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晓宏等编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42112088
  • 页数:4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多年来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全书共分为六篇23章,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并且贯彻始终,广泛吸收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反映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目录

第一篇 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 3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

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 8

三、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1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21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5

一、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25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 30

三、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6

四、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评价 4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4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4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5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5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58

一、毛泽东思想 58

二、邓小平理论 5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9

四、科学发展观 6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63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63

一、毛泽东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63

二、邓小平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64

三、江泽民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66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6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6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72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3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73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81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83

第二篇 88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88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88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条件 88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89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 90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91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91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94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95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9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99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00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04

一、实事求是 104

二、群众路线 107

三、独立自主 110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11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1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112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12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15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115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115

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11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2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2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27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29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29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31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34

一、统一战线 134

二、武装斗争 138

三、党的建设 13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43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4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44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148

一、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48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153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1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57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157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59

第三篇 163

第八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63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6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 163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65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66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66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68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70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70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70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71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73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73

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17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77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77

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178

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79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180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180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84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84

二、“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186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93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9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203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3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205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8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8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08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210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11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213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13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15

第四篇 220

第十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20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2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25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23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 23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34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35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 237

第十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39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 23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3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242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24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24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44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4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4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24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48

第十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50

第一节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0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25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5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5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59

三、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62

第三节 推动经济既好又快又省地发展 269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69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71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73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74

五、建设创新型国家 276

六、努力扩大就业 278

第十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81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81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81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 282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84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0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91

第二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9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293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294

三、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95

第十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9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 29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9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98

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9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30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300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01

三、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荣辱观 301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02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02

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06

第五篇 311

第十八章 科学发展观 31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311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前辈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12

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13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314

第二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14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14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和重要内容 316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324

第三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328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328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329

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331

第十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3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3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 33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33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340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34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34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344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34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347

第六篇 353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 353

第一节 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53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53

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58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61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362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65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367

第二十一章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 374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构想 374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74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方针政策 377

三、“一国两制”的意义 378

第二节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381

一、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胜利 381

二、“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 383

第二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8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88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88

二、加强党的建设 394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402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402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405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09

主要参考文献 4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