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  能写  能讲  能教  第2版
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  能写  能讲  能教  第2版

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 能写 能讲 能教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新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07157213
  • 页数:566 页
图书介绍:《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能写·能讲·能教)(第2版)》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由潘新和教授负责的课题“具有师范性、素质性特色的高师写作课程改革”研究的终结性成果。1998年5月开题以后,课题组成员全力以赴,认真投入了调查研究工作。他们相继在闽、浙、苏三省10所高师院校、30所中学的1万余名学生中作了一次“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作者对《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能写·能讲·能教)(第2版)》近10年的教学、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20年来我国高师写作课教学改革进程作了宏观的检讨和思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拟订出新的高师写作教学大纲,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才开始进入编写阶段。我十分赞赏这一注重调查研究、基础研究的做法。在我看来,前几年出现的一些不成功的教材,东拼西凑,肤浅平庸,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编写前不做调查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匆忙地组个班子就草率地开始编写,是其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个课题组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提倡。
《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 能写 能讲 能教 第2版》目录

绪论:试论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和素质性 1

一、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作者、学者、导师三位一体 2

二、高师写作课程的素质性:基本素质与相关素质的统合 6

三、高师写作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初步构想 9

作者篇 能写——写作素养论 15

第一章 写作心智:写作基本认知图式的建构 15

第一节 人格论:立诚求真 15

一、写作的最佳控制:人格控制 15

二、人格的核心内容:立诚求真 18

三、人格培养的基础:识见学养 25

第二节 语感论:心领神会 32

一、写作的语言表现:辞达而已 32

二、写作的语言训练:语感习得 39

第三节 文体论:研文辨体 47

一、写作行为的要件:文体感觉 47

二、文体感觉的核心:文体图式 48

第四节 采集论:博览约取 53

一、写作的观察:超越直观 53

二、写作的调查:超越言语 61

三、走进文献世界:学会读取 66

第五节 感知论:同化顺应 72

一、感知机理:和世界的对话与融通 72

二、感知途径:自我分析与体验移植 74

第六节 构思论:塑形抽象 80

一、构思原则:立意、简化与打散构成 80

二、构思模态:立骨、比并与多面拼装 83

第七节 想象论:标新立异 88

一、想象的创造:表象与情感的思维 88

二、想象的“语法”:反常合道 92

三、想象的训练:追求形象与奇特 94

【思考与练习】 97

第二章 写作技能:写作基本表现方式的习得 99

第一节 五种基本表达方式 100

一、叙述:概况的交代 101

二、描写:形象的复呈 104

三、议论:观点的论证 109

四、说明:对象的解说 114

五、抒情:情感的宣泄 117

第二节 叙事论:写作感性思维方式 119

一、叙事寓意:叙事的灵魂 119

二、叙事方式:叙事的预设 123

三、叙事视角:叙事的策略 124

四、叙事建构:叙事的实现 126

第三节 阐释论:写作知性思维方式 129

一、阐释功用:价值的取向 130

二、阐释主体:能力的建构 135

三、阐释模式:形式的解析 138

四、阐释方式:表达的选择 145

第四节 析理论:写作理性思维方式 149

一、析理动机:认知与说服 150

二、析理前提:论点的提出 153

三、析理范围:论点的阐述 155

四、析理展开:论点的分析 156

五、析理系统:论点的论述 160

六、析理方式:技法的运用 162

【思考与练习】 166

第三章 师范写作体式:职业性写作能力的养成 168

第一节 教案:因材设教 169

一、教案写作概述 169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170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171

第二节 作品赏析:探幽索隐 183

一、作品赏析写作概述 183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184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186

第三节 作文评语:指迷启悟 192

一、作文评语写作概述 192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194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195

第四节 教育短论:言简旨深 204

一、教育短论写作概述 204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06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07

第五节 教育随笔:缘事感言 208

一、教育随笔写作概述 208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10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10

第六节 学术论文:建言立说 212

一、学术论文写作概述 212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13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15

【思考与练习】 223

第四章 常用写作体式:展示性写作能力的养成 226

第一节 散文:纵笔写趣 227

一、散文写作概述 227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30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33

第二节 诗歌:以象蕴意 238

一、诗歌写作概述 238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40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46

第三节 小说:世态拟真 251

一、小说写作概述 251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53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58

第四节 文学评论:臧否得宜 262

一、文学评论写作概述 262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65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68

第五节 新闻:敏以求新 273

一、新闻写作概述 273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74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76

第六节 调查报告:言而有信 283

一、调查报告写作概述 283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88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290

第七节 演讲稿:激情诱兴 297

一、演讲稿写作概述 297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298

三、写作的一般程序 302

【思考与练习】 306

学者篇 能讲——写作原理论 308

第五章 写作成因论:写作的构成要素 308

第一节 写作主体:人格意识 309

一、写作主体概述 309

二、人文理想的烛照与主体人格的确立 314

三、写作主体对写作诸因素的统摄与重塑 317

第二节 写作客体:题材意识 319

一、写作客体概述 319

二、写作价值的探寻与题材意识的凝聚 320

三、写作客体对写作诸因素的适应与制约 323

第三节 写作受体:读者意识 324

一、写作受体概述 324

二、潜在读者的预设与读者意识的贯穿 325

三、写作受体对写作诸因素的接受与监控 328

第四节 写作载体:成品意识 329

一、写作载体概述 329

二、“有意味的形式”与成品意识的驱导 330

三、写作成品对写作诸因素的配合与规范 333

第五节 “四体化一”律——写作行为的多元融合 334

一、“四体”共感互动的交融关系 334

二、写作主体是写作诸因素的核心 334

三、“四体”到“四意”再到“一体” 335

【思考与练习】 338

第六章 写作行为论:写作的创造机制 339

第一节 内化:积材蕴意 340

一、感知敏锐是内化的基础 340

二、同化是内化的基本方式 343

三、采集材料是内化的目的 346

第二节 意化:立意塑体 347

一、开拓思维是意化的前提 347

二、“领悟”是意化的关键 349

三、虚拟成品是意化的标志 352

第三节 外化:表意行文 353

一、意义实现是外化的指向 353

二、文字符号是外化的呈现 356

三、修辞是外化的基本策略 359

第四节 “三重转化”律——写作行为的复合递变 361

一、双重转化到三重转化的理论进展 361

二、“物意文”模式质疑与重新审视 362

三、“物感思文”的双向流转特性 363

【思考与练习】 365

第七章 写作现象论:写作的存在状态 367

第一节 前写作:认知图式的建构 368

一、“文以气为主”与禀赋学养的融汇 368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交互影响 371

三、心理习得与“语感”的培养 373

第二节 写作:物、意、言的化合 375

一、写作轨迹:意念萌发到作品完成 375

二、写作支点:写作主体的创造力 379

三、写作活动:独立性与关联性 381

第三节 后写作:读、写行为的反思 382

一、信息传播与反馈对写作的检验 382

二、内省、反思与写作的自我完善 383

三、读者需求与作者倾向的磨合调适 385

第四节 “三环互动”律——写作行为的循环进化 387

一、“三环互动”是自足与开放的写作大系统 387

二、“三环互动”是循环往复的写作活动链条 388

三、“三环互动”是层递深化的动态进化过程 389

【思考与练习】 390

导师篇 能教——写作教学论 392

第八章 教学目的论:写作课程的性质 392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多重目的 392

一、写作是一门应用型课程 392

二、写作是一门思维型课程 393

三、写作课教学生表达思维状况 394

四、写作课奠定创造性活动基础 395

第二节 写作观念的演变与更新 398

一、写作课的知识型静态教学观 398

二、写作课的行为型动态教学观 400

三、写作课的创造型素质教学观 402

第三节 写作课是素质教育最佳手段 410

一、教育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410

二、写作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 412

三、写作课是“游戏化”实验点 413

【思考与练习】 415

第九章 教学训练论:写作教学的形态 417

第一节 题型训练规程理论及特点 417

一、以往写作教学与训练的误区 417

二、题型训练规程设计的理论要点 419

三、“题型”代替“题目”的优势 424

第二节 题型训练规程的设计原则 428

一、贯彻游戏思想和行为的原则 428

二、游戏的模拟性与竞赛性原则 431

三、综合训练与提高素质的原则 436

第三节 题型训练规程的教学观念 441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游戏教育 441

二、教学中应具有新的纪律观念 443

三、适当淡化理论与规律的灌输 447

【思考与练习】 449

第十章 教学诱导论:教师的导悟作用 450

第一节 教师诱导的积极意义 450

一、诱导能产生知识和技能迁移 450

二、诱导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 453

三、诱导应是唤醒、促进和点拨 455

第二节 选题对表达欲望的诱导 457

一、选题诱导功能与现状批判 457

二、文学类选题特殊诱导作用 458

三、电脑和多媒体的诱导作用 461

四、诱导应着眼创造素质培养 464

第三节 教师行为和教学形式的诱导 465

一、教师行为的心理调度作用 465

二、讨论、辩论中的挑拨离间 465

三、营造特殊课堂环境和氛围 466

第四节 竞争心理和时间煎逼的诱导 467

一、竞争心理促使学生进入竞技状态 467

二、时间煎逼是创造思维的生成契机 469

【思考与练习】 471

第十一章 教学评估论:教学效果的检验 472

第一节 两种教学模式及评估方法 472

一、“硬”“软”教学模式的比较 472

二、“硬”“软”教学实践的比较 474

三、两种评估思想与观念的差异 476

第二节 评估的传统做法和新概念 477

一、错别字类型、评改观念与纠正 477

二、习作中错句的新观念及修改法 481

三、习作内容、结构等总体评改法 483

第三节 考试的传统方法与改革出路 485

一、中学习作评估与考试命题改革 486

二、高校写作的命题、审题与出题 488

三、学生自行命题与教师命题举隅 491

【思考与练习】 497

附论:站在写作—语文教育的制高点上——对中国写作教育史的宏观思考导言 498

一、教育思想: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 501

二、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表现本位 514

三、说写观念: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 525

四、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 539

五、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 550

后记 562

再版后记 5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