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振国等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02045435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目录

总论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 1

第一节 毛泽东的探索与贡献 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观点 1

二、《论十大关系》的重大贡献 6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大贡献 10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4

一、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15

二、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贡献 17

三、晚年邓小平对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关注 22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建设的新阐述 26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1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升华 32

二、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33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8

第一章 社会发展规律论 42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42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固有规律 43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 45

三、社会形态的更替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 50

第二节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54

一、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的急于求成的重大失误与教训 54

二、中国共产党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58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趋势 67

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及其提出的社会问题 68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74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趋势 76

第二章 社会创造活力论 87

第一节 社会创造活力的本质及其表现 87

一、社会创造活力的基本内涵 87

二、社会创造活力与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93

第二节 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95

一、“四个尊重”的科学内涵 96

二、落实“四个尊重”方针 98

三、完善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制度和体制 106

第三节 不断推进“四个创新” 111

一、推进理论创新 111

二、推进制度创新 116

三、推进科技创新 119

四、推进文化创新 122

第三章 社会公平正义论 125

第一节 公平正义的内涵及演变 125

一、公平正义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26

二、正义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32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51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面临的主要问题 153

一、贫富差距过大 154

二、社会分配不公 155

三、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 158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159

五、社会利益冲突加剧 160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 161

一、社会正义的价值导向与原则 162

二、社会正义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163

第四章 社会利益协调论 171

第一节 协调利益关系是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 171

一、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 172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175

三、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182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 185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186

二、社会转型期各阶层利益矛盾分析 196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利益矛盾特征 201

第三节 在推进和谐社会进程中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204

一、提高领导干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能力 204

二、拓宽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 207

三、扶持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承担起社会利益表达的主要角色 209

四、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211

五、建立处理社会利益矛盾的新机制 213

第五章 社会稳定发展论 216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观 216

一、社会稳定的基本理论 217

二、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稳定问题的理论 220

三、西方“风险社会”与“社会团结”思想的借鉴意义 229

第二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33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233

二、把握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236

三、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 240

第三节 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243

一、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分析 244

二、矛盾思维主题由斗争向和谐的转换 249

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工作方法 252

第六章 社会法治保障论 257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法治基础 257

一、法制与法治的含义及其价值分析 257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思想的重要内容 260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法制观 265

四、中国法制现代化与西方法律的移植 274

第二节 社会建设的法治目标及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法治问题 277

一、社会建设的法治目标 277

二、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法治问题分析 280

第三节 社会建设的法律调整机制 287

一、建立社会建设的法律调整机制 287

二、社会建设的立法调整 292

三、社会建设的司法调整 296

四、法律调整机制与其他社会调整机制的协调 300

第七章 社会道德建设论 307

第一节 社会道德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07

一、道德及其功能 308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 310

三、建国以来我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探索 312

四、社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19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道德及道德建设 323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23

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 326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及其深刻内涵 333

四、全面实施社会道德建设伟大工程 336

第三节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340

一、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40

二、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43

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346

第八章 社会管理创新论 35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转换与创新 35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管理创新 351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转换与创新 358

三、走向“社区制”: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363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 365

一、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366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369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格局 375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379

一、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 379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 382

第九章 构建和谐社会论 39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 39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 39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 39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398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 406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07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09

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415

四、坚持民主法治原则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16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18

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推进全社会共同建设 420

第三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23

一、推进物质文明建设 确保“经济更加发展” 423

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确保“民主更加健全” 425

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确保“文化更加繁荣” 428

四、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确保“社会更加和谐” 432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35

后记 4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