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郑玄三礼注研究
郑玄三礼注研究

郑玄三礼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天宇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01052683
  • 页数:7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郑玄三注《周礼》、《礼记》、《仪礼》的原则、内涵及反映的汉代经学发展。
《郑玄三礼注研究》目录
标签:研究

通论编 3

第一章 郑玄生平事迹考略 3

第二章 郑玄著述考 15

一、注释类 15

二、著作类 23

三、门弟子所辑类 28

第三章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与郑学的出现 30

一、西汉的今文经学博士 30

二、刘歆校书与古文经的发现 36

三、关于今古文之争 40

四、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与郑学的出现 48

第四章 略论“礼是郑学” 55

第五章 《三礼》概述 63

一、《周礼》概述 63

二、《仪礼》概述 120

三、《礼记》概述 144

第六章 论郑玄《三礼注》 179

一、引论 179

二、《三礼注》的注经方法 182

三、《三礼注》的注经体例 191

四、关于《三礼注》的考辨 198

校勘编 213

第一章 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之条例考 213

一、从本字不从通假字(126例) 214

二、从本原字不从区别字(2例) 257

三、从本字不从后起之生僻字(1例) 258

四、从本字不从俗字(4例) 258

五、从本字不从义近字(1例) 260

六、从本字不从其义近字之通假字(1例) 260

七、从通假字不从本字(8例) 261

八、从通假字不从本字之义近字(1例) 265

九、从通假字不从通假字之通假字(8例) 266

一○、从通假字不从义异之字(1例) 269

一一、从区别字不从本原字(3例) 270

一二、从后起字不从通假字或假借字(2例) 272

一三、从易晓字不从义晦字(1例) 273

一四、从义训贴切之字不从易生歧义之字(1例) 273

一五、已通用的假借字之假借字则从之而不改(1例) 274

一六、从通用字不从其训诂字(1例) 274

一七、从正体字不从其异体字(1例) 275

一八、同为假借字从其相承用久者(1例) 275

一九、同为通假字从其于义切近者(6例) 275

二○、同为假借字从其较古者(1例) 278

二一、二字义同或义近从其习用者(5例) 279

二二、二字义同从其于义较古者(1例) 281

二三、二字义近从其于义尤切者(9例) 282

二四、二字义近从本书中用多者(2例) 286

二五、从习用之通假字不从其本字之义近字(1例) 287

二六、二字通用从其义切者(2例) 288

二七、二字通用从书中用多者(1例) 289

二八、二字通用则不烦改字(6例) 289

二九、二字异名同实则从书中习用者(1例) 292

三○、二字异名同实从其名实较切者(1例) 292

三一、二字同为异体字从其习用易晓者(1例) 293

三二、二字音近义同今古文亦互作则划一其字(1例) 293

三三、二字义同而礼书中用各有宜则据以决所从(1例) 294

三四、不从误字(20例) 295

三五、不从衍字(3例) 301

三六、不从误倒字(2例) 302

三七、不从坏字(1例) 302

三八、据礼制以决所从(24例) 303

三九、据经义以决所从(3例) 314

四○、据文意以决所从(48例,皆据文意以决从古文) 314

四一、据文理以决所从(10例) 328

四二、据文例以决所从(29例) 331

四三、据情理以决所从(4例) 339

四四、据事理以决所从(2例) 340

四五、据上下文以决所从(5例) 341

四六、据行文语气以决所从(2例) 342

四七、据校定之字以决所从(2例) 343

四八、异体字从其习用者(4例) 344

四九、异体字而两从之者(1例) 346

五○、古今字而从通用之今字(1例) 347

五一、同物异名而从名字近古者(1例) 347

五二、存古字而不破之(1例) 348

结语 349

第二章 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五原则 352

一、字义贴切的原则 352

二、习用易晓的原则 357

三、合理的原则 366

四、符合规范的原则 371

五、存古字的原则 374

第三章 郑玄校《周礼》以今书为底本而参之以故书考 378

第四章 郑玄校《周礼》从今书不从故书考辨 385

一、从本字不从通假字(76例) 388

二、从本字不从其义近字(1例) 423

三、从本字而不从其义近字之通假字(1例) 424

四、从本字不从义异之字(1例) 424

五、从通假字不从通假字之通假字(11例) 425

六、二字义近从其义切者(7例) 431

七、二字通用从其义切者(4例) 434

八、同为通假字从其义切者(1例) 436

九、从区别字不从本原字(9例) 437

一○、从通假字不从音义俱异之字(1例) 443

一一、从通假字不从音义俱迂远之字(1例) 444

一二、同为通假字从其易明本字者(1例) 445

一三、二字义同从其习用易晓者(凡6例) 445

一四、从习用之通假字而不从本字(3例) 448

一五、同为通假字而从其习用者(4例) 450

一六、二字通用而从其习用者(1例) 453

一七、从通假字之通假字而不从通假字(1例) 454

一八、从本原字而不从区别字(1例) 455

一九、从习用之通假字而不从其生僻之异体字(1例) 455

二○、从习用之古字而不从后起之异体字(1例) 456

二一、据文义以决从今书(1例) 457

二二、据礼制以决从今书(1例) 457

二三、据事理以决从今书(4例) 458

二四、据文例以决从今书(3例) 461

二五、据制度以决从今书(1例) 463

二六、从正体字不从异体字(3例) 463

二七、不从故书误字(38例) 466

二八、不从故书误倒之文(1例) 482

二九、二字义同而皆可用则两从之(2例) 483

三○、二字义同而皆可用则从今书所用字(1例) 484

三一、无正字则从今书用字而不改(1例) 485

三二、书中二字兼用者亦兼从之(1例) 486

三三、二字为异体字则因之而不改(1例) 487

三四、疑而难定之字则姑从今书(1例) 489

三五、存今书古字而不改(1例) 490

结语 490

第五章 郑玄校《周礼》从今书不从故书的五原则 496

一、字义贴切的原则 496

二、习用易晓的原则 505

三、合理的原则 511

四、符合规范的原则 515

五、不轻改字的原则 517

第六章 郑玄校《礼记》不从或本异文考辨 524

一、从本字而不从通假字(72例) 526

二、二字义近从其义切者(7例) 549

三、二字皆可用而择其名实俱切者(3例) 552

四、从通假字而不从通假字之通假字(4例) 553

五、从通假字而不从义近字(1例) 555

六、二字义同从其习用者(5例) 555

七、从习用之通假字而不从本字(2例) 557

八、相沿用久之字则亦沿用而不改(1例) 558

九、据文意以决不从或本(20例) 558

一○、据礼制以决不从或本(6例) 565

一一、据事理以决不从或本(2例) 567

一二、据文例以决不从或本(1例) 567

一三、据古人语言习惯以决不从或本(1例) 568

一四、从正体字而不从其异体(3例) 568

一五、从正体字而不从其省文(1例) 569

一六、不从或本误字(21例) 569

一七、二字义同而皆可用则不烦改字(28例) 574

结语 583

训诂编 591

第一章 郑玄注《三礼》之“读为”、“读曰”例考辨 591

一、以本字读通假字(82例) 592

二、以区别字读本原字(4例) 620

三、以区别字读本原字的通假字(1例) 621

四、以习用之同源字读之(3例) 621

五、以字义贴切之同源字读之(1例) 623

六、以后起字读本原字(1例) 624

七、注明字的读音(2例) 624

八、注明读音兼释字义(8例) 625

九、以义同而习用之字读之(1例) 628

一○、以通假字读通假字(3例) 629

一一、以正体字读异体字(1例) 631

一二、以习用之异体字读异体字(1例) 631

一三、以字的引申义读之(1例) 631

第二章 郑玄注《三礼》之“读如”、“读若”例考辨 634

一、以本字读通假字(35例) 635

二、拟其音而读之(30例) 649

三、拟音兼释义(33例) 658

四、纠字之误(1例) 669

五、释字之义(2例) 670

第三章 郑玄注《三礼》之“当为”例考辨 672

一、纠字音同、音近之误(28例) 673

二、纠字形近之误(18例) 682

三、以本字易通假字(59例) 687

四、据礼制以纠字之误(12例) 710

五、据事理以纠字之误(4例) 716

六、据文意以纠字之误(2例) 719

七、以经字易记字(2例) 719

八、以习用之字易罕用字(2例) 720

九、以习用之假借字易此假借字之通假字(1例) 721

一○、订正坏字(1例) 721

一一、改字不当者(1例) 722

第四章 郑玄《三礼注》中的“声之误”、“字之误”考辨 724

一、关于“声之误” 724

二、关于“字之误” 749

附 引用书目 764

后记 7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