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青海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3744626
- 页数:440 页
第一章 青海高原人口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 1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1
(二)复杂的地形地貌 2
(三)典型的高原气候 3
二、高原生态环境 5
(一)生态环境现状 5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三、高原大气环境 7
四、主要自然灾害 9
(一)干旱 9
(二)雹灾 9
(三)雪灾 9
(四)地震 10
(五)其他自然灾害 10
五、社会经济环境 10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0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关系现状 11
第二章 20世纪百年人口发展回顾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人口 16
(一)清末青海人口 16
(二)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人口 17
(三)对新中国建立以前青海人口状况的简析 2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青海人口 30
(一)人口总量变动 30
(二)省内各地区人口变动 34
(三)各民族人口增长变动 37
(四)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 40
三、200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 42
(一)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城镇化程度提高 42
(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于汉族,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44
(三)人口密度小,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45
(四)人口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高 46
(五)人口社会构成还处在较低层次 47
(六)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已步入成年型人口 48
(七)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流动人口的规模迅速扩大 49
第三章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人口再生产 52
(一)人口再生产基本状况 52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52
二、50年代的人口再生产 53
(一)解放初期人口高出生、高死亡、较高增长 53
(二)50年代后期人口高出生、较高死亡、高增长 54
三、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人口再生产 55
(一)1959-1961年人口再生产的非正常状况 56
(二)1962-1973年的人口再生产 56
四、70年代中期以后的人口再生产 56
(一)1974-1985年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阶段 56
(二)1986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反弹与回落阶段 58
五、当前青海的人口再生产模式 59
(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60
(二)总和生育率和平均预期寿命 60
(三)从年龄结构看人口再生产模式 60
第四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一、性别构成 62
(一)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 62
(二)2000年分年龄人口性别构成状况 64
(三)分地区人口性别构成 67
(四)分城乡人口性别构成 68
二、年龄构成 71
(一)年龄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71
(二)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77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特征 82
(一)200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的特征 83
(二)五次人口普查年龄金字塔的变化 84
四、百岁老人状况 87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89
一、人口婚姻状况与特征 89
(一)第三、四、五次普查时的人口婚姻状况 89
(二)2000年人口婚姻状况与特征 90
二、家庭户规模、结构及类型 97
(一)家庭户的数量与规模 97
(二)家庭户类型的变化特征 100
(三)单亲家庭问题 105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 105
(一)婚姻与家庭 106
(二)婚姻与生育 108
(三)城镇、农村、牧区婚姻家庭及生育模式比较 111
四、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 115
(一)婚姻与社会经济 115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家庭规模、类型结构的影响 117
第六章 人口出生与计划生育一、出生人口与出生率动态分析 119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的变化 119
(二)出生率的地区差异 122
(三)出生率的民族差异 123
二、生育水平现状及变动情况 124
(一)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生育水平状况比较 124
(二)2000年生育水平现状及特征 128
三、女性人口变动对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的影响 130
四、影响生育率的因素 133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 133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 136
(三)婚姻家庭模式的影响 137
(四)生育政策的影响 139
五、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139
(一)主要成效 13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三)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143
第七章 人口死亡及平均预期寿命一、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变动特征 144
(一)人口死亡的历史回顾 144
(二)20世纪人口死亡特征分析 148
二、不同年龄分性别人口死亡率及特征 153
(一)分年龄别死亡率差异 153
(二)分年龄死亡人口性别比 156
(三)各年龄段死亡人口及特征 159
三、特殊人群的死亡特征分析 161
(一)孕产妇死亡率 161
(二)婴儿死亡率 162
(三)儿童死亡率 165
四、不同地区人口死亡状况及差异 169
(一)城市人口死亡率 171
(二)农业区人口死亡率 172
(三)牧业区人口死亡率 172
(四)分地区人口死亡率差异分析 173
五、人口死亡原因差异分析 174
(一)海拔高度 174
(二)民族差异 177
(三)各种疾病致死率顺位及原因分析 178
(四)藏族人口独特的生活习惯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180
(五)意外死亡 181
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82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182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 183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184
(四)影响青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 197
第八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一、省际人口迁移 198
(一)省际人口迁移概况 199
(二)2000年的人口省际迁移特征 200
二、省内人口迁移 205
(一)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205
(二)2000年省内人口迁移特征 206
三、流动人口的规模及构成 211
(一)2000年以前青海流动人口情况 211
(二)2000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及构成 212
第九章 人口地区分布及城镇化进程一、人口地区分布状况 214
(一)人口地区分布的历史与现状 214
(二)人口在各地区分布变动情况 218
二、人口分布在城镇、农村、牧区的差异 224
(一)城镇、农村、牧区人口变动及分布现状 224
(二)人口分布的民族差异 229
三、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231
(一)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231
(二)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特点 235
四、今后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 238
(一)做强做大西宁、格尔木两个中心城市 239
(二)加强新兴城市的规划建设 239
(三)适当扩大现有州、县府驻地城镇及重要工矿型城镇 240
(四)青南地区发展一批居住型城镇 240
第十章 少数民族人口一、近百年青海人口民族结构的变化 241
(一)解放前青海人口的民族结构 242
(二)解放后50年来青海人口民族构成变化 245
二、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少数民族人口 251
(一)人口总量与分布 251
(二)性别与年龄结构 257
(三)就业人口结构 260
三、婚姻、家庭及生育状况 267
(一)婚姻状况 267
(二)家庭规模与结构 269
(三)生育状况 271
四、民族教育与文化素质 272
(一)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272
(二)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情况 273
五、民族与宗教 275
(一)宗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影响 275
(二)宗教职业人口的地区分布 276
第十一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化 277
(一)历史回顾 277
(二)200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特征 280
二、分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 281
(一)城乡人口受教育情况 281
(二)按农牧业区和城市划分的人口受教育情况 282
(三)各州(地、市)和县的人口受教育情况 284
三、分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 287
(一)汉族 287
(二)世居青海的5个少数民族 287
(三)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 289
四、妇女文化素质对生育的影响 290
(一)妇女文化素质总的状况 290
(二)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的相关分析 291
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291
(一)青海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291
(二)普通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299
六、近十年科学技术人员数量与结构变化 300
第十二章 人口劳动就业状况一、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 302
(一)劳动力人口的规模变化情况 302
(二)劳动力人口构成状况 304
(三)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情况 307
二、就业人口状况 308
(一)就业人口的规模变动情况 308
(二)就业人口的构成 310
(三)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 323
三、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 325
(一)文化素质构成及变化 325
(二)文化素质对就业的影响 328
四、未工作人口状况 332
(一)总量与类别构成 333
(二)年龄与性别构成 336
(三)文化素质状况 337
(四)未工作人口的生活来源 338
五、失业人口总量与构成 341
(一)失业人口总量及变化 341
(二)失业人口的城乡分布 341
(三)分地区城镇失业人口 342
(四)失业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343
(五)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344
(六)失业人口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七)失业人口的家庭状况 346
第十三章 人口居住状况一、城乡人口的居住现状 347
(一)居住水平 347
(二)居住质量 349
(三)牧区人口居住现状及特点 353
二、居住水平的差异 354
(一)地区之间的住房差异 354
(二)不同人群之间的住房差异 355
三、城乡居民住房差异的形成原因 361
(一)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 361
(二)住宅的规划与建设 362
(三)政策因素 362
(四)家庭状况 363
(五)居住者的需求意识 365
四、居民住房的趋势及前景分析 365
(一)从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看住房需求 365
(二)从居民收入增长看住房的发展趋向 367
(三)从住房消费倾向看住房的发展走势 367
第十四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消费 369
(一)人口与消费的基本关系 369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与消费 379
(三)消费结构的进步对人口素质的作用 394
二、人口与资源 396
(一)农业用地资源 396
(二)水资源及利用情况 399
(三)能源、矿产资源 401
三、人口与消费资料的生产 402
(一)主要农产品的生产 403
(二)主要轻工业产品的生产 409
四、旅游资源 413
(一)省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13
(二)近年来接待旅游人数及收入 414
五、人口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 415
(一)生态环境 415
(二)社会环境 416
(三)环境保护与建设 417
(四)生态保护和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 419
第十五章 人口发展预测一、未来人口总量预测 421
(一)人口自然变动预测 421
(二)人口机械变动预测 426
二、未来人口构成变化趋势预测 429
(一)性别构成 429
(二)年龄构成 430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 431
(四)学龄青少年构成 432
(五)育龄妇女构成 433
三、未来人口发展主要问题展望分析 434
(一)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435
(二)从战略高度重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 436
(三)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38
(四)大力改善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 439
- 《新世纪沉思》章世鸿著 2007
-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配套辅导用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题集 第5版》李元起主编 2018
-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方克立著 2019
- 《二十世纪广东包装设计史》王娟著 2019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上》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系列教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法学本科 第2版》孟昭阳,高文英主编 2017
- 《21世纪普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规划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 Windows7+Office2010 第3版》张开成,陈东升,蒋传健,王宁,杨军,杨巧梅,崔婷婷 2018
- 《世纪的沉思》王钊主编 1997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下》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21世纪美学热点问题 上》乔学杰主编 2019
- 《电子测量与仪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2009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