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兰坡,邹永久,杨学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10025260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
《土壤学》目录

绪论 1

一、土壤和土壤肥力 1

二、土壤和农业生产 4

三、土壤科学的发展 7

第一章 土壤质地与土壤矿物质 11

第一节 土壤颗粒与土壤质地 11

一、土壤颗粒的分级与特性 11

二、土壤质地分类 14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8

第二节 土壤的母岩及原生矿物 19

一、土壤的母岩 20

二、土壤中的原生矿物 22

第三节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 25

一、层状硅酸盐矿物的构造特征 25

二、土壤中的主要粘粒矿物 29

三、我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 37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39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构成 39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39

二、土壤有机质的构成 3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周转 41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41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42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周转的因素 44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及其特征 46

一、非腐殖物质 46

二、腐殖物质 47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其调节 51

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51

二、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与提高 52

第三章 土壤的化学性质 55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构造及性质 55

一、土壤胶体的构造及其组成 55

二、土壤胶体的特性 56

三、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62

四、土壤的阴离子吸附与交换 69

第二节 土壤的酸碱性反应 73

一、土壤的酸性 73

二、土壤的碱性 78

三、土壤的缓冲性能 80

第三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 82

一、土壤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82

二、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83

三、Eh与土壤物质的数量及转化的关系 84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86

五、土壤氧化还原性质与肥力的关系 86

六、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87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89

第一节 土壤孔性 89

一、土壤比重和容重 89

二、土壤孔性 91

第二节 土壤结构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96

一、土壤结构性的概念 96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及特性 96

三、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99

四、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03

五、土壤结构性的改善 104

第三节 土壤结特性和耕性 107

一、土壤结持性 107

二、土壤耕性 113

第五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118

第一节 土壤水分 118

一、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类型 118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有效性 122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 124

四、土壤水分运动 128

五、土壤水的入渗与土壤水的再分布 130

六、土壤——植物——大气水分循环系统 131

七、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132

第二节 土壤空气 134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134

二、土壤通气性 135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138

第三节 土壤热量状况 139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 139

二、土壤的热特性 140

三、土壤的温度变化 142

四、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143

第四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145

一、加速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 145

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145

三、精耕细作、合理轮作 146

第六章 土壤养分 148

第一节 土壤中的氮素 148

一、土壤中氮素的含量、来源及存在形态 148

二、土壤中氮素形态的转化 151

第二节 土壤中的磷素 153

一、土壤中磷素的含量、来源及存在形态 153

二、土壤中磷的转化 155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素 158

一、土壤中钾素的含量、来源及存在形态 158

二、土壤中钾的转化 159

第四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61

一、硼 161

二、钼 162

三、锰 162

四、锌 162

五、铜 163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164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164

一、母质与土壤形成 164

二、气候与土壤形成 165

三、生物与土壤形成 166

四、地形与土壤形成 167

五、时间与土壤形成 168

六、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 168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168

一、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 168

二、风化和粘粒的生成 169

三、土壤中物质的移动 170

第三节 土壤演化与剖面形态描述 174

一、土壤发育 174

二、土壤发生层 174

三、土壤形态描述 177

第四节 土壤分类 180

一、国外的土壤分类 180

二、我国的土壤分类 184

三、土壤分类研究的发展趋势 190

第五节 土壤分布 190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90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91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192

第八章 中国的主要土壤 196

第一节 铁铝土 196

一、背景 196

二、成土特点 197

三、分类 198

四、利用和改良 200

第二节 淋溶土 201

一、背景 201

二、成土特点 201

三、分类 202

第三节 半淋溶土 206

一、背景 206

二、成土特点 206

三、分类 207

第四节 钙层土 209

一、背景 209

二、成土特点 210

三、分类 211

四、利用改良 214

第五节 石膏盐层土 215

一、背景 215

二、成土特点 215

三、分类 216

四、利用改良 217

第六节 半水成土 218

一、黑土 218

二、草甸土 221

三、白浆土 223

四、潮土 225

第七节 水成土 225

一、背景 225

二、成土特点 225

三、分类 226

四、利用改良 227

第八节 盐碱土 227

一、背景 227

二、成土特点 227

三、分类 230

四、利用改良 234

第九节 岩成土壤 234

一、石灰岩土 234

二、磷质石灰土 235

三、紫色土 236

四、风沙土 237

五、火山灰土 238

第十节 高山土壤 239

一、成土背景 239

二、成土特点 239

三、分类 239

四、利用改良 240

第十一节 人为土 240

一、成土特点 241

二、人为土壤的诊断 242

三、人为土的分类 243

四、土壤类型描述 243

第九章 土壤管理 247

第一节 土壤污染 247

一、土壤污染的特点 247

二、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 248

三、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来源 249

四、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251

五、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54

六、工业“三废”对土壤的污染 257

七、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 258

八、土壤污染的防治 259

第二节 土壤侵蚀 260

一、土壤侵蚀的类型 261

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 262

三、土壤侵蚀的防治 264

第三节 几种主要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267

一、盐渍土的改良利用 267

二、风沙土的利用和改良 272

三、红黄壤的利用和改良 275

四、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278

附:土壤学实验指导 282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82

实验二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83

实验三 土壤容重的测定及总孔度、通气度的计算 284

实验四 土壤全蓄水量及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285

实验五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87

实验六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289

实验七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290

实验八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292

实验九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294

实验十 土壤可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295

实验十一 土壤机械分析 299

实验十二 土壤剖面的田间观察及土壤质地鉴定 302

附表1 土壤科学研究中某些常用计量单位的变更情况 306

附表2 土壤研究中某些测定项目的计量单位的变更 307

附表3 国际单位(SI)的倍数和分数的名称和符号 3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