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农业基础应用化学
农业基础应用化学

农业基础应用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有昌,于文惠,陈淑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11172879
  • 页数:2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定量分析,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生物高分子化合物,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验。
《农业基础应用化学》目录

第一篇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3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3

第一节 溶液及其浓度 3

一、分散系 3

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4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6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6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7

三、溶液的渗透压 9

第三节 胶体 11

一、溶胶的结构 11

二、溶胶的性质 12

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14

第二章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溶液 19

第一节 化学平衡 19

一、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19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21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2

一、电离平衡和稀释定律 23

二、同离子效应 24

三、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25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26

一、水的电离和pH标度 26

二、盐类水溶液的酸碱性 26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30

四、盐类水解和pH在农业上的应用 31

第四节 缓冲溶液 32

一、缓冲溶液 32

二、缓冲溶液在农业上的应用 34

第五节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6

一、溶度积常数 36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6

第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 43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43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43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4

第二节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45

一、原电池 45

二、电极电势 45

三、电极电势的应用 49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在农业上的应用 50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 53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 53

一、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53

二、配合物的组成 53

三、配合物的命名 55

第二节 配位离解平衡 56

一、配位离解平衡及平衡常数 56

二、配位离解平衡的移动 57

第三节 螯合物 60

第四节 配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61

第二篇 定量分析 67

第五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67

第一节 定量分析化学的任务和分析方法 67

一、定量分析化学的任务 67

二、定量分析的方法 67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68

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68

二、准确度和精密度 70

第三节 有效数字和可疑值的取舍 73

一、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74

二、可疑值的取舍 75

第四节 滴定分析概述 77

一、滴定分析名词术语 77

二、滴定分析方法 77

三、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及常用的滴定方式 77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79

五、滴定分析的误差要求 79

第六章 酸碱滴定法 84

第一节 酸碱指示剂 84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 84

二、混合指示剂 86

第二节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87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88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90

第三节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93

一、酸标准溶液的标定 93

二、碱标准溶液的标定 94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94

一、铵盐中氮的测定 95

二、生物试样中总酸度的测定 95

第七章 配位滴定法 98

第一节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98

一、EDTA的性质 98

二、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 99

三、酸度对EDTA形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99

第二节 金属指示剂 102

一、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03

二、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103

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应用 105

一、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05

二、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 106

第八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110

一、氧化还原指示剂 110

二、高锰酸钾法 112

三、重铬酸钾法 113

四、碘量法 113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实例 116

第二节 沉淀滴定法 118

一、莫尔法 118

二、佛尔哈德法 120

三、银量法应用示例 121

第九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124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24

一、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24

二、朗伯-比耳定律 125

第二节 显色反应 126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26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127

第三节 吸光光度分析测量条件的选择 128

一、选择合适波长的入射光 128

二、控制吸光度的读数范围 128

三、选择合适的参比溶液 129

第四节 吸光光度分析的方法 129

一、目视比色法 129

二、分光光度法 130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应用实例 133

一、铵的测定 133

二、铁的测定 134

三、磷的测定 134

第三篇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139

第十章 有机化学概述 139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39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39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39

四、有机化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140

第十一章 烃 142

第一节 烷烃 142

一、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142

二、命名 143

三、物理性质 144

四、化学性质 145

五、自然界中的烷烃 146

第二节 烯烃 147

一、单烯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 147

二、单烯烃的化学性质 147

三、二烯烃 149

四、自然界的烯烃 150

第三节 环烃 150

一、脂环烃 150

二、芳香烃 152

第十二章 醇、酚、醚 156

第一节 醇 156

一、醇的分类和命名 156

二、醇的物理性质 157

三、醇的化学性质 159

四、醇代表物的应用 161

第二节 酚 163

一、酚的分类和命名 163

二、酚的化学性质 164

三、酚代表物的应用 165

第三节 醚 166

一、醚的分类和命名 166

二、醚代表物的应用 167

第十三章 醛、酮、醌 170

第一节 醛、酮 170

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170

二、醛、酮的化学性质 171

三、醛、酮代表物的应用 174

第二节 醌 175

一、醌的结构和命名 175

二、生物体内重要的醌 176

第十四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79

第一节 羧酸 179

一、分类和命名 179

二、化学性质 180

三、羧酸代表物的应用 182

第二节 羧酸的衍生物 183

一、命名 183

二、化学性质 184

三、自然界中的羧酸衍生物 185

第三节 取代酸 185

一、羟基酸 186

二、羰基酸 188

第十五章 油脂和类脂化合物 192

第一节 油脂 192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92

二、油脂的化学性质 193

第二节 类脂化合物 195

一、磷脂 195

二、蜡 196

三、甾族化合物 196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201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 201

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01

二、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202

第二节 生物碱 205

一、生物碱概述 205

二、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205

三、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206

四、几种重要的生物碱 206

第四篇 生物高分子化合物 213

第十七章 糖类 213

第一节 单糖 213

一、单糖的结构 213

二、单糖的化学性质 214

三、单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216

第二节 双糖 218

一、还原性双糖 218

二、非还原性双糖 219

第三节 多糖 220

一、淀粉 220

二、糖原 222

三、纤维素 222

四、半纤维素 223

第十八章 蛋白质 224

第一节 氨基酸 224

一、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24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226

第二节 肽 228

一、肽的形成 228

二、肽的命名 228

三、生物活性肽 229

第三节 蛋白质 230

一、蛋白质的分类 230

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231

三、蛋白质的结构 231

四、蛋白质的性质 233

第五篇 实验 240

实验一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 240

实验二 酸度计的使用 242

实验三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245

实验四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248

实验五 标准溶液的配制 252

实验六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 253

实验七 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254

实验八 铵盐中氮含量测定 255

实验九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 256

实验十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258

实验十一 水中Ca2+、Mg2+含量及水总硬度的测定 259

实验十二 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铁 261

实验十三 磷的比色分析 263

实验十四 烟碱的提取 265

实验十五 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实验 267

实验十六 糖的性质 270

实验十七 蛋白质的性质 271

实验十八 自行设计实验(醇、酚、醛、酮、羧酸未知液的分析) 273

附录 274

附录一: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74

附录二: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75

附录三:常用酸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277

附录四: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278

附录五: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279

附录六: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282

附录七: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283

附录八:氨羧配合剂类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284

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18~25℃) 2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