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稿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步近智,张安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0459106
- 页数:598 页
序 1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 1
先秦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3
第一章 原始思维 7
第一节 原始人类的意识活动与灵魂观念的产生 7
一 北京人的意识活动 7
二 灵魂观念的出现 9
第二节 原始的自然观 11
一 “万物有灵”——认识自然的最初意识 11
二 自然物的崇拜意识 12
第三节 氏族与人类起源的最初探索 14
一 氏族起源的探寻与图腾崇拜意识 14
二 人类起源的原始探索 17
第四节 宇宙发生说与社会历史观念的萌芽 18
一 “天地开辟”的宇宙发生说 19
二 祖先崇拜与英雄史观的萌芽 20
第五节 原始的审美意识与道德观念 21
一 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21
二 原始的道德观念 24
第二章 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 27
第一节 夏、商和西周时代的思想 27
一 夏、商时代的天命思想和神权垄断 27
二 西周的“维新”与宗法奴隶制的意识形态 29
三 西周末的社会动荡和天命神权观念的动摇 32
四 早期“五行”“阴阳”说和《易经》思想 33
第二节 春秋时代“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和孔子儒家学说 40
一 “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 40
二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45
第三节 战国时代诸子之学的争鸣与交融 53
一 墨子与早期墨学 54
二 《老子》以“道”为本的思想体系 59
三 思孟学派对儒学的发展 63
四 《管子》与管仲学派 70
五 宋钘、尹文学派对《老子》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73
六 庄子的道家思想 77
七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 81
八 总结“百家争鸣”的荀子学说 88
九 韩非的学术思想 93
十 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96
十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与《吕氏春秋》 98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史学思想 100
一 中国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春秋》 101
二 《公羊传》的“三世说”和“大一统”思想 101
三 《春秋左氏传》、《国语》的史学思想 102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学术思想 105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107
第三章 儒学的独尊与经学思潮 115
第一节 秦代法家思想与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的结合 115
第二节 西汉的黄老思想与儒学统治地位的确定 118
一 汉初的学术趋向与黄老之学 118
二 《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 121
三 《淮南子》的学术思想 125
四 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与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 129
五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 137
第三节 经今古文之争和王充的无神论思想 140
一 经学的神学化和汉代经今古文之争 140
二 对谶纬神学的抨击和王充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 146
第四节 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想 151
一 王符的社会批判思想和改革主张 152
二 崔寔《政论》的社会批判思想 154
三 仲长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社会批判思想 156
第五节 两汉的史学思想 159
一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哲学 159
二 班固《汉书》的皇朝意识 160
第四章 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 162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 162
一 名法思想的兴起 162
二 曹操、诸葛亮的名法思想 163
第二节 魏晋玄学思潮 165
一 玄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166
二 王弼的“贵无”论 168
三 嵇康、阮籍的“自然”论 173
四 裴頠的“崇有”论 175
五 郭象的“独化”论 178
第三节 反玄学思想 181
一 杨泉的《物理论》 181
二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183
三 鲍敬言的“无君论” 184
第四节 东晋南北朝的佛学思想 185
一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 185
二 僧肇的“般若”学 187
三 慧远的“法性不变”论 190
四 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191
第五节 范缜的《神灭论》 192
一 “无以折其锋锐”的反神学论战 193
二 “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无神论思想 194
第六节 道教思想的发展 196
一 葛洪的道教神学理论体系 197
二 寇谦之和新天师道 199
三 陶弘景的道教思想 201
第七节 经学的发展 202
一 魏晋经学 202
二 南朝经学 204
三 北朝经学 206
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思想 209
一 范晔的历史评论 209
二 陈寿的史论 210
三 沈约史论的特点 210
四 刘邵品评人物的理论 211
第五章 学术思想的多元与汇合趋势的出现 212
第一节 隋和唐初“儒佛道并用”的文化政策 212
第二节 王通和他的《中说》 214
第三节 隋唐经学和《五经正义》 217
一 《经典释文》是经学统一之先驱 217
二 隋代经学的成就 219
三 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和经学的统一 221
四 唐后期的经学和经学新风气的开创 223
第四节 佛学思想的昌盛繁荣 224
一 天台宗的“止观”说 224
二 唯识宗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 227
三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229
四 禅宗的“顿悟”说 231
第五节 道教思想的义理化发展 233
一 王玄览的援佛入道 234
二 司马承祯的“主静”、“坐忘”的修持之道 234
三 杜光庭的纳儒入道 235
第六节 韩愈、李翱的反佛斗争与儒佛思想的合流 236
一 韩愈的反佛斗争和“道统”论 236
二 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239
三 李翱的“复性”论与儒、佛思想的合流 240
第七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体系 243
一 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预”学说 244
二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学说 248
三 柳宗元、刘禹锡思想的特点 251
第八节 唐末和五代时期的进步思想 253
一 皮日休的无神论 253
二 《无能子》的自然观 255
三 谭峭和他的《化书》 256
第九节 唐代的史学思想 257
一 刘知幾的“史才”论和“直笔”精神 258
二 杜佑《通典》的史学思想 259
第三编 宋元明清的学术思想 261
宋元明清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263
第六章 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 273
第一节 经学的更新与理学思潮的兴起 274
一 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 274
二 经学的哲学化——儒、佛、道思想的融合 277
第二节 王安石的“新学” 278
一 “荆公新学”派 278
二 “有体有用”的“元气”论与“五行”说 279
三 认识论与人性学说 280
四 “尚变”的辩证思想 281
五 进步的历史观 283
第三节 学派林立的北宋理学 283
一 周敦颐与“濂学” 283
二 邵雍与象数学 288
三 张载与“关学” 292
四 程颢、程颐与“洛学” 297
第四节 集北宋理学大成的“朱学”与南宋理学流派 305
一 朱熹与“闽学” 305
二 陆九渊与“心学” 316
三 张栻与湖湘学派 325
四 吕祖谦与“婺学” 329
第五节 与理学对峙的学术思想 335
一 陈亮与永康学派 335
二 叶适与永嘉学派 339
三 杨万里与《诚斋易传》 345
第六节 宋代的史学思想 349
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重人事”的历史观 349
二 郑樵《通志》的“会通”思想 350
第七章 理学的北传与朱、陆“和会” 352
第一节 黄震对程朱理学的修正 352
一 学术渊源与思想风格 352
二 “道”(“理”)在事中的本体论 353
三 对程、朱性论的修正 354
四 对程、朱认识论和修养论的修正 355
五 对“道统”论的怀疑与批评 356
第二节 理学的北传与朱学成为官学 357
一 理学的北传 357
二 朱学成为官学 358
第三节 许衡的理学思想 359
一 “理”本论中的矛盾现象 359
二 心性说的“心学”倾向 360
三 “求之于心”与道德“践履” 362
第四节 刘因的理学与经学思想 363
一 天道思想和事在人为 363
二 “博学详说”的读书穷理说 364
三 经学思想 364
第五节 吴澄“和会朱陆”的理学倾向 365
一 “太极”说和理气观 366
二 心性说的朱、陆“和会” 367
三 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 368
第六节 郑玉、赵偕的理学思想 370
一 郑玉的调和朱、陆 370
二 赵偕的陆学传播 372
第七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 373
第八章 心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理学、心学的批评或修正 375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的加强 376
一 三部《大全》的编纂 376
二 宋濂、方孝孺的理学思想 377
三 曹端的“理驭气”说与“孔颜乐处” 379
四 薛瑄与“河东之学” 381
五 吴与弼与“崇仁之学” 384
第二节 王守仁(阳明)心学的崛起和广泛传播 386
一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和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发展与修正 387
二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390
三 王守仁心学的思想影响及其分化 399
第三节 泰州学派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401
一 王艮和泰州学派 401
二 泰州后学何心隐 405
三 李贽的“异端”思想 407
第四节 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 413
一 罗钦顺开批评王学之端 413
二 王廷相的“元气”论和“知行兼举”说的理论贡献 416
三 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 423
四 吴廷翰的气本论和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426
五 吕坤的“独见之言”和批判精神 430
第五节 陈建和《学蔀通辨》 433
一 对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说的诘辩 434
二 对陆王心学“阳儒阴释”的批评 436
第六节 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 437
一 东林学派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437
二 顾宪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说 439
三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 445
第七节 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 450
一 刘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独”、“敬诚”之说 450
二 黄道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学说 456
第八节 实学思潮的兴起 461
一 经世传统是其重要渊源 462
二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 462
三 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 463
第九节 明代的史学思想 466
一 王世贞对史事的求真精神 466
二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经世致用思想 467
第九章 实学思潮与乾嘉汉学 468
第一节 清初实学高潮的思想特色 469
一 经世致用的“实学” 469
二 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总结 471
三 “质测之学”的科学精神 471
四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光彩 472
第二节 孙奇逢的学术倾向与《理学宗传》 473
一 折衷调和的学术倾向 473
二 不尚空谈,重于实用 474
三 《理学宗传》的思想宗旨 475
第三节 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477
一 “气”一元论的哲学观 477
二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478
第四节 方以智的“质测”“通幾”之学 481
一 “质测即藏通幾”的科学哲学观 482
二 “气”—“火”一元论的自然观 484
三 丰富的辩证思维 485
四 “借远西为郯子”的西学观 486
第五节 顾炎武的崇实致用学风 487
一 “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 488
二 “经学即理学”的学术新途径 489
三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491
第六节 王夫之对古代学术思想的总结与理论贡献 492
一 “太虚一实”的“气”本论 493
二 “太虚本动”、“变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495
三 “行可兼知”、“言必有征”的知行统一观和务实学风 496
四 “理欲统一”论 498
第七节 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 499
一 “习行”与“为天地造实绩” 500
二 “一齐推翻”宋明理学 501
三 “本原之地在学校” 502
第八节 乾嘉汉学的先驱 503
一 清代汉学的兴起 503
二 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 505
三 胡渭与《禹贡锥指》、《易图明辨》 506
四 毛奇龄对宋儒的批评和《四书改错》 507
第九节 汉学吴派的开创者——惠栋 508
一 惠栋的《易》学与反理学思想 508
二 “明堂”论与《古文尚书考》 510
三 学术成就与影响 511
第十节 戴震与汉学皖派 512
一 戴震“气化即道”的自然唯物论 513
二 重理性思维的“神明”说 514
三 主张“理存于欲”,抨击“以理杀人” 515
四 汉学皖派的音韵、训诂、考据之学 517
第十一节 汪中和乾嘉汉学集大成者阮元 519
一 主张“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的汪中 519
二 乾嘉汉学的集大成者阮元 521
第十二节 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与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525
一 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 525
二 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527
第十三节 清代前期的史学思想 530
一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历史批判精神 530
二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史学思想 532
三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的历史哲学 532
四 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史学理论 533
第四编 近代的学术思想 535
近代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537
第十章 近代“新学”思潮与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 540
第一节 近代维新思想的前驱——魏源 540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 541
二 朴素辩证的变易观和矛盾观 542
三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知行观 543
四 “知耻振邦”和“利国利民”说 544
第二节 早期的维新思想学派 545
一 冯桂芬、薛福成、马建忠的维新思想 546
二 郑观应、何启的维新思想 548
第三节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维新学派 550
一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 550
二 谭嗣同的《仁学》 557
三 严复传播的西学及其近代启蒙思想 562
四 梁启超的哲学观和《新民说》的进步伦理观 568
第四节 章太炎的早期学术思想 572
一 以近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自然观和无神论 572
二 “受”“想”“思”的反映论 575
三 独特的宗教哲学 576
四 “革命道德”论与“俱分进化”论 578
五 进步的学术史观 579
第五节 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 581
一 “经世”传统与西方民主思想的交融 583
二 唯物主义自然观 585
三 “知难行易”论 587
四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改造 589
五 彻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民国”的思想主张 591
第六节 近代史学思想的萌生和发展 593
一 魏源的《海国图志》 593
二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 594
结束语 596
主要参考书目 597
后记 599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鬼谷子》思想新解 上》林仁政著 2015
- 《刘泽华全集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下》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2019
- 《龙影 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 增补版》何辉著 2019
- 《俞士镇学术文存 下》俞士镇著;俞元江,俞元淮整理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万里云天万里路 国医大师邓铁涛师承团队学术精华》邱仕君,刘小斌,邓中光 2018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