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毅,刘明时,田联会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846658
- 页数:492 页
第1篇 自然环境 2
第1章 地质地貌 2
1 地质构造背景 2
1.1 岩层类型及其特征 2
1.2 地质构造 5
1.3 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8
2 地貌特征 10
2.1 地形大势 10
2.2 地貌分区与主要特征 10
2.3 太白山第四纪冰川研究问题 13
2.4 地貌演化简史 14
第2章 太白山南北坡气温的垂直梯度特征 17
1 气象数据的获取 17
2 结果与讨论 18
2.1 平均气温 18
2.2 极端温度 19
2.3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21
2.4 温暖指数 22
2.5 活动积温 22
第3章 环境背景值 23
1 土壤化学元素背景值 23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分析 23
1.2 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4
1.3 土壤中化学元素背景值范围的确定 26
2 植物化学元素背景值 27
2.1 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分析 27
2.2 植物化学元素的含量 28
2.3 影响植物叶片化学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 29
3 天然水体化学元素背景值 30
4 结论 31
第4章 自然环境质量评价 34
1 自然环境整体质量 34
1.1 环境背景值几乎全在正常范围内 34
1.2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34
1.3 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功能显著 34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34
2.1 主要地质灾害 34
2.2 人类活动的影响 35
第2篇 社会经济状况第1章 社会经济现状 38
1 保护区所处区域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9
1.1 区域人口状况 39
1.2 区域资源状况 42
1.3 区域经济状况 45
1.4 基础设施状况 49
1.5 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 54
2 社会经济现状成因及其问题分析 60
2.1 人口现状分析 61
2.2 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62
2.3 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64
2.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65
3 小结 66
第2章 旅游资源 69
1 自然景观 69
1.1 生态环境 69
1.2 生物景观 72
1.3 冰川地貌 74
1.4 山岳峡谷 75
1.5 水文景观 76
1.6 天象景观 77
1.7 自然物产 78
2 人文旅游资源 78
2.1 古文化遗产 79
2.2 宗教文化 87
2.3 古文化的典故传说 89
2.4 地域风情 94
3 主要景点(景观)特征 95
3.1 拔仙绝顶 95
3.2 千年冰洞 95
3.3 天池明珠 95
3.4 太白积雪 95
3.5 冰川奇石 95
3.6 林带奇观 95
3.7 平安云海 95
3.8 斗母奇峰 96
3.9 古枫幽静 96
3.10 铁甲古树 96
3.11 跑马风云 96
3.12 太白宝光 96
3.13 仙海晚照 96
3.14 桃川曲流 96
3.15 三清倒影 97
3.16 龙门剑峰 97
3.17 明星双狮 97
3.18 六台峦峰 97
3.19 太白华岳 97
3.20 梯崖剑瀑 97
3.21 古龙瀑布 97
3.22 刘秀点兵场 97
3.23 三合宫瀑布群 97
3.24 悬冰川迷宫 98
3.25 太白红杉林海 98
3.26 文公望月 98
3.27 天门雄姿 98
3.28 三霄五阵 98
3.29 石河石海 98
3.30 驼朝佛山 98
3.31 放马场 98
3.32 竹林寻宝 98
3.33 万花坡 98
3.34 羚牛台 99
3.35 老君仙掌 99
3.36 原林幽深 99
3.37 怡心坪 99
3.38 锐齿栎林带景观 99
4 旅游资源类型及各景区景观保护级别划分 100
4.1 旅游资源类型 100
4.2 各景区、景观保护级别划分 101
5 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条件、限制因素分析 103
5.1 旅游资源评价 103
5.2 开发条件及限制因素分析 106
第3章 宗教与文化遗产 109
1 太白山宗教文化的历史起源及现状 109
2 太白山的传说故事 110
3 描写太白山的诗词 111
4 文物与古迹 112
5 重要历史文献 113
6 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13
第3篇 植物资源与植被第1章 食用和药用真菌 116
1 银耳科 Tremellaceae 116
2 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 116
3 珊瑚菌科 Clavariaceae 116
4 杯瑚菌科 Clavicoronaceae 116
5 韧革菌科 Stereaceae 116
6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116
7 灵芝科 Ganodermataceae 117
8 刺革菌科 Hymenochaetaceae 118
9 白蘑科 Tricholomataceae 118
10 球盖菇科 Strophariaceae 118
11 丝膜菌科 Cortinariaceae 118
12 粪锈伞科 Bolbitiaceae 118
13 毒伞科 Amanitaceae 118
14 牛肝菌科 Boletaceae 118
15 松塔牛肝菌科 Strobilomycotaceae 119
16 侧耳科 Pleurotaceae 119
17 红菇科 Russulaceaee 119
18 网褶菌科 Paxillaceae 119
19 蜡伞科 Hygrophoraceae 119
20 裂褶菌科 Schizophyllaceae 119
21 灰包科 Lycoperdaceae 120
22 地星科 Geastraceae 120
第2章 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区系 121
1 地衣植物门 121
1.1 子囊地衣(Ascolichenes) 121
1.1.1 瓶口衣科 Verrucariaceae 121
1.1.2 瘤盘衣科 Thelotremataceae 121
1.1.3 凹盘衣科 Gyalectaceae 121
1.1.4 地卷科 Peltigeraceae 121
1.1.5 肾盘衣科 Nephromiaceae 122
1.1.6 肺衣科 Lobariaceae 122
1.1.7 胶衣科 Collemataceae 123
1.1.8 瓦衣科 Coccocarpiaceae 124
1.1.9 鳞叶衣科 Pannariaceae 124
1.1.10 网衣科 Lecideaceae 124
1.1.11 茶渍科 Lecanoraceae 124
1.1.12 袋衣科 Hypogymniaceae 124
1.1.13 梅衣科 Parmeliaceae 125
1.1.14 树发科 Alectoriaceae 126
1.1.15 松萝科 Usneaceae 126
1.1.16 树花科 Ramalinaceae 126
1.1.17 珊瑚枝科 Stereocaulaceae 126
1.1.18 石蕊科 Cladoniaceae 127
1.1.19 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 128
1.1.20 鸡皮衣科 Pertusariaceae 128
1.1.21 黄枝衣科 Teloschistes 129
1.1.22 蜈蚣衣科 Physiciaceae 129
1.2 不完全地衣(Lichenes Imperfecti) 131
2 苔藓植物门 131
2.1 苔纲 Hepaticae 131
2.1.1 剪叶苔科 Herbertaceae 131
2.1.2 毛叶苔科 Ptilidiaceae 131
2.1.3 睫毛苔科 Blepharostomaceae 131
2.1.4 绒苔科 Trichocoleaceae 131
2.1.5 指叶苔科 Lepidoziaceae 132
2.1.6 护蒴苔科 Calypogeiaceae 132
2.1.7 裂叶苔科 Lophoziaceae 132
2.1.8 叶苔科 Jungermanniaceae 132
2.1.9 合叶苔科 Scapaniaceae 132
2.1.10 齿萼苔科 Lophocoleaceae 132
2.1.11 羽苔科 Plagiochilaceae 132
2.1.12 扁萼苔科 Radulaceae 133
2.1.13 光萼苔科 Porellaceae 133
2.1.14 耳叶苔科 Frullaniaceae 133
2.1.15 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 133
2.1.16 壶苞苔科 Blasiaceae 133
2.1.17 绿片苔科 Aneuraceae 133
2.1.18 叉苔科 Metzgeriaceae 134
2.1.19 溪苔科 Pelliaceae 134
2.1.20 瘤冠苔科 Grimaldiaceae 134
2.1.21 蛇苔科 Conocephalaceae 134
2.1.22 地钱科 Marchantiaceae 134
2.2 藓纲 Musci 134
2.2.1 泥炭藓科 Sphagnaceae 134
2.2.2 黑藓科 Andreaeaceae 134
2.2.3 牛毛藓科 Ditrichaceae 134
2.2.4 曲尾藓科 Dicranaceae 135
2.2.5 凤尾藓科 Fissidentaceae 135
2.2.6 大帽藓科 Encalyptaceae 136
2.2.7 丛藓科 Pottiaceae 136
2.2.8 缩叶藓科 Ptychomitriaceae 137
2.2.9 紫萼藓科 Grimmiaceae 137
2.2.10 葫芦藓科 Funariaceae 138
2.2.11 壶藓科 Splachnaceae 138
2.2.12 四齿藓科 Tetraphidaceae 138
2.2.13 真藓科 Bryaceae 138
2.2.14 提灯藓科 Mniaceae 139
2.2.15 皱蒴藓科 Aulacomniaceae 139
2.2.16 寒藓科 Meessiaceae 140
2.2.17 珠藓科 Bartramiaceae 140
2.2.18 美姿藓科 Timmiaceae 140
2.2.19 木灵藓科 Orthotrichaceae 140
2.2.20 虎尾藓科 Hedwigiaceae 140
2.2.21 白齿藓科 Leucodontaceae 140
2.2.22 扭叶藓科 Trachypodaceae 140
2.2.23 蔓藓科 Meteoriaceae 140
2.2.24 平藓科 Neckeraceae 141
2.2.25 万年藓科 Climaciaceae 141
2.2.26 孔雀藓科 Hypoterygiaceae 141
2.2.27 鳞藓科 Theliaceae 141
2.2.28 碎米藓科 Fabroniaceae 141
2.2.29 薄罗藓科 Leskeaceae 141
2.2.30 羽藓科 Thuidiaceae 142
2.2.31 柳叶藓科 Amblystegiaceae 142
2.2.32 青藓科 Brachytheciaceae 143
2.2.33 绢藓科 Entodontaceae 144
2.2.34 棉藓科 Plagiotheciaceae 145
2.2.35 锦藓科 Sematophyllaceae 145
2.2.36 灰藓科 Hypnaceae 145
2.2.37 垂枝藓科 Rhytidiaceae 145
2.2.38 塔藓科 Hylocomiaceae 146
2.2.39 烟杆藓科 Buxbaumiaceae 146
2.2.40 金发藓科 Polytrichaceae 146
2.3 苔藓植物区系分析 146
3 蕨类植物门 148
3.1 太白山蕨类植物种类与分布 148
3.1.1 石杉科 Huperziaceae 148
3.1.2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148
3.1.3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148
3.1.4 木贼科 Equisetaceae 149
3.1.5 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149
3.1.6 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 149
3.1.7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149
3.1.8 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 149
3.1.9 凤尾蕨科 Pteridiaceae 149
3.1.10 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 149
3.1.11 铁线蕨科 Adiantaceae 150
3.1.12 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 150
3.1.13 裸子蕨科 Gymnogrammaceae 150
3.1.14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150
3.1.15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151
3.1.16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151
3.1.17 球子蕨科 Onocleaceae 151
3.1.18 岩蕨科 Woodsiaceae 152
3.1.19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152
3.1.20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152
3.1.21 剑蕨科 Loxogrammaceae 153
3.2 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153
3.3 太白山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 155
3.4 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的特征 156
第3章 种子植物区系 157
1 种子植物名录 157
1.1 裸子植物亚门 Gymnospermae 157
1.1.1 松科 Pinaceae 157
1.1.2 柏科 Cupressaceae 158
1.1.3 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 158
1.1.4 红豆杉科 Taxaceae 158
1.2 被子植物亚门 Angiospermae 158
1.2.1 香蒲科 Typhaceae 158
1.2.2 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158
1.2.3 泽泻科 Alismaceae 158
1.2.4 禾本科 Gramineae 158
1.2.5 莎草科 Cyperaceae 162
1.2.6 天南星科 Araceae 164
1.2.7 浮萍科 Lemnaceae 164
1.2.8 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 164
1.2.9 灯心草科 Juncaceae 164
1.2.10 百合科 Liliaceae 165
1.2.11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168
1.2.12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168
1.2.13 鸢尾科 Iridaceae 168
1.2.14 兰科 Orchidaceae 168
1.2.15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 170
1.2.16 金粟兰科 Chloranthaceae 170
1.2.17 杨柳科 Salicaceae 170
1.2.18 胡桃科 Juglandaceae 171
1.2.19 桦木科 Betulaceae 171
1.2.20 壳斗科 Fagaceae 172
1.2.21 榆科 Ulmaceae 172
1.2.22 桑科 Moraceae 173
1.2.23 荨麻科 Urticaceae 173
1.2.24 檀香科 Santalaceae 173
1.2.25 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174
1.2.26 蓼科 Polygonaceae 174
1.2.27 藜科 Chenopodiaceae 175
1.2.28 苋科 Amaranthaceae 175
1.2.29 商陆科 Phytolaccaceae 175
1.2.30 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 176
1.2.31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176
1.2.32 领春木科 Eupteleaceae 177
1.2.33 水青树科 Tetracentraceae 177
1.2.34 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 177
1.2.35 芍药科 Paeoniaceae 177
1.2.36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177
1.2.37 星叶草科 Circaeasteraceae 181
1.2.38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 181
1.2.39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181
1.2.40 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182
1.2.41 木兰科 Magnoliaceae 182
1.2.42 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182
1.2.43 樟科 Lauraceae 182
1.2.44 罂粟科 Papaveraceae 183
1.2.45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183
1.2.46 景天科 Crassulaceae 185
1.2.47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185
1.2.48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187
1.2.49 杜仲科 Eucommiaceae 188
1.2.50 蔷薇科 Rosaceae 188
1.2.51 豆科 Leguminosae(Fabaceae) 192
1.2.52 酢浆草科 Oxalidaceae 194
1.2.53 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 195
1.2.54 亚麻科 Linaceae 195
1.2.55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195
1.2.56 芸香科 Rutaceae 195
1.2.57 苦木科 Simaroubaceae 195
1.2.58 楝科 Meliaceae 195
1.2.59 远志科 Polygalaceae 195
1.2.60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196
1.2.61 黄杨科 Buxaceae 196
1.2.62 马桑科 Coriariaceae 196
1.2.63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196
1.2.64 冬青科 Aquifoliaceae 196
1.2.65 卫矛科 Celastraceae 196
1.2.66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197
1.2.67 槭树科 Aceraceae 197
1.2.68 七叶树科 Hoppocastanaceae 198
1.2.69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198
1.2.70 清风藤科 Sabiaceae 199
1.2.71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199
1.2.72 鼠李科 Rhamnaceae 199
1.2.73 葡萄科 Vitaceae 199
1.2.74 椴树科 Tiliaceae 200
1.2.75 锦葵科 Malvaceae 200
1.2.76 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 200
1.2.77 藤黄科 Guttiferae(Clusiaceae) 201
1.2.78 柽柳科 Tamaricaceae 201
1.2.79 堇菜科 Violaceae 201
1.2.80 旌节花科 Stachyuraceae 202
1.2.81 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202
1.2.82 瑞香科 Thymelaeaceae 202
1.2.83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202
1.2.84 千屈菜科 Lythraceae 202
1.2.85 八角枫科 Alangiaceae 203
1.2.86 柳叶菜科 Onagraceae 203
1.2.87 五加科 Araliaceae 203
1.2.88 伞形科 Umbelliferae(Apiaceae) 204
1.2.89 山茱萸科 Cornaceae 206
1.2.90 鹿蹄草科 Pyrolaceae 206
1.2.91 杜鹃花科 Ericaceae 206
1.2.92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207
1.2.93 柿树科 Ebenaceae 208
1.2.94 山矾科 Symplocaceae 208
1.2.95 野茉莉科 Styracaceae 208
1.2.96 木犀科 Oleaceae 208
1.2.97 马钱科 Loganiaceae 209
1.2.98 龙胆科 Gentianaceae 209
1.2.99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210
1.2.100 萝藦科 Asclepiadaceae 210
1.2.101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210
1.2.102 花葱科 Polemoniaceae 210
1.2.103 菟丝子科 Cuscutaceae 211
1.2.104 紫草科 Boraginaceae 211
1.2.105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211
1.2.106 唇形科 Labiatea(Lamiaceae) 212
1.2.107 茄科 Solanaceae 213
1.2.108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214
1.2.109 紫葳科 Bignoniaceae 215
1.2.110 列当科 Orobanchaceae 215
1.2.111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216
1.2.112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216
1.2.113 透骨草科 Phrymataceae 216
1.2.114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216
1.2.115 茜草科 Rubiaceae 216
1.2.116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217
1.2.117 五福花科 Adoxaceae 218
1.2.118 败酱科 Valerianaceae 218
1.2.119 川续断科 Dipsacaceae 219
1.2.120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219
1.2.121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219
1.2.122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220
2 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基本特征 226
2.1 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26
2.2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数量统计 227
2.3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229
2.4 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点 232
3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233
4 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 235
第4章 种子植物物种的垂直分布格局 236
1 调查和分析方法 236
1.1 野外调查方法 236
1.2 室内分析方法 236
2 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237
2.1 太白山北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237
2.2 太白山南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244
3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249
3.1 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249
3.2 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250
4 几个代表性科在太白山南北坡的分布比较 250
4.1 菊科 251
4.2 蔷薇科 251
4.3 百合科 252
4.4 禾本科 252
4.5 毛茛科 253
第5章 植被 254
1 调查研究方法 254
2 植被分类 254
2.1 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54
2.2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类系统 255
3 主要植物群落的生态外貌特点 256
3.1 针叶林 256
3.2 阔叶林 257
3.3 灌丛 260
3.4 草甸 261
4 植被的分布 262
5 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植被制图 263
5.1 卫片的选择 263
5.2 分类前的准备工作 263
5.3 分类方法 264
5.4 分类结果 265
第4篇 动物资源 268
第1章 昆虫区系 268
1 太白山昆虫纲(Insecta)名录 269
1.1 蜻蜓目 Odonata 269
1.1.1 蜓科 Aeschnidae 269
1.1.2 箭蜓科 Gomphidae 269
1.1.3 蜻科 Libellulidae 269
1.2 蜉蝣目 Ephemerida 269
1.2.1 蜉蝣科 Ephemeridae 269
1.3 蜚蠊目 Blattaria 269
1.3.1 弯翅蠊科 Panesthiidae 269
1.3.2 蜚蠊科 Blattidae 269
1.4 螳螂目 Mantodea 269
1.4.1 螳螂科 Mantidae 269
1.4.2 弓腿螳科 Vatidae 269
1.4.3 花螳科 Hymenopodidae 269
1.5 等翅目 Isoptera 269
1.5.1 木白蚁科 Kalotermitidae 269
1.5.2 鼻白蚁科 Rhinotermitidae 270
1.6 襀翅目 Plecoptera 270
1.6.1 襀科 Perlidae 270
1.7 竹节虫目 Phasmida 270
1.7.1 棒螩科 Bacunculidae 270
1.8 直翅目 Orthoptera 270
1.8.1 螽蟖科 Tettigoniidae 270
1.8.2 蟋蟀科 Gryllidae 270
1.8.3 蟋螽科 Gryllaeridae 270
1.8.4 蝼蛄科 Gryllotalpidae 270
1.8.5 沙螽科 Stenopelmatidae 270
1.8.6 蝗科 Acridiidae 270
1.9 革翅目 Dermaptera 271
1.9.1 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 271
1.9.2 蠼螋科 Labiduridae 271
1.10 同翅目 Homoptera 271
1.10.1 蝉科 Cicadidae 271
1.10.2 角蝉科 Membracidae 271
1.10.3 尖胸沫蝉科 Aphrophoridae 272
1.10.4 颖蜡蝉科 Achilidae 272
1.10.5 广蜡蝉科 Ricaniidae 272
1.10.6 蛾蜡蝉科 Flatidae 272
1.10.7 颜蜡蝉科 Eurybrachidae 272
1.10.8 沫蝉科 Cercopidae 272
1.10.9 叶蝉科 Cicadellidae 272
1.10.10 樗鸡科 Fulgoridae 272
1.10.11 倍蚜科 Erisomatidae 272
1.10.12 球蚜科 Adelgidae 272
1.10.13 蚜科 Aphididae 273
1.10.14 木虱科 Psyllidae 273
1.10.15 粉虱科 Aleyrodidae 273
1.10.16 盾蚧科 Diaspididae 273
1.11 半翅目 Hemiptera 273
1.11.1 龟蝽科 Plataspidae 273
1.11.2 蝽科 Pentatomidae 273
1.11.3 同蝽科 Acanthosomatidae 274
1.11.4 异蝽科 Urostylidae 274
1.11.5 缘蝽科 Coreidae 275
1.11.6 长蝽科 Lygaeidae 275
1.11.7 盲蝽科 Miridae 275
1.11.8 网蝽科 Tingidae 275
1.11.9 瘤蝽科 Phymatidae 275
1.11.10 猎蝽科 Reduviidae 275
1.11.11 扁蝽科 Aradidae 275
1.11.12 盾蝽科 Scutelleridae 275
1.12 食毛目 Mallophaga 276
1.12.1 长角鸟虱科 Philopteridae 276
1.13 缨翅目 Thysanoptera 276
1.13.1 纹蓟马科 Aeolothripidae 276
1.13.2 蓟马科 Thripidae 276
1.14 鞘翅目 Coleoptera 276
1.14.1 虎甲科 Cicindelidae 276
1.14.2 步甲科 Carabidae 276
1.14.3 龙虱科 Dytiscidae 277
1.14.4 水龟虫科 Hydrophilidae 277
1.14.5 葬甲科 Silphidae 277
1.14.6 红萤科 Lycidae 277
1.14.7 花萤科 Cantharidae 277
1.14.8 郭公虫科 Cleridae 277
1.14.9 叩甲科 Elateridae 277
1.14.10 吉丁科 Buprestidae 277
1.14.11 瓢虫科 Coccinellidae 278
1.14.12 芫菁科 Meloidae 278
1.14.13 长朽木甲科 Serropalpidae 279
1.14.14 朽木甲科 Alleculidae 279
1.14.15 伪叶甲科 Lagriidae 279
1.14.16 金龟子科 Scarabaeidae 279
1.14.17 蜉金龟科 Aphodiidae 279
1.14.18 鳃金龟科 Melolonthidae 279
1.14.19 丽金龟科 Rutelidae 279
1.14.20 独角仙科 Dynastidae 279
1.14.21 花金龟科 Cetoniidae 279
1.14.22 斑金龟科 Trichiidae 280
1.14.23 锹甲科 Lucanidae 280
1.14.24 天牛科 Cerambycidae 280
1.14.25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282
1.14.26 肖叶甲科 Eumolpidae 282
1.14.27 铁甲科 Hispidae 283
1.14.28 龟甲科 Cassididae 283
1.14.29 卷叶象科 Attelabidae 283
1.14.30 象虫科 Curculionidae 283
1.14.31 小蠹科 Scolytidae 284
1.15 广翅目 Megaloptera 284
1.15.1 齿蛉科 Corydalidae 284
1.16 脉翅目 Nevroptera 285
1.16.1 粉蛉科 Coniopterygidae 285
1.16.2 翼蛉科(溪蛉科) Osmylidae 285
1.16.3 栉角蛉科 Dilaridae 285
1.16.4 褐蛉科 Hemerobiidae 285
1.16.5 蝶角蛉科 Ascalaphidae 285
1.16.6 蚁蛉科 Myrmeleontidae 285
1.16.7 草蛉科 Chrysopidae 285
1.17 蛇蛉目 Raphidiodea 285
1.17.1 蛇蛉科 Raphididae 285
1.18 长翅目 Mecoptera 285
1.18.1 褐蛉科 Panorpidae 285
1.19 毛翅目 Trichoptera 286
1.19.1 角石蛾科 Stenopsychidae 286
1.19.2 纹石蛾科 Hydropsychidae 286
1.19.3 石蛾科 Phryganeidae 286
1.20 鳞翅目 Lepidoptera 286
1.20.1 长角蛾科 Adelidae 286
1.20.2 透翅蛾科 Aegeriidae 286
1.20.3 尖翅蛾科 Cosmopterygidae 286
1.20.4 木蠹蛾科 Cossidae 286
1.20.5 豹蠹蛾科 Zeuzerridae 286
1.20.6 举翅蛾科 Heliodinidae 286
1.20.7 刺蛾科 Limacodidae 286
1.20.8 凤蛾科 Epicopeidae 287
1.20.9 斑蛾科 Zygaenidae 287
1.20.10 猫纹蛾科 Callidulidae 287
1.20.11 细卷蛾科 Phaloniidae(Conchylidae) 287
1.20.12 卷蛾科 Tortricidae 287
1.20.13 小卷蛾科 Olethreutidae 287
1.20.14 网蛾科 Thyrididae 287
1.20.15 螟蛾科 Pyralidae 287
1.20.16 羽蛾科 Pterophoridae 288
1.20.17 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 289
1.20.18 大蚕蛾科 Attacidae 289
1.20.19 箩纹蛾科 Brahmaeidae 290
1.20.20 蚕蛾科 Bombycidae 290
1.20.21 钩蛾科 Drepanidae 290
1.20.22 尺蛾科 Geometridae 291
1.20.23 燕蛾科 Uraniidae 296
1.20.24 蜘蛾科 Epiplemidae 296
1.20.25 天蛾科 Sphingidae 296
1.20.26 波纹蛾科 Cymatophoridae 297
1.20.27 舟蛾科 Notodontidae 298
1.20.28 鹿蛾科 Amatidae 299
1.20.29 灯蛾科 Arctiidae 299
1.20.30 苔蛾科 Lithosiidae 300
1.20.31 虎蛾科 Agaristidae 300
1.20.32 夜蛾科 Noctuidae 301
1.20.33 毒蛾科 Lymantriidae 307
1.20.34 带蛾科 Eupterotidae 308
1.20.35 弄蝶科 Hesperiidae 309
1.20.36 蛱蝶科 Nymphalidae 309
1.20.37 蚬蝶科 Riodinidae 310
1.20.38 灰蝶科 Lycaenidae 310
1.20.39 粉蝶科 Pieridae 311
1.20.40 凤蝶科 Papilionidae 311
1.20.41 绢蝶科 Parnssiidae 312
1.20.42 眼蝶科 Satyridae 312
1.20.43 喙蝶科 Libytheidae 312
1.21 双翅目 Diptera 312
1.21.1 毛蚊科 Bibionidae 312
1.21.2 瘿蚊科 Cecidomyiidae 313
1.21.3 鹬虻科 Rhagionidae 313
1.21.4 虻科 Tabanidae 313
1.21.5 食虫虻科 Asilidae 313
1.21.6 食蚜蝇科 Syrphidae 313
1.21.7 花蝇科 Anthomyiidae 313
1.21.8 蝇科 Muscidae 313
1.21.9 寄蝇科 Tachinidae 314
1.22 膜翅目 Hymenoptera 314
1.22.1 扁叶蜂科 Pamphiliidae 314
1.22.2 锤角叶蜂科 Cimbicidae 314
1.22.3 叶蜂科 Tenthredinidae 314
1.22.4 长颈树蜂科 Xiphydriidae 314
1.22.5 马蜂科 Polistidae 314
1.22.6 长腹胡蜂科 Zethidae 314
1.22.7 树蜂科 Siricidae 314
1.22.8 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 314
1.22.9 姬蜂科 Ichneumonidae 314
1.22.10 茧蜂科 Braconidae 315
1.22.11 广肩小蜂科 Eurytomidae 315
1.22.12 姬小蜂科 Eulophidae 315
1.22.13 蚁科 Formicidae 315
2 昆虫区系 316
2.1 昆虫区系的组成 316
2.2 昆虫区系的成分 316
2.3 昆虫区系的演化 317
2.4 昆虫区系的特点 318
3 昆虫的垂直分布 318
3.1 栎林带 319
3.2 桦木林带 319
3.3 针叶林带 319
3.4 落叶松林带 319
3.5 亚高山灌丛带 319
4 两点建议 319
第2章 鱼类区系 321
1 河流概况 321
2 鱼类资源 322
2.1 鱼类区系种类组成 322
2.2 鱼类区系组成的特点 323
2.3 秦岭南北两大水系鱼类组成的比较 323
2.4 保护区内南北水系渔获物及种群结构 323
3 鱼类区划 324
4 鱼类资源评价及保护 324
4.1 国家重点保护鱼类 325
4.2 资源保护 325
4.3 开发利用 325
4.4 几点建议 325
第3章 两栖类与爬行类区系 327
1 种类与分布 327
2 区系分析 329
2.1 两栖动物 329
2.2 爬行动物 330
3 垂直分布 330
4 评价 331
第4章 土壤动物 332
1 土壤动物名录 333
1.1 扁形动物门 Plathelminthes 333
1.1.1 三肠目 Tricladida 333
1.2 线虫动物门 Nemata 333
1.3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333
1.3.1 颤蚓目 Enchytraeidae 333
1.3.2 正蚓目 Lumbricida 333
1.4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334
1.4.1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334
1.4.2 基眼目 Basommatophora 334
1.4.3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334
1.5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336
1.5.1 蜘蛛目 Araneae 337
2 太白山南北坡土壤动物比较及区系分析 340
3 讨论 340
第5章 鸟类区系 342
1 鸟类名录 342
1.1 鹳形目 Ciconiidormes 342
1.2 鹤形目 Gruiformes 342
1.3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343
1.4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343
1.5 鸡形目 Galliformes 343
1.6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344
1.7 鹃形目 Cuculiformes 344
1.8 鸮形目 Strigiformes 344
1.9 夜鹰目 Caprimulgiformes 345
1.10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345
1.11 戴胜目 Upupiformes 345
1.12 形目 Piciformes 345
1.13 雨燕目 Apodiformes 346
1.14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346
2 区系组成一般特征 352
3 鸟类的垂直分布 353
4 近20年来鸟类区系组成的变化 353
第6章 兽类区系 355
1 兽类名录 355
1.1 食虫目 Insectivora 355
1.1.1 蝟科 Erinaceidae 355
1.1.2 鼹科 Talpidae 355
1.1.3 鼩鼱科 Soricidae 355
1.2 翼手目 Chiroptera 355
1.2.1 菊头蝠科 Rhinolophidae 355
1.2.2 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 356
1.3 啮齿目 Rodentia 356
1.3.1 松鼠科 Sciuridae 356
1.3.2 鼯鼠科 Petauristidae 356
1.3.3 仓鼠科 Cricetidae 356
1.3.4 竹鼠科 Rhizomyidae 356
1.3.5 刺山鼠科 Platacanthomyidae 356
1.3.6 鼠科 Muridae 357
1.3.7 林跳鼠科 Zapodidae 357
1.3.8 豪猪科 Hystricidae 357
1.4 兔形目 Lagomorpha 357
1.4.1 鼠兔科 Ochotonidae 357
1.4.2 兔科 Leporidae 357
1.5 食肉目 Carnivora 358
1.5.1 犬科 Canidae 358
1.5.2 熊科 Ursidae 358
1.5.3 鼬科 Mustelidae 358
1.5.4 灵猫科 Viverridae 358
1.5.5 大熊猫科 Ailuropodidae 358
1.5.6 猫科 Felidae 358
1.6 偶蹄目 Artiodactyla 358
1.6.1 猪科 Suidae 358
1.6.2 鹿科 Cervidae 358
1.6.3 牛科 Bovidae 358
1.7 灵长目 Primate 358
1.7.1 猴科 Cercopithecidae 358
2 区系组成一般特征 359
3 兽类的垂直分布 359
第7章 珍稀濒危保护动物 361
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361
1.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类 361
1.2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现状 362
1.3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概况 363
1.4 部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生态学 364
2 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66
3 保护措施与建议 367
第5篇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和主食竹第1章 大熊猫种群与分布 370
1 研究方法 371
1.1 大熊猫种群结构 371
1.1.1 间接推估法 371
1.1.2 直接统计法 371
1.1.3 野生大熊猫种群结构的确定 371
1.2 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 371
1.3 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背景 372
2 调查结果 373
2.1 20世纪90年代调查结果 373
2.2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374
2.3 本次调查结果 374
3 太白山大熊猫的季节性迁移 380
第2章 大熊猫栖息地与生境的选择 382
1 调查范围与研究方法 382
1.1 调查范围 382
1.2 主要调查研究方法 383
2 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 384
3 大熊猫栖息地的结构 384
3.1 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数值型因子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384
3.2 大熊猫生境选择分析 385
4 大熊猫采食生态学 387
4.1 竹杆年龄和其利用率的确定 387
4.2 粪样的采集和食谱确定 387
4.3 等级性生态因子最适尺度的确定 387
4.4 化学成分分析 387
5 大熊猫的最优觅食生境 388
5.1 大熊猫对地理性生态因子的选择 388
5.2 影响大熊猫觅食生境的主要生态因子 388
5.3 六类复合因子及其组成因子的最适尺度 390
5.4 大熊猫的最适觅食生境模型 393
6 保护区大熊猫采食生态学 393
6.1 采食场的特征 393
6.2 大熊猫对竹子个体的选择性觅食 394
6.3 保护区秦岭箭竹的营养物质状况 397
7 讨论 399
7.1 太白山大熊猫的生境结构与选择 399
7.2 太白山大熊猫觅食生境的选择 401
7.3 大熊猫对竹子的选择与竹子营养的相关性分析 403
7.4 太白山大熊猫采食行为与季节性迁移 403
第3章 大熊猫主食竹 406
1 调查方法 406
2 大熊猫主食竹的种类 406
2.1 箭竹属 Fargesia Franch 407
2.2 巴山木竹属 Bashania Keng f.et Yi 407
2.3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 407
3 大熊猫主食竹的分布 407
3.1 水平和垂直分布 407
3.2 样方内秦岭箭竹的分布格局 408
3.3 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林面积 409
4 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 409
第6篇 保护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第1章 保护管理现状与评价 412
1 保护管理现状 412
1.1 功能区划与管理分区 412
1.2 组织机构 412
1.3 设施设备与投资渠道 413
1.4 保护管理 414
2 保护管理评价 415
2.1 主要成绩 415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5
2.3 保护管理战略及对策 416
第2章 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418
1 生态旅游现状 418
1.1 创始阶段 418
1.2 基本概况 418
1.3 保护区对开展旅游的认识 419
1.4 已形成的主导思想和原则 419
2 发展规划的定位和原则 419
2.1 规划区性质 419
2.2 规划区范围 419
2.3 定位 419
2.4 规划依据 419
2.5 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420
2.6 发展规划的原则 420
2.7 发展规划目标 421
3 客源市场分析 421
3.1 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421
3.2 客源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422
3.3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及市场结构 423
4 环境容量测算 425
4.1 测算方法 425
4.2 日环境容量测算 426
4.3 年环境总容量计算 426
5 景区划分与旅游线路的编排、规划 427
5.1 旅游小区规划 427
5.2 景区划分 428
5.3 旅游线路规划 430
6 旅游活动项目规划 432
6.1 自然风光游览项目规划 432
6.2 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432
6.3 科普教育项目规划 433
6.4 人文旅游项目规划 433
7 景区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33
7.1 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434
7.2 旅游资源的保护分级 434
7.3 地质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434
7.4 环境质量保护规划 435
7.5 森林资源保护规划 436
7.6 文化遗产保护 437
8 管理、宣教、服务设施规划 437
8.1 管理设施规划 437
8.2 宣教设施规划 437
8.3 旅游服务、娱乐设施规划 437
8.4 观景、休息亭(台)规划 438
9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439
9.1 道路、交通规划 439
9.2 水、电、通讯工程规划 440
9.3 能源规划 441
9.4 邮政、电视、购物规划 441
9.5 标示牌规划 442
10 安全保障规划 442
10.1 安全设施规划 442
10.2 安全保障体系 442
10.3 紧急事故防范处理规划 443
11 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444
11.1 旅游市场调查 444
11.2 收费体系 444
11.3 客源市场促销规划 444
11.4 旅游纪念品开发 446
12 生态旅游社区共建发展规划 446
12.1 社区共建的基本原则 447
12.2 社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447
12.3 社区参与规划 448
13 旅游管理及人才资源规划 449
13.1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 449
13.2 人才资源规划 453
14 旅游活动监测 453
14.1 监测目的 453
14.2 监测内容 453
14.3 监测方法 454
14.4 监测项目与指标 454
14.5 监测频度 456
14.6 预期成果 456
15 生态旅游效益 456
15.1 经济效益 456
15.2 生态效益 457
15.3 社会效益 458
第3章 宗教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459
1 确立太白山宗教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统一认识 459
2 拟订太白山宗教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60
3 构建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保护体系 460
4 建立多途径的保护资金投入机制 461
5 推动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双赢格局的形成 462
第4章 社区共管 464
1 “大共管”理念的提出 464
2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共管体系”的构建 465
2.1 构建多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大共管体系” 465
2.2 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对应机制 467
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共管体系”的组成 470
第5章 保护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472
1 从国家层面,推动法律及制度保障的形成 472
2 从地方政府层面,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473
2.1 将保护区发展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73
2.2 积极推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 474
2.3 从保护区层面,致力于推动“保护与发展”和谐共存 476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基本图 479
参考文献 480
各章节编写人员名单 491
- 《自然拼读背单词 高考英语3500词》宋德伟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学会保护自己 远离儿童性侵犯行动指南》龙迪著 2020
- 《自然拼读背单词 小学英语1000词》宋德伟 2019
- 《自然地理基础》张蕾蕾编著 2018
- 《博物之美 畅游在自然与艺术之间》(中国)薛晓源 2019
- 《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 走向多样化》冯生尧主编;崔允潡总主编 2018
- 《环境保护概论》鲁群岷,邹小南,薛秀园主编 2019
- 《导引线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苏宇铿著 1990
- 《西方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中国的应对措施研究》李雪平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