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小燕,杨改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49475
- 页数:323 页
第一章 退耕还林(草)的背景与研究现状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草)工程 1
退耕还林(草)历史的启示 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新特点 2
第二节 国内退耕还林(草)研究 3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的问题 3
政策与管理研究 8
还林(草)技术体系研究 11
退耕规模、粮食与经济影响研究 1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 14
第三节 国外退耕还林(草)研究 15
国外退耕还林(草)概况 15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研究状况 17
第四节 总结与启示 19
总结 19
启示 21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西北地区资源条件 26
第一节 地貌 26
冰川地貌 27
风沙地貌 27
风土地貌 27
水土地貌 27
第二节 气候 28
光辐射强、日照充足 28
热量总量不足,区域间差异较大 29
降雨少、干旱严重是西北气候的显著特点 29
第三节 水文 31
降水资源 31
水文特征 31
湖泊 32
冰川 33
第四节 土壤 33
土壤类型及分布 33
土壤利用现状 35
第五节 生物资源 37
森林资源 37
草地资源 38
经济动植物资源 39
第六节 社会经济资源 39
劳动力资源 39
经济资源 41
科技资源 41
参考文献 42
第三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的自然环境背景 44
第一节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 44
陕西省自然环境概况 44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 44
青海省自然环境概况 44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环境概况 4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环境概况 45
第二节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 46
陕西省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 46
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 46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 49
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 5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 50
西北五省(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 53
第三节 小结 53
参考文献 54
第四章 影响植被变化的因素 55
第一节 地理位置 55
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5
影响中国植被分布的主要地理位置因素 55
第二节 气候条件 56
影响植被分布的气候因素 56
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56
第三节 地形地貌条件 57
第四节 土壤条件 57
第五节 人类活动 58
人类的农业活动 58
人类的开垦活动 59
人类的开采活动 60
人类的工业活动 61
人类的生活 61
参考文献 61
第五章 西北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地理分布 62
第一节 自然植被 62
植被分类的原则、依据、单位和系统 62
西北地区自然植被类型与分布 65
第二节 农业植被 93
农业植被分类的原则 93
农业植被分类的单位 93
西北地区农业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94
参考文献 95
第六章 西北地区植被的背景分区 96
第一节 植被分区的原则 96
第二节 植被分区的指标 97
第三节 植被分区的单位 98
第四节 西北地区植被分区的类型 98
参考文献 102
第七章 西北地区植被的背景值 103
第一节 陕西黄土高原山杨、油松、辽东栎、槲树落叶阔叶林区 103
第二节 关中平原山地油松、栓皮栎、锐齿槲栎林区 104
第三节 秦巴山地丘陵栎类林、巴山松、华山松常绿阔叶林区 108
第四节 东南阿尔泰山地草原区 110
第五节 黄土高原中部草原区 111
第六节 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 112
第七节 西北阿尔泰山地草原区 114
第八节 马宗山-诺敏戈壁稀疏灌木、半灌木荒漠区 115
第九节 东祁连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草原区 116
第十节 西祁连-东阿尔金山地半灌木、荒漠草原区 117
第十一节 柴达木高盆地半灌木、灌木荒漠、盐沼区 118
第十二节 东疆盆地-哈顺戈壁稀疏灌木荒漠区 120
第十三节 塔里木盆地沙漠、稀疏灌木、半灌木荒漠区 121
第十四节 天山南坡-西昆仑山地半荒漠草原区 122
第十五节 中昆仑-阿尔金山地半灌木荒漠区 124
第十六节 准噶尔盆地小乔木、半灌木荒漠区 125
第十七节 塔城谷地蒿类荒漠、山地草原区 127
第十八节 天山北坡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草原区 128
第十九节 伊犁谷地蒿类荒漠、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区 130
第二十节 青南高原南部峡谷山地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区 132
第二十一节 玛沁-玉树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区 132
第二十二节 黄河长江上游高寒草甸区 133
第二十三节 花石峡鄂陵湖高寒草原区 134
第二十四节 长江上游高寒草原区 135
第二十五节 可可西里高寒荒漠草原区 135
参考文献 135
第八章 西北地区植被演替与人为因素变迁 137
第一节 西北地区植被演替变迁 137
中生代西北地区地形、气候及植物变迁 137
新生代全国地形、气候及植物变迁 138
历史时期的气候与植物变迁 141
第二节 影响植被的人为因素变迁 143
人口数量的变迁 144
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 144
人类所掌握的科技文明的变迁 146
人类需求的变迁 147
参考文献 147
第九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区划分及植被建设途径 149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界定及基本结构 150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界定的意义 150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划分的原则 150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的基本结构 151
第二节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模式概述 151
干旱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153
封沙育林育草模式 154
牧场防护林营造模式 154
高寒干旱草原区退化草场植被恢复治理模式 154
高寒阴湿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55
浅山整地集流抗旱造林种草模式 155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兴林兴果模式 156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 157
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建模式 158
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 158
灌草型天然植被封育模式及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 159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160
干旱、半干旱山地天然林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61
陇秦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62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封山育林建设模式 162
退耕封育自然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163
第三节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区划分 164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165
类型区划分 165
第四节 各类型区的基本特点和退耕还林(草)途径 166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退耕还灌(草)区 166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退耕还林(草)区 167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退耕还林区 167
关中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 168
陇中南部亚湿润退耕还林(灌)区 169
陇中北部亚干旱退耕还灌(草)区 169
银川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 170
盐同香山丘陵沙地退耕还灌(草)区 171
西海固黄土高原退耕还灌(草)区 171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退耕还灌(草)区 172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区 173
陇南湿润山区退耕还林区 174
青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 174
甘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 174
青藏高原冻融监督封育区 175
青海湖环湖退耕还草区 175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草地建设区 175
河西中温带干旱农田林网建设区 176
河西走廊西部、阿尔金山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 176
祁连山高寒亚干旱退耕还林(草)封育区 176
塔里木盆地干旱沙漠化防治、封山育林、农田林网建设区 177
准噶尔盆地干旱半干旱荒漠植被保护、防护林网、草地建设区 178
伊犁河谷退耕还林(草)、农田林网建设区 179
吐哈盆地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 179
第五节 小结 180
参考文献 180
第十章 退耕还林(草)支撑体系构建 182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的政策与立法历程 182
第二节 退耕还林(草)的实践 183
退耕还林(草)的历程 183
退耕还林(草)典型事例 184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的启示 185
政策连续性 185
政策与农民利益相连 185
政策的系统性 185
法律缺乏约束力 186
植被恢复技术是基础 186
退耕效果的决定因素是农民 186
第四节 退耕还林(草)的支撑体系 187
支撑因子分析 187
支撑体系构建 188
西北地区支撑因子现状 190
参考文献 191
第十一章 退耕还林(草)的技术支撑 192
第一节 还林(草)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192
适地适树问题 192
忽视生态系统理论和技术造成单一化 193
还经济林、生态林和草比例问题 193
技术简单和缺乏配套技术 194
技术指导落后和低效 194
第二节 还林(草)技术研究掠影 194
实用技术及其研究 195
植被重建的技术基础研究 196
技术及其研究的总体评价 200
第三节 技术支撑流程 202
第四节 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 203
建设有序实用的技术信息库 203
技术内容 204
技术应用过程的改善 205
第五节 小结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十二章 退耕还林(草)的粮食支撑 211
第一节 粮食供需宏观环境分析 211
粮食供需形势与政策背景 211
退耕三年以来全国粮食供给情况 212
第二节 西北地区坡耕地和粮食供应现状 213
西北地区坡耕地现状 213
粮食总量水平与陡坡地关系 215
重点退耕区粮食状况 216
退耕初期粮食播面和产量变化情况 220
第三节 退耕后粮食总供需前景 222
粮食未来单产预测 223
粮食未来播面预测 223
粮食总产预测 226
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227
第四节 国家粮食补助水平分析 230
目前补助政策下国家补助水平 230
国家粮食补助的需求水平 233
国家补助能力分析 234
第五节 粮食可持续支撑的途径分析——以陕西为例 236
第六节 小结 240
参考文献 242
第十三章 退耕还林(草)的农村生活能源支撑 243
第一节 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现状与生态环境问题 243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体情况 243
重点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情况 245
退耕对农村能源利用的影响 247
第二节 农村生活能源的选择 248
沼气 248
薪炭林 251
煤炭 253
其他可再生性能源 254
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255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战略 256
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战略制定的原则 256
农村生活能源支撑的途径及其特点 257
第四节 能源支撑与退耕还林(草)数量适应性分析 261
退耕农户百分比 261
沼气池建设进度 262
沼气池建设进度与政府支撑的对比分析 266
第五节 能源支撑与退耕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267
第六节 小结 273
参考文献 274
第十四章 退耕还林(草)的经济支撑 276
第一节 西北地区的经济水平现状 276
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与农民收入现状 276
重点退耕区经济实力相对水平 277
第二节 退耕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对可持续退耕的经济支撑分析 279
分析方法 279
退耕前后农林牧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280
退耕前后农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281
退耕前后种植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283
退耕前后牧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286
退耕前后产值结构和变化特点对退耕工程经济支撑的启示 287
第三节 退耕后劳动力就业分析 289
退耕前后各业劳动力分配变化 290
劳动力就业趋势预测 291
第四节 退耕地还经济林和草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291
退耕还经济林和草后对农民经济受益的研究 292
退耕后农民经济受益研究的评价 292
第五节 退耕还生态林和荒坡地生态恢复的经济分析 297
第六节 小结 300
参考文献 302
第十五章 退耕还林(草)政策与制度支撑 303
第一节 政策的协调性 303
参与主体利益的协调 303
技术、粮食、能源和经济的协调 304
主体政策和配套政策的协调 306
工程目标与客观状况的协调 307
第二节 工程实施的评价和监督 308
工程评价 308
有效监督 310
第三节 制度改革 310
制度改革的原因 310
新制度的探索 312
第四节 小结 314
参考文献 314
第十六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问题 315
退耕还林(草)与植被管护相结合 315
正确处理林、草、荒的关系 316
退耕还林(草)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316
退耕还林与生态适宜性的关系 317
退耕还林(草)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317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17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关系 318
环境改善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318
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319
山川秀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19
重点建设与面上治理相结合 320
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320
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关系 321
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植被的关系 321
小结 321
参考文献 322
- 《中国西北地区奥陶系达瑞威尔阶至凯迪阶的笔石研究》空 2018
- 《典型地区居民汞、镉、砷、铅、铬环境总暴露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著 2018
- 《新时代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经验研究》曾莉主编 2020
-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辛均庚,王双宏,石恒帅主编 2018
- 《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探索》符春焕著 2011
- 《连片特困地区就业扶贫问题研究》李娟,韩永江著 2018
-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单长青,李甲亮,隋涛等著 2019
- 《蚌埠地区民间音乐集成 上》袁政主编 2018
- 《忻州地区宗教志》范堆相主编;赵培成等撰稿 1993
-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干旱演变规律研究》来文立,赵志忠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