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震振幅解释
地震振幅解释

地震振幅解释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Fred J. Hilterman著;孙夕平,赵良武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14952X
  • 页数:1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地震解释的基本原理、岩石物性、反射振幅变化规律、烃类识别等。
上一篇:数字测图下一篇:异常高压气藏
《地震振幅解释》目录

1 绪论 1

1.1 地震解释的哲学观点 1

1.1.1 解释的四个步骤 1

1.1.2 解释目标的扩展 2

1.2 历史回顾 3

1.3 基本原理 5

1.4 本书的目的 7

2 岩石物理 9

2.1 纵波、横波、密度和泊松比 9

2.2 建立区域和局部的岩石特性趋势线 11

2.2.1 海平面与海底基准面 13

2.2.2 有效压力 13

2.2.3 砂岩和页岩的速度与密度趋势线 15

2.3 速度与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18

2.3.1 Gardner的速度—密度变换式 18

2.3.2 Wyllie的速度—孔隙度变换式 20

2.3.3 Raymer-Hunt-Gardner(R-H-G)的速度—孔隙度变换关系 21

2.3.4 Han的速度-孔隙度-粘土含量变换式 22

2.3.5 Castagna的vP-vS变换式 23

2.4 体积模量间的关系 25

2.4.1 Voigt,Reuss和Hill(V-R-H)的模量模型——估算Kma 25

2.4.2 Wood孔隙流体模量模型——估算K? 27

2.4.3 Batzle和Wang对孔隙流体特性的估算 28

2.4.4 Biot系数 28

2.5 波的传播理论 30

2.5.1 Gassmann方程 31

2.5.2 流体替代的验证 34

2.5.3 总结——流体替代模拟实例 36

2.6 地质解释 39

3 地震反射振幅 40

3.1 法向入射振幅 40

3.1.1 极性问题 40

3.1.2 反射和透射系数 41

3.2 振幅的几何特征 42

3.2.1 地质界面反射回来的子波 42

3.2.2 薄层和过渡层速度响应 43

3.2.3 小面积和小体积的响应 45

3.2.4 振幅、相位和时间畸变 46

3.2.5 多层界面的关系 47

3.3 振幅与入射角 48

3.3.1 流体—流体界面 49

3.3.2 固体—固体界面 51

3.3.3 固体—固体界面——大速度差异 52

3.3.4 固体—固体界面——小速度差异 54

3.4 Zoeppritz方程的线性近似 55

3.4.1 岩石特性模型 56

3.4.2 Bortfeld方程分析 56

3.4.3 AVO与岩石模量的关系 58

3.4.4 Zoeppritz方程的线性近似 60

3.4.5 Shuey方程和入射角的关系 61

3.4.6 模拟:精确解与近似解 63

3.5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线性近似方程 65

3.5.1 各向异性介质的特性 65

3.5.2 测量与应用 66

4 烃类特征识别 68

4.1 20世纪70年代烃类的识别和分类 68

4.1.1 地震振幅的定性分析 70

4.2 AVO分类与烃类的识别 70

4.3 AVO异常的油田实例 72

4.3.1 第3类AVO异常——亮点 72

4.3.2 第2类AVO异常——相位反转 74

4.3.3 第1类AVO异常——暗点 77

4.4 烃类指示的总结 80

4.4.1 烃类指示 80

5 “快速解析”经验法则 83

5.1 Shuey方程交会图 83

5.1.1 Koefoed的观测结果 83

5.1.2 Shuey方程的图解 85

5.2 根据测井曲线进行AVO预测 87

5.3 深水地震岩石特性标定 89

5.3.1 可用的资料 89

5.3.2 速度和密度趋势——岩性和压力 89

5.3.3 速度和密度趋势——端员岩性 91

5.3.4 端员岩性的岩石特性交会图 94

5.3.5 异常岩性 95

5.3.6 结论 96

6 AVO斜率和截距属性 97

6.1 根据反射率识别孔隙流体 97

6.1.1 斜率和截距对孔隙流体变化的敏感度 98

6.1.2 Smith和Gidlow的流体因子 99

6.1.3 λ-ρ孔隙流体判别式 100

6.1.4 其他反射率关系 101

6.1.5 A/B分析 101

6.1.6 第1类、第2类、第3类AVO的A/B 102

6.2 预测孔隙流体和岩性的交会图 103

6.2.1 岩石特性交会图 103

6.2.2 反射系数交会图 106

6.3 地震AVO属性交会 107

6.3.1 求取截距和斜率道 107

6.3.2 AVO反演求取截距和斜率的精度 108

6.3.3 有限带宽地震AVO属性交会 109

6.3.4 地震剖面交会 114

6.3.5 对地震交会的评论 115

6.4 斜率和截距估计中的误差 116

6.4.1 截距和梯度的统计相关性 116

6.4.2 剩余NMO对截距和梯度估计的影响 117

6.4.3 弹性阻抗 119

7 实例分析 123

7.1 第3类AVO——岩性识别 123

7.2 第3类AVO——Ursa:墨西哥湾深水油田 125

7.2.1 井标定 125

7.2.2 振幅分析 128

7.3 第2类AVO——坐标轴旋转和交会图 132

7.3.1 地层模型 132

7.3.2 墨西哥湾实际数据 134

7.3.3 评论 135

7.4 第2类AVO——利用各向异性NMO进行孔隙流体识别 136

7.4.1 简介 136

7.4.2 年代地层和岩性地层的反射 137

7.4.3 岩石物理模型 137

7.4.4 测井资料 138

7.4.5 各向异性效应 139

7.4.6 野外实际数据 140

7.4.7 讨论 141

7.4.8 结论 142

7.5 第1类AVO——孔隙流体识别:各向异性NMO和模拟 142

7.5.1 简介 142

7.5.2 深水浊积岩成藏组合 142

7.5.3 讨论 145

8 评论及展望 147

8.1 振幅解释的第二个时代 147

8.2 与众不同的振幅异常 148

8.3 主要挑战 150

8.3.1 勘探困难区 151

8.3.2 未来挑战 151

8.3.3 最后的评论 152

致谢 153

参考文献 15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