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 戏曲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主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2025000
- 页数:1470 页
隋唐五代戏曲史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二章 原始戏剧形态 5
第一节 仪式拟态 5
一、交感巫仪模仿 6
二、图腾拟态 7
三、驱傩仿生 9
第二节 人化拟神 12
一、巫祭 12
二、雩祭 13
三、蜡祭 13
四、葛天氏之乐 15
五、《九歌》祭仪 15
第三节 史诗型祭祀乐舞 19
一、部族乐舞 19
二、《大武》 20
三、宴飨乐舞 20
第四节 戏剧形成机理 21
一、史诗文学背景 22
二、中国的礼制规范 23
三、中国人神距离 24
四、中国早期潜在戏剧因素的覆灭 25
五、戏剧发展的两个阶段 25
第三章 初级戏剧雏形:秦汉六朝百戏形态 27
第一节 倡优与优戏 27
一、倡优来源 27
二、优戏状况 29
第二节 宴乐百戏结构 31
一、百戏内容结构 32
二、宴乐 32
三、百戏演出 33
第三节 角抵戏的戏剧性展开 35
一、角抵戏来源 35
二、角抵戏与百戏 35
三、角抵戏的戏剧性展开 37
四、《东海黄公》 38
五、歌舞小戏 38
第四节 优戏的演进 39
一、历代增修百戏 39
二、优戏演进 40
第五节 优人与社会生活 42
一、优人活动 42
二、优人状况 44
第四章 初级戏剧的大盛:唐、五代优戏和歌舞戏 45
第一节 戏剧的温床:宫廷乐部机构 45
一、唐初宫廷乐部机构 45
二、教坊与梨园 46
三、地方与民间的演出活动 47
第二节 优戏大成 48
一、弄参军 49
二、弄假官(假吏) 49
三、弄孔子 50
四、弄假妇人 51
五、弄婆罗门 52
六、弄神鬼 52
七、弄三教 53
八、弄痴大 54
九、余说 55
第三节 歌舞戏盛貌 56
一、《大面》(《兰陵王》) 56
二、《苏莫遮》 57
三、《秦王破阵乐》 58
四、《钵头》 58
五、《苏中郎》 59
六、《樊哙排君难》 60
七、《踏摇娘》 60
第四节 优戏与歌舞戏结合的体现:陆参军 62
一、参军戏 62
二、陆参军 64
第五节 五代优戏的承启 65
一、后唐 66
二、南唐 67
三、吴越 68
四、西蜀 68
五、歌舞戏 69
六、结语 69
第六节 优人与社会生活 70
一、唐代 70
二、五代 71
三、余论 73
第五章 西域戏剧文化吸收 74
第一节 西域表演艺术东传 74
第二节 印度梵剧东渐 76
一、梵文剧本 76
二、吐火罗文剧本 77
三、回鹘(突厥)文剧本 77
四、梵剧东渐三极跳 78
第三节 西域乐舞涌入中原 79
一、唐前状况 79
二、唐朝对西域乐舞的汲引 80
三、俗讲的兴起 81
第四节 西域艺术对于戏曲的影响 82
第六章 剧场的起源 85
第一节 无剧场意识期 85
一、自然地形 85
二、初级设施 86
第二节 戏台起始 87
一、露台 87
二、舞台 88
第三节 汉魏百戏演出场地 89
一、厅堂式演出 90
二、殿庭式演出 91
三、广场式演出 93
第四节 晋唐戏剧场地的变迁 95
一、六朝寺院百戏 95
二、唐代戏场 96
三、唐代剧场设施 100
四、唐代堂会演出场所 102
第七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缘起 103
第一节 傩仪及其戏剧性转化 103
一、周傩 104
二、汉傩 104
三、隋傩 105
四、唐傩 106
五、民间傩 106
第二节 木偶戏的兴起与成熟 107
一、起源二说 107
二、源起 108
三、从丧葬乐到宴乐 110
四、唐代木偶戏 111
第三节 目连戏的缘起 112
一、印度目连传说东来 112
二、盂兰盆会 113
三、俗讲目连救母 114
宋辽金戏曲史 119
第一章 概述 119
第二章 初级戏剧的最后阶段:北宋杂剧 122
第一节 杂剧的出现 122
一、杂剧名称 122
二、汴京杂剧的兴起 124
第二节 商业戏剧环境的形成 126
一、瓦舍勾栏的兴起 126
二、汴京市井通俗文艺的繁兴 127
第三节 汴京杂剧的繁盛 129
一、汴京市肆杂剧活动 129
二、汴京杂剧的传播 132
三、汴京杂剧的转移 135
第四节 北宋杂剧的内容 136
一、剧目记载 136
二、演出记录 138
第五节 北宋杂剧的体制 140
一、演出结构 141
二、角色行当 142
三、音乐伴奏 143
四、表演 144
五、与歌舞联姻的趋向 146
六、剧本产生 146
第三章 初级戏剧的潴留物:南宋杂剧 148
第一节 临安戏剧环境的重新安排 148
一、临安瓦舍的重建 148
二、宫廷杂剧机构的调整 150
第二节 临安杂剧的复兴 151
第三节 南宋杂剧的扩布 154
一、东南杂剧 154
二、川杂剧 155
第四节 南宋杂剧的内容 157
一、剧目记载 157
二、演出记录 159
第五节 南宋杂剧的体制 160
一、演出结构 161
二、音乐结构 163
三、与歌舞的联姻 166
四、角色行当 167
五、戏班设置 168
六、结语 169
第四章 北方的戏剧新机:辽、金杂剧 171
第一节 中原杂剧中心北移 171
一、源自中原的辽朝杂剧 171
二、杂剧中心的北移 173
第二节 河东杂剧的繁兴 177
一、社会文化背景 177
二、河东杂剧的特点 178
三、金代杂剧的沉潜 180
第三节 金代杂剧的内容 181
一、作品辨析 181
二、作品类别 183
第四节 金代杂剧的体制 185
一、演出结构 185
二、体制类型 186
三、音乐结构 188
四、表演 189
第五章 宋金杂剧的舞台特征 191
第一节 角色表演 191
一、末泥 191
二、引戏 193
三、副净 194
四、副末 195
五、装孤 195
六、装旦 196
七、附录:参军色 196
八、男女扮演 197
第二节 服饰化装 199
一、戏衣 199
二、簪戴与诨裹 200
三、面部化妆 202
四、道具 203
第六章 成熟戏曲形态的形成:宋代南戏 205
第一节 南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兴起 205
一、兴起时间 205
二、形成过程 207
三、兴起地域 209
四、方言、曲调基础 210
第二节 南戏的发展 211
第三节 南戏的内容 214
第四节 南戏的演出结构 218
一、开场 219
二、线性结构 219
三、人物上下场 221
四、其他 221
第五节 南戏的音乐形式 222
一、来源 222
二、音乐结构 224
三、歌唱 225
第六节 南戏的角色行当 226
一、生、外 226
二、旦、贴 226
三、净、末、丑 228
四、分工与职能 229
第七节 南戏的舞台特征 230
一、时空转移手法 230
二、假定性手段 231
三、程式化的雏形 233
四、表演手段的综合运用 233
五、化装与装扮 234
第八节 中国成熟戏曲样式的诞生 235
第七章 艺人的活动 239
第一节 辽、北宋、金艺人 239
第二节 南宋艺人 241
第八章 正式演剧场所的形成 244
第一节 庙宇剧场 244
一、渊源 244
二、神庙结构 246
第二节 从露台到舞亭 247
一、露台 248
二、舞亭类建筑 249
第三节 正式商业剧场:勾栏棚 252
一、勾栏含义 252
二、勾栏设置 253
三、瓦舍勾栏活动 255
四、勾栏演出 257
五、结语 257
第九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进展 259
第一节 傩戏的成型 259
一、傩戏雏形出现 259
二、军傩 260
第二节 木偶戏的繁盛 261
一、市井与宫廷演出 261
二、分类 262
三、余说 265
第三节 影戏的产生 266
一、形成 266
二、分类 268
三、演出 268
四、剧本 269
第四节 目连戏的出现 270
一、目连戏剧 270
二、故事发展 271
元代戏曲史 275
第一章 概述 275
第二章 北杂剧的形成 281
第一节 北曲体系 281
一、北曲缘起 281
二、北曲成形 284
三、北曲联套 286
四、北杂剧形成 289
第二节 北杂剧形成的时间 289
一、北曲的形成时间 289
二、文人介入杂剧创作的时间 292
三、北杂剧在民间的兴起 294
第三节 前后期发展 295
一、勃兴期(1234~1279年) 295
二、扩布期(1279~1324年) 298
三、衰竭期(1324年~明代) 300
第三章 北杂剧体制 302
第一节 音乐结构 302
一、四大套的音乐体制 302
二、北曲杂剧所用宫调 303
三、调性与戏剧性 306
四、北杂剧音乐的程式化特征 308
第二节 演出结构 309
一、开场与散场 309
二、人物上下场 311
三、一人歌唱的体制 312
四、与其他伎艺的穿插演出 314
五、角色分工 315
第三节 北杂剧的分类 316
一、表演分类 316
二、内容分类 318
第四章 院本的发展 320
一、概貌 320
二、演出 322
三、剧目 323
四、附录 324
第五章 南戏的演进 328
第一节 概述 328
第二节 南北交融 331
一、南北调合腔 331
二、南北调合腔在南戏里的发生 332
三、南北调合腔的定型 334
第三节 南戏与北杂剧的比较 335
一、音乐体制 335
二、表演体制 337
第六章 舞台艺术的成熟 339
第一节 表演的进展 339
一、表演的定型 339
二、时空处理手法 340
三、乐队伴奏 343
第二节 服饰化装概貌 344
一、服装与砌末 344
二、面部化妆 347
第七章 艺人状况 349
第一节 女艺人极盛 349
第二节 男艺人特色 351
第三节 艺人的社会角色 353
第八章 创演活动 356
第一节 书会与才人 356
一、书会组织 356
二、才人职能 358
第二节 戏班活动 359
一、戏班组织 359
二、流动作场 360
第九章 剧场的繁盛 363
第一节 庙宇戏台形制的变迁 363
一、庙宇戏台的普及 363
二、庙宇戏台形制 364
三、舞亭的区分前后台 366
第二节 庙戏活动 368
一、神庙演出 368
二、庙宇剧场的经营 369
第三节 勾栏的繁盛 371
一、勾栏分布 371
二、勾栏结构 373
三、勾栏演出 376
第十章 元杂剧:时代的激愤 380
第一节 元杂剧的创作 380
第二节 贫困的文字 382
一、儒人进身之阶的丧失 382
二、知识者的贫困 384
三、生活的馈赠 386
第三节 作者内心二极 388
一、退隐无路 389
二、放浪形骸 390
三、政治使命感 392
四、文化心理构成 393
五、结语 395
第四节 宣泄的直白 395
一、创作心态的躁烈 396
二、彻底的精神反叛 398
三、虚无与宿命 399
四、结语 402
第十一章 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 403
第一节 生平与作品 403
一、生平 403
二、著述 407
第二节 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 408
一、激情的奔涌 408
二、激情的源泉 410
三、激情的变格 411
第三节 惊天动地《窦娥冤》 413
第四节 戏剧冲突的明确二极 415
一、冲突中的正义力量 416
二、冲突中的邪恶力量 418
第五节 不朽的丰碑 419
一、题材与风格的广泛 420
二、致密的戏剧组织 421
三、高超的语言艺术 423
第十二章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 425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425
一、生平 425
二、著述 426
第二节 千古传颂《西厢记》 427
一、本事流变 428
二、作者与版本 429
三、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430
第三节 《西厢记》的形象画廊 433
一、崔莺莺 433
二、张生 435
三、红娘 436
四、老夫人 438
第四节 王实甫的艺术造诣 439
一、温润的风格 439
二、精细的结构 439
三、华美自然的语言 440
四、千古垂范 442
第十三章 马、白、郑三大家 444
第一节 马致远的慨叹 444
一、生平与创作 444
二、失意的逃避 446
三、民族悲声《汉宫秋》 449
四、清新的语言风格 450
第二节 白朴的怨愤 452
一、生平与著述 452
二、怀旧意绪 454
三、悲凉的《梧桐雨》 455
四、怨愤的《墙头马上》 456
第三节 郑光祖的自强 458
一、方正人格与创作 458
二、《玉粲登楼》的自信 459
三、灵肉之分《倩女离魂》 461
四、一缕劲风 463
第十四章 一些特色剧作家 466
第一节 公案剧:孟汉卿的《魔合罗》 466
第二节 李逵戏: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469
第三节 伦理剧:秦简夫的《东堂老》 471
第四节 杨梓的忠臣义士剧 474
第十五章 一些剧作家的倾向 479
第一节 社会意识:张国宾与李潜夫 479
一、张国宾 479
二、李潜夫 481
第二节 幽默:郑廷玉与孔文卿 482
一、郑廷玉 482
二、孔文卿 484
第三节 女性视角:杨显之、石君宝与尚仲贤 486
一、杨显之 486
二、石君宝 488
三、尚仲贤 489
第四节 以道德医世的纪君祥、宫天挺 490
一、纪君祥 490
二、宫天挺 492
第五节 特例:李直夫的《虎头牌》 494
第十六章 南戏:人生伦常 497
第一节 主旋律:悲欢离合 497
一、剧目与作者 497
二、时代变迁的投影 498
三、家庭伦常的咏叹调 500
四、朴素的面貌 501
第二节 《荆钗记》 502
一、背景 502
二、人物形象 503
三、艺术技巧 504
第三节 《刘知远白兔记》 505
一、背景 505
二、人物形象 506
三、艺术特色 507
第四节 《拜月亭记》 509
一、背景 509
二、立意 509
三、艺术特征 511
四、影响 512
第五节 《杀狗记》 513
一、伦理主题 513
二、艺术特点 514
第十七章 高明与《琵琶记》 517
第一节 高则诚其人 517
第二节 《琵琶记》的立意 520
一、立意之争 521
二、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523
三、伦理楷模 524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527
一、结构特色 527
二、语言成就 528
三、影响 530
第十八章 戏曲理论的奠基 532
第一节 溯源 532
第二节 元代曲论概述 534
一、芝庵《唱论》 535
二、钟嗣成《录鬼簿》 536
三、夏庭芝《青楼集》 537
四、周德清《中原音韵》 538
第三节 胡祗遹论表演 539
明代戏曲史 545
第一章 概述 545
第二章 北杂剧的余音 548
第一节 北杂剧在明代的状况 548
一、发展概况 548
二、宫廷杂剧活动 550
三、市肆杂剧演出 552
第二节 北杂剧的衰亡及其原因 555
一、北杂剧的衰亡 555
二、北曲衰微的原因 556
第三章 南戏诸声腔的兴起 558
第一节 南戏的发展 558
第二节 南戏变体产生 562
一、南戏变体 562
二、地域及方言基础 563
三、南戏变体的声腔特点 564
第三节 成化、正德间形成的腔调 567
一、概貌 567
二、海盐腔 570
三、弋阳腔 571
四、昆山腔 575
第四节 嘉靖、隆庆年间形成的腔调 578
一、杭州腔 578
二、乐平腔 578
三、徽州腔 579
四、青阳腔(池州调) 580
五、太平腔 582
六、义乌腔 583
七、潮腔、泉腔 583
八、四平腔 586
九、石台腔 588
十、调腔 588
第五节 附论 590
一、弋阳腔与其他南戏声腔的关系 590
二、关于宜黄腔 592
第四章 南戏体制的演进 595
第一节 演出体制 595
一、登场规制 595
二、角色体制 599
第二节 音乐体制 600
一、联套方式 600
二、犯调 601
三、引子、过曲、尾声 602
四、宫调 603
五、滚调 605
第三节 剧本体制 606
一、传奇概念的确立 606
二、分出 607
三、家门问答 608
四、题目、首场下场诗 609
五、剧中下场诗 610
六、曲韵 611
第四节 折子戏的出现 612
一、产生原因 612
二、形成时间 613
三、艺术上的独立 614
四、意义 615
第五章 北方弦索腔种的萌芽 617
一、北方弦索小曲 617
二、西调 619
三、弦索腔的形成 620
第六章 舞台艺术的进展 623
第一节 装扮与服饰的发展 623
一、脸谱 623
二、服饰 624
三、扮相谱 625
第二节 舞台艺术的提高 625
一、表演技能的深化 625
二、对道具的灵活运用 627
三、舞台效果的注重 628
第七章 演员与戏班 630
第一节 职业演员状况 630
第二节 串客的活跃 634
第三节 商业戏班概览 636
第四节 家班的繁盛 639
第八章 演出场所的随形转移 644
第一节 各种演出场所 644
一、堂会演戏 644
二、酒楼演戏 646
三、会馆演戏 647
四、搭台演戏 648
五、船戏 649
六、随处作场 650
第二节 神庙剧场的变迁 650
一、剧场环境的改观 650
二、戏台结构的变化 651
三、寺庙演出 653
四、庙台建设 654
第九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变化 656
第一节 傩戏、目连戏 656
一、傩戏的转型 656
二、目连戏的大盛 657
第二节 木偶、皮影戏 660
一、木偶戏的低潮 660
二、皮影戏的繁衍 661
第十章 明代戏曲创作总说 663
一、前叶到中叶的创作转变 663
二、万历传奇创作高峰 665
三、明末传奇及其他 666
第十一章 明代前期戏曲创作 668
第一节 明初杂剧创作 668
一、贾仲明及其作品 669
二、杨景贤《西游记》 670
三、朱权的杂剧作品 671
第二节 朱有燉的杂剧 672
一、其人其事 672
二、创作状况 673
三、主要贡献 675
第三节 明代前期传奇创作 676
一、邱浚和他的《五伦全备记》 676
二、《香囊记》和作者邵灿 678
第四节 明代前期盛演传奇剧目 680
第十二章 嘉靖时期的戏曲创作 684
第一节 康海、王九思的杂剧 684
一、康海和他的拟人剧《中山狼》 684
二、王九思和他的杂剧作品 686
第二节 时代主题 688
第三节 李开先与《宝剑记》 690
一、生平与创作 690
二、《宝剑记》的意义 691
第四节 王世贞和《鸣凤记》 693
一、作者及其创作 693
二、《鸣凤记》的特色 695
第五节 《玉玦记》、《南西厢记》、《明珠记》 696
一、郑若庸和他的《玉玦记》 697
二、《西厢记》的南曲改编者们 698
三、陆采和他的《明珠记》 700
第六节 徐霖及其《绣襦记》 702
一、作者与背景 702
二、《绣襦记》的魅力 703
第十三章 嘉、隆、万过渡时期的传奇创作 706
第一节 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 706
一、作者的历史地位 706
二、《浣纱记》的概括力 707
三、影响 708
第二节 张凤翼的创作 709
一、作者与《红拂记》 709
二、历史地位 711
第三节 高濂和他的《玉簪记》 712
一、作者与《玉簪记》 712
二、《玉簪记》的成就 714
第四节 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记》 715
一、作者及其创作 715
二、历史地位 716
第十四章 万历戏曲创作(一) 718
第一节 万历戏剧思潮 718
一、肯定欲望 718
二、任性而行 720
三、冲决藩篱 721
四、沉重的思考 722
第二节 前驱徐渭 723
一、旷世奇才 723
二、奇绝文字 725
三、激愤的宣泄 726
四、将人世颠倒了看 728
第三节 卫道者沈璟 730
一、创作的尴尬 730
二、以道统自任 731
三、“心怀忠义”的武松 733
四、情短而“道”长 734
第十五章 执纛者汤显祖 737
第一节 生命的奋争 737
第二节 为情作使 740
一、“人”的命题 740
二、生死“至情” 741
三、暮年初信梦中长 743
四、大彻大悟者 744
第三节 人性绝唱《牡丹亭》 745
一、一生爱好是天然 745
二、生生死死随人愿 746
第四节 “情”与“理”的冲突 748
一、内在的压抑 748
二、双重形象 749
三、永恒的生命主题 750
第十六章 万历戏曲创作(二) 752
第一节 梅鼎祚和他的剧作 752
一、杂剧《昆仑奴》 753
二、传奇《玉合记》 754
第二节 屠隆和他的《彩毫记》 755
一、才干与品行 755
二、《彩毫记》 756
三、余论 757
第三节 周朝俊《红梅记》 758
一、寓意与人物 758
二、艺术成就 760
第四节 叶宪祖和他的《鸾鎞记》 764
一、生平与创作 764
二、时代奇气 765
三、技巧特点 766
第五节 其他作家 767
一、徐复祚及其创作 767
二、愤世嫉俗的陈与郊 769
三、王衡和他的《郁轮袍》 770
四、王玉峰《焚香记》 771
五、汪廷讷和他的《狮吼记》 773
第十七章 晚明传奇作家 775
第一节 概述 775
第二节 《粲花斋五种曲》的主人吴炳 777
一、才子才女的代言人 777
二、步汤显祖后尘 779
三、技巧的成熟与纤化 780
第三节 孟称舜《娇红记》 781
一、生平与创作 781
二、新的思想亮点 782
三、艺术成就 783
第四节 阮大铖的传奇创作 785
一、投机政治 785
二、结撰传奇 785
三、艺术造诣 787
第十八章 南戏诸声腔作品 790
第一节 概述 790
第二节 南戏诸声腔盛演剧目 792
第十九章 戏曲理论的发展 795
第一节 概述 795
第二节 万历以前的戏曲理论著作 797
一、朱权《太和正音谱》 797
二、魏良辅《曲律》 798
三、何良俊《曲论》 799
四、李开先《词谑》 800
五、王世贞《曲藻》 800
六、徐渭《南词叙录》 802
第三节 万历戏曲理论高潮的兴起 803
一、潘之恒的表演理论 803
二、品天成《曲品》 805
三、沈德符《顾曲杂言》 806
四、徐复祚《曲论》 806
第四节 汤沈之争 807
一、沈璟的曲律观 808
二、汤沈的辩难 809
三、汤沈之争评价 811
第五节 王骥德和他的《曲律》 813
一、其人其著 813
二、《曲律》的整体架构 813
三、理论思维特点 815
四、结语 819
第六节 晚明的戏曲论著 820
一、凌濛初《谭曲杂札》 820
二、张琦《衡曲麈谈》 821
三、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 821
四、沈宠绥《弦索辨讹》、《度曲须知》 822
第七节 各类札记、序跋、评点等 823
一、李贽的文艺观 824
二、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 824
三、臧懋循的戏曲观 826
四、孟称舜的曲识 827
第八节明 代曲谱评述 828
一、曲谱概述 828
二、明代曲谱述例 829
清代戏曲史 835
第一章 概述 835
第二章 清初四大声腔概貌 838
第一节 弦索腔 838
一、女儿腔 839
二、山东姑娘腔 839
三、柳子腔 841
四、罗罗腔 842
五、其他 843
第二节 西秦腔 845
第三节 高腔 855
第四节 昆腔 862
第三章 南北复合腔种的形成 866
第一节 吹腔 866
一、枞阳腔 868
二、襄阳腔 869
三、吹腔 871
第二节 梆子腔 874
一、梆子秧腔 875
二、梆子乱弹腔 876
第三节 复合腔种形成的历史情形 879
第四节 二黄腔 882
第五节 西皮腔 890
第四章 地方小戏的普遍兴起 896
第一节 花鼓戏 897
第二节 采茶戏 901
第三节 花灯戏 903
第四节 秧歌戏 905
第五节 摊簧戏 907
第五章 花雅之争 910
第一节 花雅二部的分途 910
一、雅部与花部 910
二、花部的魅力 911
第二节 清廷对于花部的禁抑 913
一、清廷的审查戏曲之举 913
二、清廷的禁演花部 914
第六章 戏班与艺人 917
第一节 戏班的组织 917
一、戏班的活跃状况 917
二、戏班的组建 919
三、戏班的规矩 921
第二节 艺人概貌 923
一、昆腔艺人 924
二、京腔艺人 925
三、秦腔艺人 927
四、乱弹艺人 928
五、徽班艺人 929
六、皮黄艺人 929
第三节 艺人来源与地位 930
第七章 舞台艺术的发展 933
第一节 音乐与舞台体制的变革 933
一、板式变化体音乐体制的形成 933
二、舞台体制的相应变革 936
第二节 表演艺术的精进 938
一、“江湖十二角色”的确立 938
二、角色分工的变化 940
三、舞台演技的精进 942
第三节 扮相艺术的提高 946
一、脸谱与面具 946
二、服饰装扮的演进 947
三、戏班行头的内容 948
第八章 商业剧场的繁盛 950
第一节 各种剧场形式 950
一、神庙戏台 950
二、水畔戏台 951
三、堂会剧场 952
四、宫廷演戏场所 953
第二节 清前期的酒馆戏园 955
一、酒馆戏园的盛衰 955
二、酒馆戏园的构造与经营 957
第三节 茶园的兴盛 958
一、茶园的兴起 958
二、茶园的构造 960
三、茶园的经营 961
第九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极盛 963
第一节 傩戏的衍流 963
一、傩与巫的结合 963
二、傩的分类 964
三、从傩祭到傩戏 964
四、傩神系统 965
第二节 目连戏的遍布 966
一、目连戏的向前世扩张 966
二、目连戏的向后世及横向扩张 968
三、目连戏生生繁衍的文化意蕴 969
第三节 木偶戏的发展 970
第四节 皮影戏的繁盛 972
第十章 传奇的繁荣 975
第一节 历史轨迹 975
第二节 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978
第十一章 杂剧简介 987
第十二章 李玉 994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994
第二节 《清忠谱》 1000
第十三章 洪昇 1005
第一节 生平与《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1005
第二节 艺术成就 1011
第十四章 孔尚任 1015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1015
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018
第十五章 蒋士铨 1026
第十六章 清代戏曲理论 1033
第十七章 清代地方戏剧目简介 1038
民国戏曲史 1043
第一章 概述 1043
第一节 本书之重点 1043
第二节 中国戏曲之特征 1044
第三节 本历史时期戏曲活动概况 1045
第二章 社会的变革与戏曲的发展 1048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戏曲改良 1048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京剧改良运动 1050
二、粤剧改良运动的中坚——“志士班” 1056
三、滇剧改良运动在云南 1059
四、其他地区的戏曲改良活动 1061
五、戏曲改良运动的意义 1063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的“旧剧危机” 1065
一、论争的背景 1065
二、论争的倾向 1066
三、论争的收获 1068
四、论争的影响 1071
第三节 抗日战争前后的潮起潮落 1072
一、抗日战争爆发之初的上海 1072
二、大后方的戏曲活动 1073
三、其他地区的戏曲活动 1076
四、抗日战争结束 1076
第三章 “旧剧危机”引来的“京剧盛世” 1078
第一节 引子 1078
第二节 “生”角雄风依旧在 1082
一、谭鑫培与承上启下的“谭派” 1083
二、余叔岩与韧峭纯净的“余派” 1085
三、言菊朋与细腻婉约的“言派” 1087
四、高庆奎与高亢激越的“高派” 1088
五、周信芳与苍醇刚健的“麒派” 1089
六、马连良与潇洒飘逸的“马派” 1091
七、杨小楼与武戏文唱的“杨派” 1092
第三节 “四大名旦”群崛起 1095
一、梅兰芳与博大精深的“梅派” 1097
二、程砚秋与凝厚颈峭的“程派” 1101
三、荀慧生与妩媚俏丽的“荀派” 1105
四、尚小云与刚劲矫捷的“尚派” 1108
第四节 “净”角、老旦拔头筹 1112
一、“净角”三大流派——金少山 郝寿臣 侯喜瑞 1112
二、“老旦”两位先贤——龚云甫 李多奎 1115
第四章 地方戏剧种的发展与腾飞 1118
第一节 引子 1118
第二节 越剧的后来居上 1120
一、“绍兴文戏”时期与魏梅朵 1120
二、“女子文戏”与施银花 1121
三、“改革越剧”与袁雪芬 1122
第三节 评剧的锐意改革 1125
一、评剧的诞生与奠基人——成兆才 1125
二、评剧的繁荣发展与女演员的涌现 1126
第四节 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与傣剧 1129
第五章 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132
第一节 引子 1132
第二节 叶春善与“喜(富)连成科社” 1134
第三节 欧阳予倩与“南通伶工学校” 1135
第四节 金仲荪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1136
第五节 李桐轩、孙仁玉与“易俗社” 1137
第六节 康子林与“三庆会”、“升平堂” 1139
第七节 吴梅与“昆剧传习所” 1141
第八节 四季春班 1142
第六章 剧作家及史论家功不可没 1144
第一节 引子 1144
第二节 齐如山与“梅派”艺术 1145
第三节 罗瘿公与“程派”艺术 1147
第四节 陈墨香与“荀派”艺术 1149
第五节 范紫东与秦腔改革 1151
第六节 樊粹庭与豫剧改革 1154
第七节 成兆才与评剧创作 1155
第八节 王国维与《宋元戏曲史》 1158
第七章 戏曲艺术的中外交流 1163
第一节 引子 1163
第二节 梅兰芳的东渡日本 1165
第三节 梅兰芳的美国之行 1161
第四节 梅兰芳访苏演出 1170
第五节 程砚秋访问欧洲 1171
第六节 其他中外交流活动 1173
第八章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兴起与成熟 1174
第一节 引子 1174
第二节 戏曲比较研究在中国 1175
一、戏曲比较研究的起步 1175
二、戏曲比较研究的发展 1175
三、王光祁与戏曲音乐比较研究 1177
附录:古人论戏曲 1179
教坊记&唐·崔令钦 1179
南词叙录&明·徐渭 1186
曲律&明·王骥德 1194
笠翁戏曲论&清·李渔 1258
梨园原&清·黄幡绰等 1309
今乐考证&清·姚燮 13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舞剧艺术论》张麟著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全国校外艺术课堂新形态示范教材系列 少儿钢琴表演曲集》唐冠祥编著 2019
- 《景观艺术设计》林春水,马俊 2019
- 《韩愈散文艺术论》孙昌武著 2018
- 《外国美术史》王树良,张玉花主编 2019
- 《西方艺术歌曲与歌剧的钢琴伴奏艺术》董攀攀 2017
- 《名家解读经典系列 王季思推荐古代戏曲》王季思 2017
- 《西洋镜 中国早期艺术史 上》(瑞典)喜仁龙著;陆香,郭雯熙,张同译;赵省伟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
-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膜工业卷 3》(中国)郑祥,魏源送,王志伟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