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科学认知的哲学探究 观察的理论渗透与科学解释的认知维度
科学认知的哲学探究 观察的理论渗透与科学解释的认知维度

科学认知的哲学探究 观察的理论渗透与科学解释的认知维度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燕,闫坤如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10061785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属于科学哲学的理论著作。从不同层面上展开了科学认知的哲学探讨,这对于范围广泛、主题多样的认知科学与科学哲学交互的研究,是一个富有合作成效的良好开端。
上一篇:资源篇下一篇:科学名家讲座 第5辑
《科学认知的哲学探究 观察的理论渗透与科学解释的认知维度》目录

上篇 “理论渗透观察”论题的认知重构 1

前言 1

小引 3

第一章 中性观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5

一、理论中性的观察 5

(一)经验主义传统视域中的观察 5

(二)基于语言逻辑分析的中性观察 7

二、理论渗透的观察 15

(一)历史主义语境中的观察 15

(二)观察与理论严格二分的质疑 19

三、中性观察是否完全不可能 23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修正 23

(二)“观察渗透理论”论题的审视 26

第二章 “观察渗透理论”论题的认知视角论辩 30

一、观察语言与行为主义的启示 31

二、基于模块理论的中性观察辩护 35

(一)心理模块理论 36

(二)知觉模块与中性观察 39

(三)对日常语言学派与意义整体论的反驳 44

三、观察渗透理论的认知视角分析 47

(一)信息封装的经验可靠性 48

(二)信息封装与观察的理论中性 50

(三)意义整体论与知觉信念 53

四、是否所有的观察都是理论渗透的 56

第三章 观察的认知分析 60

一、认知与知觉的连续性 61

(一)视知觉过程的分层理论 61

(二)模块理论的困难 62

(三)基于表达的认知与知觉连续性 65

二、信息下向过程的解释 67

(一)注意的控制过程与认知驱动过程 68

(二)下行通道的功能性解释 70

三、知觉过程与认知参与的约束 74

(一)视知觉前期处理的独立性 74

(二)内隐作用机制 75

(三)弱作用模式 77

(四)认知对知觉的延时进入 80

四、知觉学习 83

(一)知觉可塑性 84

(二)经验驱动与认知驱动 86

五、认知进入的约束分析 90

第四章 认知的表达分析 94

一、认知的神经表达 95

(一)基本工作假定 95

(二)类脑网络模型的建构 99

(三)原型表达与对象识别 102

二、认知的知觉表达 108

(一)知觉符号 108

(二)框架表达与对象识别 110

三、认知建模的约束分析 116

第五章 “观察渗透理论”论题的认知重构 123

一、“观察渗透理论”论题的认知修正 123

(一)“理论渗透观察”强纲领的弱化 123

(二)自然主义的进路 126

二、中性观察的局部辩护 131

(一)认知语境中的观察 131

(二)理论渗透的约束机制 134

三、研究启发 139

下篇 认知视野下的语境相关与科学解释 147

小引 147

第六章 从语义解释到语用解释 150

一、标准的语义学科学解释模型 151

二、标准的语义学科学解释模型遇到的困难 157

(一)导出是解释,解释是论证 157

(二)对称性困扰 158

(三)高概率要求问题 159

(四)解释的相关性困扰 160

(五)认知歧义性难题 163

三、对标准科学解释模型的修改方案 165

第七章 语境相关与语义解释模型 173

一、语境与逻辑性的解释相关 174

(一)逻辑相关遇到的困难及其困难的根源 174

(二)逻辑性的解释相关中的语境因素 179

二、语境与统计性的解释相关 184

(一)统计相关模型理论 185

(二)统计相关遇到的困难 189

三、语境与因果性的解释相关 191

(一)因果性的解释相关 191

(二)因果相关不能离开语境 199

四、定律与语境紧密联系 199

(一)定律的逻辑特征及其与偶适概括的关系 200

(二)定律与偶适概括的关系 202

(三)定律离不开语境 205

(四)解释科学可以没有定律 206

(五)解释的或然性模型 209

第八章语境相关与语用解释模型 213

一、语境与范·弗拉森的解释模型 213

(一)Why—问题的提出依赖于语境 213

(二)对Why—问题的回答依赖语境 215

(三)对Why—问题回答的评价离不开语境 217

(四)解释相关是语境相关 219

二、语境与阿欣斯坦的解释模型 225

(一)理论来源:言语行为理论 225

(二)理论形式结构 227

(三)正确的解释和好的解释的区分 233

三、语境性解释相关的综合建构 237

(一)范·弗拉森的语境相关出现的问题 237

(二)阿欣斯坦的语境相关存在的问题 242

(三)语境性相关的综合构建 244

第九章 认知语境与科学解释 248

一、基于认知语境 248

(一)认知语境 248

(二)认知语境是不是常项 253

(三)推理机制能否保障交际的成功 256

二、知识状态的形式模型 260

(一)解释中不同的知识状态 260

(二)解释就是增加被解释项的可信值 263

(三)解释体现被解释者对被解释项的期望 264

(四)知识状态模型存在的问题 265

三、科学解释中的认知语境和知识状态 266

(一)解释中的问题和回答离不开认知语境和知识状态 266

(二)解释的评价与认知语境和知识状态密不可分 268

(三)科学解释随着背景知识的改变而改变 269

第十章 语境、预设与科学解释 271

一、Why—问题与科学解释 271

(一)解释是对Why—问题的回答 271

(二)命题理论和对照理论 276

(三)对对照理论的反驳 279

(四)科学解释未必是对Why—问题的回答 284

二、Why—问题及其回答中的预设 291

(一)问题离不开预设 291

(二)对问题预设的分析 293

(三)对问题的回答也离不开预设 297

三、语用预设与科学解释 298

(一)语用预设 298

(二)对语用预设恰当性的分析 300

(三)语用预设与科学解释 304

第十一章 对科学解释的反思和展望 308

一、对解释中语境作用的总结和反思 308

二、对科学解释研究的展望 310

三、解释应关注解释者的认知过程 313

参考文献 3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