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安徽教育史  下
安徽教育史  下

安徽教育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贤忠,程艺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787533640491
  • 页数:11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对中考有深入研究的优秀教师和教研员根据中考各科第一轮复习的特点认真编写而成,共有7册,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分册,并配有大纲版和课标版。
《安徽教育史 下》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安徽教育 36

第一节 安徽教育的起源 38

一、安徽原始人类的进化与教育的滥觞 38

二、步入文明时期的安徽教育 44

三、安徽学校教育的萌芽 62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安徽教育 68

一、夏代的安徽教育 69

二、商代的安徽教育 76

三、西周时期的安徽教育 8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安徽教育 89

一、社会大变革与官学的衰败 89

二、私学的蓬勃兴起 92

三、养士之风的盛行及其对安徽教育的影响 96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安徽教育人物及教育思想 98

一、管子的教育思想 99

二、老子和庄子的教育思想 107

三、百家教育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和影响 122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安徽教育 126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126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126

二、汉朝的文教政策 128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安徽学校教育 129

一、两汉时期安徽学校教育的特点 130

二、两汉时期安徽的地方官学 135

三、汉代安徽的私学和经学世家 138

第三节 两汉时期安徽的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144

一、文翁蜀地兴学 144

二、英才辈出的教育世家——龙亢桓氏 151

三、刘安与《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15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教育 170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学校教育 171

一、地方官学 171

二、私学 17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180

一、曹氏父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180

二、嵇康的教育思想 189

三、教育大师杜夷、刘瓛 196

四、周兴嗣与《千字文》 20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教育 205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制度 206

一、中央官学 206

二、地方官学 209

三、私学 212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内容 213

一、尊孔崇道政策的确立 213

二、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 215

第三节 人才选拔制度的转变与科举制度确立 218

一、以考试为特点的人才选拔制度的确立 218

二、科举的种类 219

三、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 220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223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安徽教育发展状况 223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安徽教育 234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安徽学校教育 234

一、宋代安徽地方官学的发展 235

二、元代安徽地方官学的发展 237

三、宋元时期安徽的书院教育 241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安徽科举 253

一、宋代安徽科举概况 253

二、元代安徽科举概况 258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安徽教育思想 261

一、宋元时期新安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61

二、朱熹与徽州教育 293

三、郑玉的教育思想 305

第六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安徽教育 318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官学 319

一、明代安徽地方官学 319

二、清代安徽地方官学 328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私学 335

一、明清时期的安徽书院教育 335

二、明清时期的安徽蒙学教育 366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科举 369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教育思想 375

一、乾嘉皖派学者的教育思想 375

二、桐城文派的教育思想 377

第七章 晚清时期的安徽教育 381

第一节 安徽旧教育的衰落和新教育的兴起 381

一、安徽教育的衰落 381

二、近代安徽新教育制度的形成 383

三、“新学制”颁布后安徽的初等教育 385

四、“新学制”颁布后安徽的中等教育 387

五、“新学制”颁布后安徽的高等教育 390

六、“新学制”颁布后的安徽职业教育 393

第二节 清末安徽的留学教育 396

第三节 近代安徽的教会教育 400

一、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的传教活动 400

二、清末到民国时期安徽的教会教育 404

三、教会教育的目的 405

四、教会教育的内容 412

五、教会教育的影响 418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安徽教育思想 423

一、李鸿章的教育思想 423

二、吴汝纶的教育思想 435

三、孙家鼐的教育思想 446

第八章 民初与北洋军阀时期的安徽教育 455

第一节 民初安徽教育行政机构的建设 456

一、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创建及完善 456

二、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及完善 459

第二节 民初与北洋军阀时期安徽的普通教育 461

一、幼稚教育的推广 461

二、小学教育 463

三、中学教育 466

四、师范教育 470

五、民国时期安徽高等教育的衰败 474

六、实业与职业教育 476

第三节 民初和北洋军阀时期安徽的留学教育和教会教育 483

一、留学教育 483

二、教会教育 495

第四节 民初及北洋军阀时期安徽的社会教育 499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安徽教育 504

第一节 新学制修订与安徽的学校教育发展 505

一、新学制修订对安徽教育的意义 505

二、义务教育在安徽的实施 505

三、中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508

四、职业教育的发展 514

第二节 社会教育 517

一、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社会教育的方针和措施 517

二、安徽社会教育的实施及效果 519

第三节 安徽大学的创办与安徽高等教育的恢复 525

一、安徽大学在困难的环境中诞生 525

二、安徽大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 526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对学校的思想控制及“党化教育”的实施 530

一、“党化教育”的提出及演变 530

二、“党化教育”和思想控制在安徽的实施及效果 532

第五节 皖西苏区的教育 535

一、教育概况 536

二、干部教育 538

三、群众教育 543

四、列宁小学 548

五、教育人物 550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教育(1937—1945) 557

第一节 抗战初期战争对安徽教育的破坏和教育的大转移 558

一、抗战初期战争对教育的破坏 558

二、抗战初期安徽教育的转移 559

第二节 战局相对稳定后安徽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566

一、“战时教育工作纲要及方案”的颁布 566

二、各类教育的恢复及发展 567

第三节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572

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572

二、教育概况 573

三、干部教育 581

四、群众教育 593

五、中学教育 597

六、小学教育 609

七、教育人物 622

附:抗战时期安徽沦陷区的汪伪教育 629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安徽教育(1945—1949) 634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安徽教育 635

一、抗战胜利后教育的“复员”工作 635

二、内战爆发前安徽教育短暂的发展 636

三、内战爆发后安徽教育的停滞与萎缩 643

第二节 安徽解放区的教育 643

一、安徽解放区教育发展概况 643

二、干部教育 655

三、群众教育 658

四、中等教育 663

五、小学教育 667

第十二章 安徽现代教育家 674

第一节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674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675

二、反对尊孔读经,提倡科学民主 677

三、论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681

四、论教育的本质,阐明教育的作用 684

五、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启发式教学 688

第二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69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693

二、生活教育理论 697

三、“三全教育”思想 709

第三节 胡适的教育思想 716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717

二、论教育的作用 718

三、论白话文与教育 723

四、拟订壬戌学制 725

五、论高等教育 728

六、论治学方法与择业 733

第四节 李光炯的教育思想 736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736

二、立志教育,拯救国家 738

三、提倡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740

四、主张战时教育,适应抗战需要 742

第十三章 建国初期的安徽教育(1949—1956) 745

第一节 对教育的接收、接管和接办 745

一、安徽全境解放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745

二、对公立高等学校的接管 746

三、对公立中小学校的接管 747

四、对私立学校的接办 751

五、对教会学校的接收 754

第二节 对旧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758

一、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760

二、中小学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763

三、高等学校的领导关系和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造 768

四、学校教职员工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770

第三节 新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775

一、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成立和变迁 775

二、各类干部学校的创立和干部教育事业的开展 776

三、学习苏联经验,继承解放区教育传统 779

四、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基础教育 785

五、各级各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791

六、成人(扫盲)教育 795

七、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 799

八、其他各类教育的发展 803

第四节 灾区教育、渔(船)民教育和民族教育 806

一、坚持不懈开展灾区教育 807

二、灾区教育恢复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808

三、渔(船)民教育、民族教育和烈士子女教育 811

第十四章 探索时期的安徽教育(1956—1966) 815

第一节 贯彻教育方针,对教育的初步改革 816

第二节 安徽教育战线的反右派斗争 818

一、反右派斗争的历史背景 818

二、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 820

三、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821

四、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 823

第三节 安徽的教育“大跃进” 825

一、教育“大跃进”的缘起 825

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828

三、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831

四、校办工厂普遍兴起 835

五、中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837

六、党对学校领导的切实加强 839

第四节 安徽教育事业的调整 841

一、教育调整的背景 841

二、对教育事业的全面调整 843

三、试行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工作条例》 849

四、平反部分冤假错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853

五、实行两种教育制度 855

六、全日制学校的教学改革 860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安徽教育(1966—1976) 86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安徽教育的破坏 864

一、“造反派”造反、夺权、武斗使教育机构全部瘫痪 864

二、“斗、批、改”使安徽教育遭受严重毁坏 869

三、对教育工作的短暂整顿 880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带给安徽教育的严重灾难 882

一、取消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 882

二、篡改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883

三、损伤了教师队伍的元气 883

四、破坏了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884

五、安徽教育战线对“四人帮”的抵制和斗争 885

第三节 教育人物 887

一、桂林栖 887

二、李凡夫 895

第十六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安徽教育(1977—1982) 902

第一节 安徽教育的拨乱反正 902

第二节 安徽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整顿 908

一、安徽高考制度的恢复和逐步完善 909

二、高等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整顿 911

三、基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整顿 917

四、成人(扫盲)教育事业的逐步恢复 921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的恢复和整顿 926

六、安徽教育对外交流工作的恢复 930

第三节 安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937

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937

二、普通高等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943

三、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949

四、扫盲教育和职工教育的开展 953

五、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启动和科研业绩 956

六、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 961

第十七章 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安徽教育(1983—1992) 966

第一节 教育改革的启动 967

一、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全省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967

二、安徽省教育委员会的组建 972

三、“七五”期间安徽高等教育的改革 973

四、“七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976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加快发展 979

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系列规定的颁布 980

二、普及初等教育工作的完成 981

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启动 984

四、“希望工程”的实施和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 987

五、1991年安徽灾区教育的恢复重建工作 988

六、“七五”、“八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991

第三节 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994

一、安徽省委召开第一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 995

二、80年代安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初步发展 997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管理工作的加强 1001

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 1005

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显著成就 1009

第四节 扫盲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加快发展 1011

一、扫盲教育的加快推进和取得的成就 1011

二、成人高等教育在探索中艰难发展 1014

三、“七五”“八五”期间全省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1019

第五节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10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1023

二、农科教统等协调与“燎原计划”的实施 1026

三、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1028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与初步发展 1030

第十八章 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安徽教育(1993—2000) 1034

第一节 “九五”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1035

一、“科教兴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1035

二、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教 1037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1040

一、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的大调整 1041

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1044

三、各级各类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1047

四、民办教育的迅猛发展 1050

第三节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实现 1054

一、全力打好“普九”攻坚战 1054

二、“九五”期间安徽灾后教育重建工作 1058

三、“普九”工作胜利完成 1059

四、“两基”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061

第四节 “九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065

第五节 “九五”期间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 1067

一、中小学教师“教坛新星”的评选 1067

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职称改革工作的开展 1070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1073

四、“九五”期间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成就 1076

第六节 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 1079

一、安徽省委召开第二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 1079

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 1084

三、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086

四、安徽大学的“211工程”建设 1089

五、中国科技大学的“211工程”建设 1094

第七节 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1097

一、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1097

二、突出“重点工程”狠抓“基础工程” 1099

三、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加强 1102

第八节 职业教育事业的巩固提高 1105

一、“八五”后期、“九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 1105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举措 1109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力推进 1112

四、安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崛起 1116

第九节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努力 1118

一、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 1118

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1121

三、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丰硕成果 1123

第十节 体育卫生工作与督导工作 1127

一、学校体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1127

二、学校卫生工作的蓬勃开展 1129

三、安徽教育督导工作 1131

第十一节 各级各类校办产业的发展和勤工俭学活动 1133

一、各级各类校办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1134

二、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 1137

主要参考文献 11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