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上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上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学勤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9234903
  • 页数:425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Excel与统计下一篇:金景芳学述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上》目录

总序 1

引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学术概述 1

第一章 三国时期的经学(上) 5

第一节 汉末至三国时期的经学概述 5

一 汉末至三国的学术大势 5

二 汉末经学的新特点 7

三 汉末至三国学术的复杂性 13

四 学术流派的纷争与消长 15

第二节 汉末至三国的经学流变(上)——官学  18

一 汉末至三国的学术氛围 18

二 荆州学派  20

三 荆州学派的人物 22

四 荆州学派的学术特点 29

五 交州学派 35

第三节 汉末至三国的经学流变(下)——私学  38

一 郑玄学派  38

二 荀氏家学 69

三 虞氏家学 74

第二章 三国时期的经学(中) 82

第一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发展 82

一 三国时期魏国经学概述 82

二 魏正始石经 90

三 魏三体石经《尚书》的版本 92

四 魏三体石经《春秋》经传及其版本 100

五 魏三体石经的书人与书体 110

第二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纷争与消长 118

一 曹氏与司马氏的学术纷争 118

二 魏太学博士制度 126

第三节 三国时期蜀国、吴国的经学概况 133

一 蜀国的经学概况 133

二 吴国的经学概况 136

第三章 三国时期的经学(下) 140

第一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上) 140

一 王肃 140

二 王肃“多造伪书”考辨 145

三 王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65

第二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中) 167

一 何晏 167

二 王弼 175

第三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下) 184

一 魏国的“儒宗” 184

二 魏国的家学与私学 192

三 魏国经学的余支  202

第四节 三国时期吴国、蜀国的经学家  206

一 吴国的经学家 206

二 蜀国的经学家 214

第四章 两晋时期的经学(上) 223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经学概况 223

一 西晋太学十九博士 223

二 西晋国子学博士等 234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经学概况 237

一 东晋太学博士 237

二 东晋的国子学与乡学 241

三 皇家讲经之制  245

四 魏晋之际的经学变革 246

五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经学概况 251

第五章 两晋时期的经学(下)  256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经学家(上) 256

一 西晋初期的经学家——阮籍、嵇康等 256

二 郑冲及其他 260

三 杜预 263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经学家(下) 271

一 东晋初期的经学家 271

二 《经典释文》所录诸家 275

三 其他 286

四 十六国时期的经学家 290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上) 292

第一节 南朝时期的经学概况 292

一 宋代的经学概况 292

二 齐代的经学概况 296

三 梁代的经学概况 305

四 陈代的经学概况 308

五 南朝经学综述 310

第二节 北朝时期的经学概况 312

一 北魏时期的经学概况 312

二 北齐时期的经学概况 325

三 北周时期的经学概况 327

四 北朝经学综述 327

第三节 南北朝学风异同 330

一 南北朝学风差异 330

二 南北朝时期诸经的兴废 335

三 南北朝时期的义疏之学 338

四 南北朝时期的礼服之学 344

五 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孝经》之学  349

第七章 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下) 354

第一节 南朝的经学家 354

一 宋代的经学家 354

二 齐代的经学家 357

三 梁代的经学家 362

四 陈代的经学家 378

第二节 北朝的经学家 391

一 北魏时期的经学家 391

二 北齐时期的经学家 413

三 北周时期的经学家 419

第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 427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概况  427

一 汉末、三国时期的文字使用概述 427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字混乱状况 429

第二节 三国时期的小学 431

一 《字诂》与《广雅》 432

二 其他字书 435

三 孙炎与反切 436

四 李登与《声类》  444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小学  447

一 孔晁  447

二 卫恒与汲冢古文 448

三 吕忱与《字林》 453

四 吕静与《韵集》 459

五 郭璞 461

六 其他俗字书 468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小学 472

一 南北朝时期的文字使用概述 472

二 南北朝初期的俗字书 472

三 沈约与《四声谱》  474

四 江式与《古今文字》等 481

五 梁代的小学书 483

六 南北朝后期的小学概述 491

七 颜之推与四声别义 493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上) 500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概况  500

一 史学的独立 500

二 社会政治形势与史学 503

第二节 三国时期的史学 506

一 三国时期的史官建置 506

二 三国时期的史家 510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史学 523

一 两晋时期的史官建置与国史的修撰 524

二 两晋时期撰写前朝各史的史家 539

三 十六国时期的国史修撰 552

四 两晋时期的其他史著 556

第十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下) 560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的国史撰述 560

一 南朝时期的国史修撰 560

二 北朝时期的国史修撰 567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修撰前朝各史的史家 579

一 南朝时期的史家 579

二 北朝时期的史家 598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杂史与史学 605

一 南朝时期的杂史与史学批评  605

二 南朝的传记及其他 608

三 北朝时期的杂史与谱录 612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 613

第十一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 617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概况  617

一 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献学 617

二 造纸术及其普及 618

三 汲冢书及其整理 621

四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整理 622

五 南北朝时期的类书编纂  631

六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僧道书目与类书编纂 636

七 南北朝之间的文献交流与文集的兴盛  641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发展  644

一 三国时期的文献学发展  644

二 两晋时期的文献学发展 648

三 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发展  660

第十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 666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概况  666

一 三国时期诸子学的壮大及其原因  666

二 魏国的诸子学概况 670

三 蜀国的诸子学概况 675

四 吴国的诸子学概况 677

五 三国时期的科学与前科学 679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概况  697

一 西晋时期的诸子学  697

二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诸子学 703

三 两晋、十六国时期的科学 709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概况 721

一 南北朝时期的佛、道论争 721

二 南北朝时期的诸子学 736

三 南北朝时期的科学 741

结语 764

主要引用书目 7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