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山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220074721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发展社会学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理性分析,并就如何在社会转型中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提出见解。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目录

第1章 转型式发展之路&  1

1.1 转型是发展的基础 4

1.1.1 社会变迁 4

1.1.2 社会转型 5

1.1.3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发展 7

1.1.4 历史视角中的社会转型 8

1.1.5 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启示 10

1.2 发展是转型的目标 11

1.2.1 社会发展 12

1.2.2 社会规划 13

1.2.3 发展与转型的关系 13

1.2.4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发展目标的选择 15

1.2.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6

1.3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策设计 20

1.3.1 改革与转型的路径选择 20

1.3.2 改革与转型方向的确定 22

1.4 中国发展的制度预期 24

1.4.1 社会制度 25

1.4.2 转型与发展的制度安排 25

1.5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 26

1.6 印度的社会转型 29

1.7 越南的社会转型 30

1.7.1 越南社会转型的开端 30

1.7.2 越南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 31

1.8 本章总结 31

第2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当代农村社会 34

2.1 现代化、城市化与“三农”问题 35

2.1.1 现代化 35

2.1.2 城市化 36

2.1.3 “三农”问题 37

2.2 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 42

2.2.1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3

2.2.2 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45

2.3 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 47

2.3.1 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 47

2.3.2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48

2.4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妇女的社会角色 50

2.4.1 新农村建设需要重新审视妇女的社会角色 50

2.4.2 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推动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 52

2.5 以新农村建设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础 54

2.5.1 新农村建设要使科学成为共同追求的生活方式 54

2.5.2 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民的利益诉求具有理性的平台 55

2.5.3 新农村建设要使现代社会的矛盾缓冲机制得以体现 56

2.6 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态移民问题 57

2.6.1 发展是生态移民社会重组的核心 58

2.6.2 合作是生态移民经济繁荣的基础 60

2.6.3 和谐是生态移民群体稳定的前提 61

2.7 本章总结 63

第3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城市定位&  72

3.1 城市的资本含量 73

3.1.1 城市的存量资本 73

3.1.2 城市的增量资本 75

3.2 经营城市的视角 77

3.2.1 谁来经营城市 78

3.2.2 为什么经营城市 80

3.2.3 经营城市的什么 81

3.3 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条件 82

3.3.1 寻求回报是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基本条件 82

3.3.2 规避风险是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必要条件 84

3.4 本章总结 86

第4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政府角色&  90

4.1 中国传统社会的行政管理 91

4.1.1 中国传统社会行政管理的运行条件 91

4.1.2 中国传统社会行政管理的缺陷 92

4.2 现代社会政府组织理论 93

4.2.1 经济学家论政府的职能 93

4.2.2 黑格尔论政府的职能 94

4.2.3 托克维尔论政府的组成 96

4.3 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型 97

4.3.1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的弊端 97

4.3.2 现代行政管理的特征 98

4.4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100

4.4.1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00

4.4.2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紧迫性 101

4.5 本章总结 102

第5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 105

5.1 思想理性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106

5.1.1 理性主义的启蒙 106

5.1.2 科学主义与人的激情 108

5.2 人类发展中的思想探求 109

5.2.1 科学大发现时期的思维特征 109

5.2.2 马克思对于思想意识的认定 111

5.3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建设 112

5.3.1 社会转型必须重视思想建设 113

5.3.2 缺乏思想引导的“广场恐怖症” 114

5.4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15

5.4.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116

5.4.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共精神 117

5.4.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条件 118

5.5 本章总结 119

第6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社会建设&  121

6.1 人类对于社会的认识 122

6.1.1 柏拉图的社会构想 122

6.1.2 社会契约论 123

6.2 社会团结 126

6.2.1 社会团结的意义 126

6.2.2 妨碍社会团结的因素 127

6.2.3 维护社会团结 128

6.3 社会资本 129

6.3.1 社会资本的作用 130

6.3.2 应当重视社会资本 131

6.4 和谐社会 132

6.4.1 和谐社会的本质 133

6.4.2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 134

6.5 保卫社会 135

6.5.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35

6.5.2 社会关系组合方式 137

6.5.3 社会的边界 138

6.6 本章总结 138

第7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未成年人保护 141

7.1 社会转型期的儿童安全问题 142

7.1.1 确定儿童安全的社会心理基点 142

7.1.2 警惕“仇贫情结” 144

7.1.3 尊重儿童的认知权利 146

7.2 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147

7.2.1 20世纪80年代大量出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147

7.2.2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理论探索 151

7.3 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犯罪者的道德结构及底线 158

7.3.1 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表现出的道德取向 158

7.3.2 未成年犯罪者的道德结构 162

7.3.3 未成年犯罪者的道德底线 164

7.3.4 道德教育的虚拟性产生的困境 166

7.4 本章总结 168

第8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科学与宗教&  170

8.1 科学时代与宗教 171

8.1.1 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172

8.1.2 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的普及 174

8.1.3 基督教与社会发展 176

8.2 宗教信仰与社会转型期的精神需求 180

8.2.1 佛教与中国社会 180

8.2.2 基督教、天主教与中国社会 182

8.2.3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 183

8.3 邪教的本质 186

8.3.1 认识的误区 187

8.3.2 健全我们的心理 189

8.3.3 倡导全社会的责任理性 190

8.4 本章总结 191

第9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性行为模式的变化 193

9.1 社会转型期的性、性病与艾滋病问题 193

9.1.1 人类性行为的特征 194

9.1.2 中国的性病、艾滋病问题概况 195

9.1.3 社会转型中有关性病、艾滋病的问题 196

9.2 艾滋病的制度性特征 197

9.2.1 西大西洋瘟疫 197

9.2.2 同样在泰国 198

9.3 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措施 199

9.3.1 预防艾滋病的道德难题 199

9.3.2 预防艾滋病的政治分歧 200

9.4 艾滋病考验着社会 201

9.4.1 身体的社会属性 201

9.4.2 信息失真的社会是危险的社会 203

9.4.3 道德化与职业化 205

9.5 本章总结 206

第10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网络社会&  208

10.1 网络社会的传播效应 209

10.1.1 解构主义与网络社会 210

10.1.2 虚拟经济与网络技术 211

10.2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生活 212

10.2.1 后现代主义 212

10.2.2 后现代主义构建网络生活 213

10.2.3 青少年与网络社会 214

10.3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双重责任 215

10.3.1 网络与网吧 216

10.3.2 网络游戏产业的双重责任 216

10.4 本章总结 217

第11章 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 219

11.1 现代国防的意义 220

11.1.1 国防与民族的关系 220

11.1.2 国防与个人的关系 221

11.1.3 国防与文明的关系 223

11.2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战争观 226

11.2.1 什么样的战争锻造什么样的军队 227

11.2.2 什么样的战争决定打什么样的仗 229

11.2.3 什么样的战争追求什么样的胜利 231

11.3 军队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 233

11.3.1 现阶段应征青年的基本特点 234

11.3.2 军人角色对于公民社会的意义 236

11.3.3 军队的政治优势对“85后”社会化的影响 238

11.4 本章总结 239

第12章 风险社会与转型社会 242

12.1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程度 242

12.1.1 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 243

12.1.2 中国现代化发展现状 244

12.2 追求财富增长与注重分配财富 245

12.2.1 财富分配的神话与规则 245

12.2.2 分散利益主体的合作 247

12.2.3 风险社会理论 248

12.3 体制内循环与体制外循环 250

12.3.1 体制的风险性 250

12.3.2 体制的软弱性 251

12.3.3 “潜规则”的作用 252

12.3.4 体制也在创新 253

12.4 效率与公平 254

12.4.1 效率与自由有关 255

12.4.2 公平与公正的区别 256

12.4.3 中国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公平问题 257

12.5 本章总结 258

参考书目 2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