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  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
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  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

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 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道一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37726647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周易的基本理论和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周易理论的形成和观点。
《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 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目录

第一章 21世纪中国面临的基本事实  1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

(一)经济发展的辉煌成果  2

(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  3

二、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  13

(一)什么是全球化?  13

(二)经济全球化  14

三、从普世文化到文化多样性  21

(一)普世文化的信念由来已久  22

(二)多元文化论的兴起  26

(三)从“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到“文化多样性公约”  28

(四)从文化多样性看中华传统文化  30

四、21世纪中国的展望  38

(一)迎接新的轴心时代到来  38

(二)摆正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  41

(三)以人为本,以文为根  46

第二章 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周易的基本认识  54

一、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认识  54

(一)传统文化落后无用论  55

(二)传统文化振兴论  60

(三)从生产方式看传统文化  65

二、对周易的基本认识  68

(一)对《周易》认识的分歧  69

(二)周易与道学的关系  76

(三)高层领导对周易的一些论述  81

三、对周易与科学关系的认识  82

(一)周易与科学无关论  82

(二)《周易》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  83

(三)提倡和鼓励周易与科学的关系研究  84

(四)研究周易应有态度  91

四、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周易认识分歧的根源所在  93

(一)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来看周易  94

(二)对占卜的认识不同  96

(三)20世纪末21世纪初科学思想的重大变革  100

第三章 对科学的基本认识  102

一、什么是科学?  102

(一)科学的含义  102

(二)多元科学观3  104

二、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105

(一)西方自然科学发展阶段  106

(二)当前正处于“科学革命”时期  116

三、复杂性科学的兴起21  121

(一)复杂性科学的新涵义  122

(二)多样性与复杂性  125

(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26

四、要尊重科学,但不能有科学主义思想  127

(一)人类危机的根源是科学的片面发展  129

(二)科学与科学主义是有区别的  131

(三)科学是双刃剑  133

(四)科学主义当代表现的几个实例  137

(五)产生科学主义思想的原因  140

五、科学的自主创新44  142

(一)创新、自主创新、元创新  143

(二)当代中国缺少自主创新的原因  145

第四章 周易的基本概念简介  148

一、变易  150

二、阴阳  152

(一)阴阳概念的起源  153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153

(三)自然科学中的阴阳  154

(四)阴阳是对待的统一  157

三、八卦、六十四卦  162

(一)太极、两仪、四象  162

(二)八卦  164

(三)六十四卦  169

四、和  172

(一)“和”的涵义  172

(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182

五、时40  184

(一)《周易》的“时”  184

(二)西方科学的时间概念  189

(三)时(天时)具有天之时与消息时(信息时)的两重属性  191

六、数60  194

(一)易数  195

(二)易数是有自然背景的  196

(三)易数与西方数学的数是不同的  200

七、象  202

(一)象的涵义  203

(二)取象比类方法  206

八、周  208

第五章 易道通乾坤  212

一、易道  212

(一)道  212

(二)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215

二、天道、地道与人道  216

(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218

(二)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222

(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26

三、天人合一  234

(一)推天道以明人事  237

(二)东方、西方学者有关天人关系论点的比较  240

四、天人合一概念形成的自然背景  246

(一)中华文明是大河与高原的文明  247

(二)中华文明形成的多源性  251

第六章 周易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  254

一、自然观  257

(一)一切都是在变易着的  257

(二)理性(规律性、真理)  259

二、研究对象  262

三、研究方法  265

(一)取象比类的特点  265

(二)模型方法的特点  268

(三)对取象比类方法的误解  269

四、发展观  271

(一)正在被抛弃的优胜劣汰观念  271

(二)两种演化观的比较  277

五、哲学概念  280

(一)阴阳是“对待的统一”与矛盾是“对立的统一”  280

(二)对待不同于对立,阴阳不同于矛盾  283

六、自然国学  287

(一)自然国学的提出  288

(二)中国古代的自然国学  289

(三)近百年来自然国学的磨难  292

(四)当前是提倡自然国学的大好时机  296

七、人类的认知史与两大思维体系48  298

(一)人类的认知史与两大思维体系的形成  298

(二)中华传统文化、西方科学思维(认知)体系的基本特点  299

(三)拼合而非融合  301

八、中国自然科学应选择“和实生物”的发展道路53  303

第七章 周易的基本概念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308

一、周易的基本概念在科学中应用  308

(一)太极序列  308

(二)八卦宇宙论8  319

(三)天干、地支的天文背景  325

(四)从八卦、九宫看元素周期表19  334

(五)六爻的天文起源23  341

(六)六十四卦的和合数表及其应用24  345

二、事物的基本自然性质的分类及其意义25  346

(一)事物的基本自然性质的分类  347

(二)一些自然性质的基本特征  347

(三)讨论  352

三、“系统”和“网络”的异同30  353

(一)系统的一些基本观念  354

(二)把“网络”与“系统”相区别的必要性  355

(三)对网络的基本理解  357

(四)周易与网络  361

第八章 从天地生走向天地生人综合研究  364

一、天地生综合研究  364

(一)天地生研究的兴起和进展  365

(二)天对地、生、人的影响的实例  366

二、天地生人综合研究——自然国学的新生长点  387

(一)天地生人系统观的提出  387

(二)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特色  389

(三)天地生人网络与复杂性科学的比较  390

三、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实例  394

(一)太极序列与8级巨震的信息有序性  394

(二)中国历史朝代延续时间的信息有序性27  397

(三)2003年北京非典发病人数的预测28  399

第九章 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互补和交辉  405

一、周易与科学的优势互补  406

(一)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  406

(二)中国自主创新的需要  408

二、科学与道德8  409

(一)科学迅速发展带来的道德思考  410

(二)与科学本身特性有关的道德问题  413

(三)我国古代自然国学与传统道德关系  415

三、科学自主创新需要双足谐行21  419

(一)中国百年科学发展回顾和反思  420

(二)科学自主创新与科学家思想上的革命与解放  422

四、实例  424

(一)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  424

(二)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构造体系理论26  429

(三)翁文波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  435

(四)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  446

(五)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43  450

第十章 具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观  454

一、持续发展的提出和意义  454

(一)持续发展的提出  454

(二)持续发展的新动向  460

二、《周易》中有关持续发展的论述11  462

(一)“久”与“大”  462

(二)“变”与“常”  464

(三)“节以制度”  467

三、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是不利于持续发展的  470

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18  473

(一)《周易》中关于“德”的论述  473

(二)德治与法制  474

(三)依法治国  477

(四)以德治国  478

(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缺一不可  482

结束语  4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