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1卷  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
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1卷  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

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1卷 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尤中著
  • 出 版 社:昆明:晨光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41427497
  • 页数:8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以汉族为主体的各兄弟民族共同发展史,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这在国内史学界实属首创,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民族发展史。
《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1卷 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目录

绪论 1

一 先秦时期 1

二 秦、汉时期 3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4

四 隋、唐、五代时期 7

五 辽、宋、金时期 9

六 元朝时期 11

七 明朝时期 13

八 清朝时期 15

第一章 先秦时期 18

第一节 原始人和原始族群 18

第二节 夏朝的建立及华夏民族的形成 23

一 夏朝及华夏民族的形成 23

二 夏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文化 26

(一)文字 26

(二)天文历法 27

(三)宗教信仰 27

三 夏朝四周的民族群体 27

(一)东北方的“鸟夷” 28

(二)西方的西戎、氐、羌 28

(三)西南的“和夷” 28

(四)南方的越族 29

(五)北方的“北狄”、“荤粥”、“淳维”、山戎 29

(六)中南地区的苗蛮 29

第三节 商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 31

一 商朝的建立及其覆亡 31

二 商朝时期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 33

(一)文字 33

(二)文学和史学 34

(三)宗教信仰 34

(四)科学技术 35

三 商朝四周的民族群体 36

(一)东北的符娄和东胡 36

(二)南方的瓯邓、桂国、百濮 36

(三)中南的荆楚、苗蛮 36

(四)西方的戎狄、氐羌 37

(五)北方和西北的鬼方、薰育、戎翟、楼烦、月氏 37

第四节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 38

一 西周王朝及华夏民族的稳定 38

二 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 44

(一)文字的改进 44

(二)史学、文学和法学 45

(三)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47

(四)科学技术 48

三 西周四周的民族群体 49

(一)东北的肃慎、东胡、秽人、高夷 50

(二)北方的山戎、匈戎、奇干、?狁、楼烦 50

(三)西部的氐羌、犬戎、渠叟 50

(四)东南沿海的越人 51

(五)西南的巴人、蜀人、卜人和白人 51

(六)中南地区的苗蛮和荆蛮 52

第五节 东周王朝及其四周民族 53

一 东周王朝和华夏民族 53

(一)东周王朝的发展和中原诸侯国的兼并 53

(二)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 54

二 吴国、越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 81

(一)吴国 81

(二)越国 93

(三)吴、越民族文化 108

三 楚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 120

(一)楚国的兴亡 120

(二)楚民族文化 153

四 巴国、蜀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 167

(一)巴国 167

(二)蜀国 175

五 滇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 185

(一)滇国的建立和发展 185

(二)滇国境内外的民族群体 191

(三)滇民族文化 192

六 西南的夜郎部落群和邛都部落群 194

(一)夜郎部落群 194

(二)邛都部落群 200

七 东北地区的肃慎、?貊、句骊、东胡、山戎 204

(一)肃慎 204

(二)?貊、句骊 204

(三)东胡、山戎 205

八 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楼烦、林胡 205

九 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的月氏、氐羌 207

(一)西北部的月氏 207

(二)西部和西南部的氐羌 207

第二章 秦、汉时期 217

第一节 秦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217

第二节 西汉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219

第三节 东汉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223

第四节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 226

第五节 东北地区的民族群体 234

一 乌桓 234

二 鲜卑 235

三 夫余 236

四 挹娄 236

五 沃沮 236

六 高句骊 237

七 ?貊 237

第六节 北方的民族群体 240

一 匈奴 240

二 丁零 242

三 鬲(坚)昆 242

第七节 西北地区的民族群体 243

一 “城郭诸国”及其族属 244

二 乌孙 246

三 大月氏 247

第八节 西部至西南部的氐羌 248

第九节 西南的民族群体 249

一 僰族 249

二 叟族 251

三 昆明族 252

四 摩沙族 253

五 僚族和濮族 253

六 苞满和闽濮 255

第十节 中南地区的民族群体 256

第十一节 东南沿海地带的民族群体 25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261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261

一 魏国 261

二 蜀国 262

三 吴国 263

附说夷洲 264

第二节 西晋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269

第三节 东晋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271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 272

一 賨人李氏建立的后蜀(成蜀) 273

二 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 274

三 匈奴人刘氏建立的汉国、前赵 275

四 羯人石氏建立的后赵 277

五 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 279

六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 280

七 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后燕 283

八 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 284

九 鲜卑人乞伏氏建立的西秦 285

十 氐人吕氏建立的后凉 286

十一 鲜卑人秃发氏建立的南凉 287

十二 卢水胡建立的北凉 288

十三 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南燕 289

十四 汉人李氏建立的西凉 290

十五 匈奴人赫连氏建立的夏国 291

十六 汉人冯氏建立的北燕 292

第五节 南北朝 293

一 南朝 293

(一)宋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293

(二)齐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293

(三)梁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294

(四)陈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294

二 北朝 295

(一)北魏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295

(二)东魏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299

(三)西魏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299

(四)北齐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300

(五)北周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301

(六)柔然汗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302

第六节 汉族的发展壮大 304

一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面的扩大 304

二 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11

(一)汉文 311

(二)自然科学 312

(三)儒家学说的传播 312

(四)佛教 314

(五)道教 316

(六)文学 317

(七)史学 319

(八)艺术 320

第七节 东北地区的民族群体 323

一 夫余 323

二 高句丽 323

三 沃沮 325

四 秽貊 325

五 挹娄 326

六 勿吉 327

七 库莫奚 328

八 契丹 328

九 室(失)韦 329

十 豆莫娄 330

十一 地豆于(《北史》作地豆干) 330

十二 乌洛侯 331

第八节 北方的民族群体 331

一 鲜卑 331

二 匈奴 333

三 铁勒 334

四 突厥 336

第九节 西部的民族群体 337

一 氐族 337

二 羌族 340

三 附国 342

四 吐谷浑 342

五 可兰国和女王国 344

第十节 西北的民族群体 345

一 鄯善 346

二 焉耆 346

三 且末 347

四 车师 347

五 高昌 347

六 龟兹 348

七 于阗 349

八 疏勒 350

九 乌孙 350

十 渴盘陀 350

十一 ?哒 350

十二 悦般 351

十三 粟特 351

十四 大月氏 352

第十一节 西南的民族群体 352

一 僰族 353

二 叟族和昆明族 354

三 摩沙族 355

四 僚族、濮族 355

五 鸠僚 356

六 闽濮 356

第十二节 中南地区的民族群体 357

一 苗族 357

二 瑶族 357

三 土家族 358

第十三节 东南沿海至西南东部的民族群体 358

一 山越 358

二 僚人和俚人 361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365

第一节 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365

第二节 唐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 370

一 四周边境的先后变化 371

(一)东北部边境 371

(二)北方边境 373

(三)西部边境 375

(四)西南西部边疆地界 377

(五)西南东部边境 380

(六)南部偏西边境 381

二 边疆羁縻府州的设置 386

(一)东北部边疆的羁縻府州 387

(二)北部边疆的羁縻府州 393

(三)西部边疆的羁縻府州 398

(四)西南西部边疆的羁縻府州 410

(五)西南东部至中南西部的羁縻府州 419

(六)岭南的羁縻府州 421

第三节 五代十国 430

一 五代 435

(一)梁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35

(二)唐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40

(三)晋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49

(四)汉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53

(五)周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58

二 十国 462

(一)吴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62

(二)吴越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64

(三)前蜀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66

(四)楚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69

(五)南汉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73

(六)闽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76

(七)南平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79

(八)后蜀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81

(九)南唐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83

(十)北汉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 488

第四节 高丽国 490

第五节 渤海国 498

第六节 突厥汗国 509

一 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其分裂 509

二 东突厥汗国 514

三 西突厥汗国 523

四 后突厥汗国 534

第七节 薛延陀汗国 552

第八节 回纥汗国 561

第九节 黠戛斯汗国 577

第十节 吐蕃 582

第十一节 南诏 606

一 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606

二 唐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和南诏势力的兴起 607

三 南诏与吐蕃的结盟 613

四 南诏疆域的发展及其对境内各族的统治 616

五 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 625

六 南诏政权的崩溃 628

第十二节 长和国、天兴国和义宁国 632

一 长和国 632

二 天兴国 633

三 义宁国 634

第十三节 流求 635

第十四节 汉族 638

一 民族融合与分布面的继续扩大 638

(一)部分高丽人融合入汉族 638

(二)部分契丹人融合入汉族 642

(三)部分奚人融合入汉族 644

(四)部分靺鞨人融合入汉族 645

(五)铁勒诸部中的一部分融合入汉族 646

(六)与汉族相融合的突厥人 651

(七)西突厥人中的汉化者 654

(八)部分回纥与汉族的融合 656

(九)少部分吐蕃人融入汉族 658

(十)众多西域“胡人”东入与汉族相融合 659

(十一)汉族与僚、濮族的交错杂居状况 667

二 文化的发展 669

(一)科技方面 669

(二)儒学方面 675

(三)文学方面 679

(四)史学方面 698

(五)地理学方面 708

(六)艺术方面 709

(七)宗教信仰方面 715

第十五节 东北的民族群体 726

一 高丽人 726

二 渤海人 728

三 靺鞨族群 735

四 室韦族群 741

(一)南室韦 741

(二)北室韦 741

(三)钵室韦 742

(四)深末怛室韦 742

(五)大室韦 742

五 契丹人 747

六 奚人 751

七 ?人 754

八 女真人 754

九 鞑靼人 755

第十六节 北方的民族群体 757

一 铁勒族群 757

二 突厥人 761

三 回纥人 768

四 黠戛斯人 773

第十七节 西北的民族群体 777

第十八节 西部的民族群体 785

一 吐谷浑 785

二 羌人 787

三 吐蕃人 792

第十九节 西南的民族群体 795

一 “白蛮”(白族) 796

二 “乌蛮”(今彝族) 800

三 “和蛮”(哈尼族) 803

四 “徙莫祗蛮” 803

五 “锅锉蛮” 803

六 “施蛮”、“顺蛮” 804

七 么些(纳西) 804

八 “寻传蛮”和“裸形蛮” 805

(一)“寻传蛮” 805

(二)“裸形蛮” 806

九 傣族 806

十 “扑子蛮” 808

十一 “望蛮”(佤族) 808

第二十节 华南至西南一带的僚 809

一 岭南至西南东南部的僚 809

二 从僚人中分化出来的水族 812

三 黎族 813

四 守宫僚 813

五 葛僚 814

六 南平僚 814

七 剑南诸僚 815

第二十一节 中南、西南、华南连接地带的民族群体 816

一 苗族 816

二 瑶族 817

三 土家族 8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