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资本论  人本经济学  第2版
新资本论  人本经济学  第2版

新资本论 人本经济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建中著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10707191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证了“十六”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对实践我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依据,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切实途径。
《新资本论 人本经济学 第2版》目录

第一部分 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反思和对西方当代主流经济学的质疑 3

第一章 《资本论》概览 3

一、《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论” 3

二、剩余价值的来源——剥削秘密的揭露 6

三、资本积累的“规律” 12

(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13

(二)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低,或者说一个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 14

(三)过剩人口的增加和产业后备军的扩大 15

(四)资本集中的需要,迫使资本家大鱼吃小鱼,资本家人数会越来越少 17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死刑”判决书 20

五、剩余价值披上利润的外衣 21

六、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23

七、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26

八、剩余价值瓜分为利息、企业主收入和地租 28

(一)关于利息——利息的来源和利息率的运动 29

(二)关于地租 32

九、最主要的结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必然被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所取代 36

第二章 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反思 38

一、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批判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 38

(一)自由的雇佣劳动者仿佛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39

(二)社会的寄生虫——食利者阶层庞大,压得工人大众喘不过气来 39

(三)政府采取自由放任主义,社会正义很难伸张 40

二、马克思对传统资本主义的若干判断有误 41

(一)工人大众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并未出现绝对贫困加深的情形 41

(二)有产者的人数并未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42

(三)资本积累的加深并未导致平均利润率和利息率下降的趋势 42

三、“劳动价值论”是未经证实的假说 43

(一)剩余价值率计算“公式”有误,以致夸大了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44

(二)资本构成是客观的,但资本都是可变的,不存在不变资本 44

(三)剩余价值就是利润,不存在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的问题 45

(四)利息的源泉并非剩余劳动,利息率的决定也应有规律可循 46

(五)地租对应于自然生产力,与剩余劳动无关 47

四、马克思经济学说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48

(一)《资本论》作为一个完整而精美的经济学参照系,将不断启发后人进行经济学理论探索 49

(二)《资本论》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方法 50

(三)贯穿《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50

第三章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三大疑问点 53

一、价值问题为何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不愿深究的问题 54

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真的天衣无缝吗 56

三、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己的需求”——没有前提条件吗 60

第二部分 新价值论与新资本论 67

第四章 生产力价值论 67

一、商品到底是什么 67

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到底怎样 69

三、价值的尺度 72

(一)价值的内在尺度——生产时间 72

(二)价值的外在尺度——货币 77

1.货币的起源 77

2.货币形态的变迁 79

非金属商品货币 87

金属商品货币 87

纸币电子货币 87

四、价值增殖的原因 87

(一)价值增殖的动力机制——1+1+1>3 87

(二)价值增殖的自然基础 92

1.系统放大效应 92

2.被引入生产力系统的自然生产力是价值增殖的物质基础 93

3.每一种生产要素耗费的价值均小于其新创造的价值 94

(三)价值增殖的等量原理 94

五、价值评估的三维性 97

(一)一维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97

(二)三维评估方法 101

1.商品楼价值评估 104

2.农产品价值评估 105

3.钻石价值评估 105

4.水的价值评估 106

5.历史文物的价值评估 107

6.特殊人才的劳动力价值评估 108

(三)三维评估方法与价值规律的运用 109

第五章 资本的新定义 111

杜阁的资本定义 122

约翰·穆勒的资本定义 122

杰文斯的资本定义 122

瓦尔拉的资本定义 122

马克思的资本定义 122

庞巴维克的资本定义 122

萨缪尔森的资本定义 122

第六章 地力资本的形成和运动 122

一、地力资本的形成 122

(一)关于土地(自然资源)的两大理论误区 122

1.土地(自然资源)的供给是固定的,没有弹性 122

2.生产中使用的土地(自然资源)纯粹是自然的赐予,使用它无需代价 125

(二)地力资本的价值构成 129

(三)地力资本的单独所有和差别共有 132

(四)地力资本的自然增值 134

二、地力资本的运动——反映地力资本运动的四大地租法则 135

(一)地租决定法则 135

(二)地租界定法则 138

(三)地租循环法则——生态危机的表现和根源 142

臭氧空洞扩大,太空防护服被撕破 158

温室气体迅速积聚,地球热浪翻滚 158

大气污染,蔚蓝天空难露真容 158

淡水出现危机,而干净的淡水更是越来越少 158

“地球之肺”在萎缩 158

海洋成了垃圾桶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158

物种濒临灭绝 158

土壤遭受严重侵蚀 158

(四)地租涨落法则 158

第七章 物力资本的形成和运动 161

一、物力资本的起源和分类 161

(一)物力资本的起源 161

(二)物力资本的分类 165

1.按物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165

生产工具类物力资本 169

生产对象类物力资本辅助材料类物力资本 169

2.按物力资本价值损耗速度分类 169

固定物力资本 173

流动物力资本 173

二、物力资本的折旧和更新 173

三、物力资本的积累 176

(一)物力资本积累的主体 177

1.个人或家庭 177

2.合作性集体与社区性集体 178

3.国家或政府 178

(二)物力资本积累的载体 179

1.个体工商户 179

2.私营企业 179

3.股份合作制企业 181

4.有限责任公司 181

5.不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182

6.上市公司 182

7.国有企业 183

(三)伴随物力资本积累的资本集中化和资本分散化 184

1.资本集中化趋势 184

2.资本分散化趋势 194

资本实体发生裂变 203

分布广泛的积余资金和社会需要孕育出无数小资本 203

(四)物力资本积累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203

1.从微观方面考察的物力资本积累 203

2.从宏观方面考察的物力资本积累 205

(五)物力资本积累与地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 206

1.物力资本积累与地力资本积累的关系 206

2.物力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 207

四、物力资本所创利润与物力资本所有者所获利润不一致的基本原因 209

五、物力资本增殖率与利润率是不等的量 212

第八章 人力资本的形成和运动 213

一、人力资本概念 213

二、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分类 217

(一)人力资本形成的两大特点 217

1.个人先天素质与后天努力程度对人力资本形成关系很大 217

2.人力资本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可变易性 218

(二)人力资本的分类 219

1.按人力资本功能大小分类 219

初级人力资本 221

中级人力资本 221

高级人力资本 221

2.按人力资本寿命期分类 221

递增型人力资本 223

递减型人力资本 223

三、人力资本的折旧和更新 223

四、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 225

(一)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和投资主体 226

1.医疗和保健 226

2.教育 228

3.在职培训 230

4.劳动力迁移 231

5.劳动者精神激励 232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效应 234

1.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效应 234

2.群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效应 235

3.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规模效应 235

(三)人力资本积累的两大效应 237

1.人的时间价值不断提高的效应 237

2.人才分布的“马太效应” 239

五、人力资本的流动 241

(一)人力资本流动的直接动因 241

失业者寻求再就业 244

形形色色的“跳槽”待业青年寻求就业 244

政府的行政命令 244

政府的号召或政策诱导 244

(二)人力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 244

1.向工业、初等服务业流动 244

2.向以知识、信息服务为主的高等服务业流动 245

(三)人力资本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47

1.有利于流动者提高劳动报酬 247

2.有利于降低社会失业率 247

3.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47

六、智力资本的外化——知识产品和知识资本 248

(一)几种重要的知识产品 248

1.技术专利 249

2.咨询服务 249

3.企业策划 250

4.电脑软件 250

5.书籍 251

(二)知识产品价值与知识产权 251

(三)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 253

(四)“知识价值论”的误区 254

1.知识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255

2.知识与智力劳动不是一回事 255

3.对生产有用的知识与对生产无用的知识不可相提并论 255

七、以智力资本为主体的新型企业——知识型企业 256

(一)知识型企业的资本结构 256

成本法 258

效益法 258

市场法 258

(二)知识型企业的规模 258

(三)知识型企业的管理 259

1.对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59

让员工满足成就欲 260

最大限度地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260

让员工的报酬与其贡献相一致 260

让员工经常获得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 260

2.对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资本的效能 260

价值管理 262

使用管理 262

期限管理 262

保密管理 262

(四)知识型企业的分配——确立智力资本、物力资本二元股份制 262

1.现行的几种萌芽性二元股份制形式 262

企业给员工赠送劳动股 264

用利润共享制代替固定工资制 264

对有特殊贡献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赠送干股 264

明确劳力股与物力资本股分享利润给予高级主管股票期权或认股权 264

2.比较规范的二元股份制 264

股权界定 267

利润分配 267

风险承担 267

(五)知识型企业的社会经济意义 267

1.知识型企业是传统资本主义的自行扬弃 267

人力资本(智力资本)上升为主导资本,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利润 268

促进社会财富分布趋向有差别的普遍富裕 268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268

2.知识型企业的普遍发展将推动社会经济跨入新阶段 268

第九章 资本的增殖率——利润率 270

一、不同含义的利润率 270

(一)几种不同含义的利润率 270

1.成本利润率 270

2.总投资利润率 271

3.净资产利润率 271

4.资产利润率 271

(二)传统利润率指标的误区 272

二、利润率平均化趋势 273

(一)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差别形成的基本原因 273

(二)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趋向一致的机理 276

(三)利润率平均化趋势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80

三、平均利润率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281

(一)平均利润率计算公式 281

(二)平均利润率计算公式的意义 282

1.通过利润率走势,判断经济形势 282

2.通过平均利润率推算全社会或某一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本、地力资本价值 283

3.社会平均利润率等于自然利息率 284

四、利润率波动法则 285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为何不存在 285

(二)利润率波动法则——围绕技术创新浪潮而波动 288

第十章 借贷资本的形成和运动 294

一、借贷资本的原始形式——高利贷资本 294

(一)高利贷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 295

(二)高利贷的特征 296

二、借贷资本的现代形式——银行资本 298

(一)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298

(二)银行资本运行的基本特征 300

1.利率趋于正常化、市场化 300

2.信用货币成为货币主体 300

3.银行信用具有灵敏的扩张和收缩功能 300

三、借贷资本的增殖率——利息率 301

(一)利息的来源和本质——“自然利息论” 302

配第的“使用权报酬”说 313

诺思的“资本租金”说 313

魁奈的“假收入”说 313

马西的“利息源于利润”说 313

西尼耳“节欲”说 313

马歇尔的“等待”说 313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说 313

马克思的“利息源于剥削”说 313

(二)利息率运动的基本规律——市场利息率围绕自然利息率而波动 313

第十一章 虚拟资本与股份制 319

一、股份制的起源、发展与虚拟资本的形成 319

二、虚拟资本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的基本关系——股市涨落、股价泡沫形成及破裂之谜;证券投机的意义 326

三、股份制的性质及股份制的发展趋势 345

(一)股份制的性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差异共有制 345

(二)股份制的发展趋势 350

1.一元股份制发展的三大阶段 350

“所有者集合体”与“劳动者集合体”分离对立阶段 355

“所有者集合体”与“劳动者集合体”交叉阶段 355

“所有者集合体”与“劳动者集合体”融合阶段 355

2.二元股份制;美国近年流行的股票期权计划是怎么回事 355

四、简评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论述 361

第十二章 社会管理资本与赋税 368

一、社会管理资本的本质 368

二、社会管理资本的主要职能 369

(一)制定适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战略,大力扶持企业的科研活动 370

(二)不断完善经济法规,让企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370

(三)缓和经济波动,刺激经济稳定增长 371

(四)参与或扶持重要公共工程的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71

(五)实行重点扶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372

(六)在推动企业兼并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持经济活力 372

(七)建全社会保障体系,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72

(八)协调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373

三、社会管理资本运行成本和赋税的尺度 373

四、公正、简明、高效的税收模式 376

(一)D(地租)与赋税的关系 377

(二)W(折旧)与赋税的关系 379

(三)R(工资)与赋税的关系 379

(四)(D+R+d+w+r)与赋税的关系 381

(五)(d0+w0+r0)与赋税的关系 382

(六)d1与赋税的关系 382

(七)w1与赋税的关系 383

(八)r1与赋税的关系 383

五、结束语 384

第十三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论依据 386

一、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和三种资本 386

二、简单再生产 387

三、扩大再生产 391

四、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论依据 397

五、结束语 399

第三部分 人类社会三大经济形态(三大文明) 403

导言 403

第十四章 地本主义经济形态(地本文明) 410

一、地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起源 410

二、地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特征 413

(一)主导产品——农产品 413

(二)劳动组合方式——依附劳动 414

(三)所有制体系和分配制度——地主索取所有剩余 417

(四)劳动者受剥削程度——超经济垄断剥削 418

(五)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局部性破坏 421

(六)资本积累机制——以地力资本积累为主;国家是地力资本积累的基本主体 424

(七)商品生产发达程度——商品生产的初级阶段 426

货币 434

城市 434

分工 434

国际贸易 434

商业资本 434

借贷资本 434

工业资本 434

三、地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演变 434

第十五章 物本主义经济形态(物本文明) 439

一、物本主义经济形态为何起源于西欧 439

二、物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特征 453

(一)主导产品——工业产品 453

(二)劳动组合方式——雇佣劳动 453

(三)所有制体系和分配制度——物力资本所有者索取大部分剩余 457

(四)劳动者受剥削程度——经济垄断剥削或自然剥削 458

(五)生态——生态环境的全面破坏;人与自然的对抗 464

(六)资本积累机制——以物力资本积累为主;积累主体从少到多;市场是直接的推动力 465

(七)商品生产发达程度——商品生产的中级阶段 467

三、物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演变 468

第十六章 人本主义经济形态(人本文明) 470

一、人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起源 470

二、人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特征 471

(一)主导产品——精神产品(知识产品、艺术产品) 472

(二)劳动组合方式——自主劳动或自由联合劳动 473

(三)所有制体系和分配制度——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分享剩余 475

(四)剥削被根除——劳动者财产占有趋向正态分布;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479

(五)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483

(六)资本积累机制——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主,积累主体遍及每个劳动者,市场仍是直接的推动力 484

(七)商品生产发达程度——商品生产的高级阶段 485

全球货币统一 486

世界联邦政府的建立 486

合作基础上的公平竞争成为普遍的竞争方式 486

三、人本主义——通向普遍富裕和自由的康庄大道 486

四、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本主义的朝日在何方升起 489

附录 理论经济学的重大创新——评《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 510

参考文献 518

后记 5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