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邯郸市农业资源与功能区划
邯郸市农业资源与功能区划

邯郸市农业资源与功能区划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邯郸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202045398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邯郸市农业资源与功能区划的研究。
《邯郸市农业资源与功能区划》目录

邯郸市概况 1

第一部分 农业资源与评价 5

第一章 自然资源 5

第一节 地质地貌 5

一、地貌特征 5

二、地质概况 6

三、地貌类型及其与农业和土壤的关系 7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2

一、土地利用现状 12

二、土壤类别和质量分析 15

三、土壤养分变化抽样调查分析 28

四、土地资源评价 32

第三节 气候资源 35

一、光能 36

二、热量 39

三、水分 43

四、气候灾害 48

五、农业气候资源评价 56

第四节 水资源 58

一、河系、水文状况 58

二、地表水 60

三、地下水 65

四、水资源总量 67

五、水资源质量 68

六、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 70

七、水资源障碍因素评价 73

第五节 植物资源 76

一、森林 76

二、牧草 89

三、农作物 93

四、食用菌 108

五、中草药 109

六、野生植物 110

第六节 动物资源 113

一、野生动物 113

二、饲养动物 119

三、渔业 131

第七节 名优特农产品 142

一、主要名优特农产品 142

二、名优特农产品评价 160

第八节 农村能源 161

一、秸杆 161

二、人畜粪便 164

三、沼气 166

四、太阳能 168

五、水能 169

第九节 矿产资源 173

一、金属类矿产资源 174

二、非金属类矿产资源 174

三、开发利用概况 175

四、矿产资源评价 175

第二章 社会经济资源及条件 177

第一节 人口与农业劳动力 177

一、人口状况 177

二、乡村人口与劳动力 180

第二节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184

一、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及院校 184

二、农业科技推广、科研机构和人员 184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186

四、存在问题 188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91

一、发展现状 191

二、存在问题 195

第四节 农业技术装备 195

一、水利建设 196

二、农业机械 207

三、农村电力 213

四、化肥、农药、农膜 216

第五节 交通运输 220

一、交通道路现状 220

二、运输条件及发展 221

三、公路建设发展对运输条件的影响 222

第六节 农业产业化 223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223

二、农业产业化评价 225

第七节 中小企业 230

一、中小企业概况 230

二、存在问题 231

第八节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232

一、农业综合开发状况 232

二、农业综合开发评价 236

第九节 农村庭院经济 238

一、庭院闲散土地开发利用 238

二、庭院经济评价 239

第十节 旅游资源 240

一、旅游资源现状 241

二、旅游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 244

三、旅游资源评价 245

第十一节 农村经济 247

一、农村社会总产值 247

二、农民收入和农村储蓄 248

第三章 农业资源综合评价 250

第一节 发展优势 250

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发达,有利于农业全面快速发展 250

二、生态条件组合较好,有利于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发展 252

三、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立体开发和协调发展 253

四、物产丰富,劳动力充足,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53

第二节 制约因素 255

一、缺乏对农业资源的辩证认识,市场经济和开放意识薄弱 255

二、农业资源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制约农业效益的综合提高 256

三、经济综合实力不足,农业资源开发后劲乏力 258

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综合管理,难以发挥生态综合效应 260

第三节 农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与分析 261

第二部分 农业功能分区 266

第四章 农业功能分区概述 266

第一节 农业功能和农业分区指标体系 267

一、农业主要功能 267

二、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 268

第二节 农业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依据和命名 269

一、农业功能分区基本原则 269

二、农业功能分区的依据与命名 270

第五章 西部生态型农业区 271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特征 271

一、中山丘陵地貌,海拔较高,土地瘠薄 271

二、水资源比较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 272

三、光照充足,日较差大,无霜期长 273

四、植被种类繁多,林果资源丰富 274

五、山坡广阔,草场面积大 275

六、矿产资源多,矿物品位高 275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征 276

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资源 276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征 278

第三节 区域功能定位 283

一、生态功能 283

二、经济功能 284

三、社会功能 284

第四节 生产布局与结构调整 284

一、主要农业生产布局 284

二、农业生产结构与结构调整 285

第五节 区域发展对策 292

一、大力发展林业,以林促农 292

二、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93

三、保持水土,大力恢复本区自然植被 293

四、狠抓荒坡草场的品种改良,积极引进推广新的优良品种 294

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294

六、大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实现山丘区旱地增产增收 295

七、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295

第六章 中部都市型农业区 296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特征 296

一、山区、丘陵和平原多类型地貌,土地资源少 296

二、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 297

三、光照较充足,热量条件较好,水分条件较差 298

四、林业资源较少,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 299

五、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 299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征 300

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资源 300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征 303

第三节 区域功能定位 306

一、经济功能 307

二、社会功能 308

三、生态功能 308

四、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与完善的服务功能 309

第四节 生产布局与结构调整 309

一、主要农业生产布局 309

二、农业生产结构与结构调整 311

第五节 区域发展对策 315

一、加强综合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合理制定规划 315

二、加快实现农业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方向拓展 315

三、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16

四、建立和完善贸工农科教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316

五、加强政府引导,深化农村改革 317

第七章 东部经济型农业区 319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特征 319

一、地势开阔平缓,宜于耕作 319

二、光照充足,利于作物生长 319

三、土壤类型多样,适宜多种栽培 320

四、水利设施完备,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320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征 320

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资源 32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征 328

第三节 区域功能定位 331

一、食物安全功能 332

二、经济功能 332

三、社会功能 333

四、生态功能 333

第四节 生产布局与结构调整 333

一、种植业生产布局与调整 334

二、养殖业布局与调整 336

三、水产业布局与调整 337

第五节 区域发展对策 337

一、明确优势农产品及产区倾斜政策,强化综合投入力度 337

二、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创建产地品牌 338

三、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339

四、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40

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41

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342

七、科学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43

第三部分 农业功能统筹发展战略 345

第八章 农业功能演变过程与功能结构状况 345

第一节 农业功能演变过程 345

一、战时功能体制阶段 345

二、关注农业经济功能阶段 345

三、以粮为纲关注食品安全功能阶段 346

四、关注农业经济社会功能并举阶段 346

五、关注农业多功能性研究起步阶段 346

第二节 农业功能架构状况解析 347

一、农产品供给功能结构日趋合理,但食物安全架构隐性失衡日显突出 348

二、农业社会功能架构初步形成,但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基础薄弱 349

三、产业文化功能架构已显雏形,但尚难以摆脱农耕文化的束缚 351

四、部分地区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农业生态功能架构还相当脆弱 352

第九章 农业功能统筹发展战略构想 355

第一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功能定位 355

一、指导思想 355

二、基本原则 355

三、功能定位 356

第二节 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358

一、总体思路 358

二、战略目标 358

第三节 整体框架与统筹重点 363

一、整体框架 363

二、统筹重点 364

第十章 农业功能统筹发展战略对策 369

第一节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369

一、构筑以农业发展项目库为中心的信息网络 369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投入 369

三、加快人才培训与队伍建设 370

四、强化信息采集、发布与网上招商 370

五、加深对信息网络功能的理解和运用 370

第二节 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370

一、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71

二、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提高成果应用水平 371

三、强化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产业基地科技水平 372

四、切实搞好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 372

五、强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373

六、切实搞好农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373

第三节 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373

一、加深对食物安全的理解和认识 374

二、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374

三、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 375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绿色农产品质量 375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 376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76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77

二、因地制宜,分区发展,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78

三、强化生态农业与生态示范区建设 378

四、控制面源污染,确保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379

五、强化认识,协调联动,确保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380

第五节 强力推进畜牧强市工程 380

一、实施畜牧业结构战略调整 381

二、强化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建设 381

三、调整产业布局,实现规模养殖 382

四、科技兴牧,深度开发,加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382

五、规范服务,强化管理 383

六、强化认证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383

七、加强领导,协调联动 384

第六节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384

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85

二、承东启西,把握机遇,承接和引导外向型农业转移 386

三、加快外向型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86

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 387

五、强化招商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88

六、城乡一体,协调联动,确保外向型农业持续稳步发展 389

第七节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389

一、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大意义 390

二、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 390

三、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发展旱作农业 391

四、依靠科技进步,构建节约型农业技术体系 392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92

六、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农业体系 393

七、深化改革,强化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393

第八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394

一、更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394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化核心带动能力 395

三、大力发展合作和中介服务组织,强化产业化凝聚力 395

四、加快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396

五、提高生产工业化、营销市场化、发展项目化整体水平 397

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外部环境 398

第九节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99

一、全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99

二、推行素质工程,强化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移 400

三、认真落实扶贫政策,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创收水平 400

四、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401

五、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401

六、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402

七、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402

八、加强社会综合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03

九、统筹配置城乡资源,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404

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05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405

附表(1-15) 4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