之方 611

考察人才之法 614

访求人才之道 625

任用人才之方 626

待遇人才之法 631

曾公理想中之政治人才 636

责任 636

道德 637

才具 638

态度 639

职务 644

论对待绅士之道 652

论爱护民众之法 660

论政治与舆论之关系 662

论政治与军事之关系 668

论政治与财政之关系 670

曾公之财政政策 671

曾公之外交政策 676

团务论丛 684

十七、军事学识 691

曾公对于当时军事之批评 693

败不相救 693

妒功嫉能 695

恶习难除 696

缺乏训练 697

曾公治军之方法 698

招募乡勇 698

训练士兵 700

规定营制 701

物色人才 703

论将才 704

论选将 708

论将将 712

论用人 715

论治事 719

沦治兵 724

论兵机 727

论战守 737

论治心 746

论爱民 757

论湘军之长短 765

论水师之长短 769

论平江勇之长短 771

论太平军之优劣 772

论四眼狗之长技 773

论楚军所以耐久之故 774

论军事与吏治之关系 776

论军事与财政之关系 778

论军事与交通之关系 781

论军事与武器之关系 785

论军事与舆论之关系 788

十八、文艺批评 791

曾公文艺批评之概说 791

曾公之文学评论 792

论文与道之关系 792

论文学与小学之关系 797

论文学与时代之关系 800

论自然之文 802

文学源流论 804

文学方法论 810

文学批评论 828

评《史记》 845

评《庄子》 848

评《陆宣公集》 849

评《韩昌黎集》 850

评《杜少陵集》 852

评《苏东坡集》 854

评《王阳明集》 857

评《震川文集》 858

评姚氏之文 861

评南屏之文 862

评《文选》 864

评《古文辞类纂》 866

论士当先器识而后文艺 869

曾公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872

曾公之艺术论丛 886

宗派论 886

方法论 888

鉴赏论 896

曾公爱好书法之原因 900

十九、治家之理论 903

论家道兴衰之原理 905

论家道兴衰之征象 908

曾公治家之方法 911

编纂家规 912

教训子弟 913

整饬内政 920

和睦近邻 922

曾公留心家事之原因 923

二十、养生之方法 925

论养身之道 925

论治身与治心 926

论养生宜得自然之妙 927

论养生之方法 929

曾公养生之道 936

二十一、曾公对于时人之叙论 939

刘孟容 939

刘季霞 940

刘椒云 941

孙芝房 944

唐镜海 945

邵位西 947

梅伯言 948

苗先簏 950

江岷樵 955

王璞山 958

塔智亭 960

毕应侯 960

罗罗山 961

李迪庵 964

李希庵 966

杨厚庵 彭雪琴 968

胡润芝 974

左季高 984

李少荃 987

鲍春霆 991

李次青 992

曾温甫 995

曾事恒 997

二十二、后人对于曾公之批评 1001

何璟 1001

英瀚 1012

李瀚章 1013

李鸿章 1016

薛福成 1018

吴汝纶 1031

张裕钊 1043

黎庶昌 1046

刘蓉 1048

郭嵩焘 1050

左宗棠 1056

李元度 1059

王闿运 1070

王定安 1074

容闳 1081

俞樾 1086

章炳麟 1090

梁启超 1101

萧一山 1107

陈恭禄 1109

郭斌和 1113

陈翊林 1115

胡哲敷 1117

蒋星德 1121

结论 11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