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创新制胜
创新制胜

创新制胜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阮汝祥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2181836
  • 页数:3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哲学和创造学理论基础入手,从宏观上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创造创新环境、创新战略的相互联系,论述了体制、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创新制胜》目录

第一章 创造与创新学基础 1

1.1 概述 1

1.1.1 创造与创新学基本概念 1

1.1.2 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 8

1.1.3 创新与创造学 15

1.2 生命的进化 16

1.2.1 生命起源与发展 16

1.2.2 生命进化过程 17

1.2.3 生命进化与创造力 18

1.3 创造发明 20

1.3.1 发明的源泉 20

1.3.2 发明的规律 21

1.3.3 发明的作用 22

1.3.4 发明的战略和策略 23

1.3.5 发明课题水平等级 24

第二章 构建个体创造力 27

2.1 创造性思维 27

2.1.1 思维概述 27

2.1.2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28

2.1.3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31

2.1.4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32

2.1.5 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36

2.2 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 39

2.2.1 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 40

2.2.2 科学理性的独立精神 41

2.2.3 热情洋溢的合作精神 43

2.2.4 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44

2.2.5 致力开拓的探索精神 45

2.3 知识水平 47

2.3.1 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 48

2.3.2 个体知识的管理 49

2.3.3 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50

2.4 哲学基础理论和方法 50

2.4.1 哲学与科学研究 50

2.4.2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52

2.4.3 哲学与发明创造 52

第三章 创造、创新技法 55

3.1 概述 55

3.1.1 创造、创新技法的分类 55

3.1.2 TRIZ理论 56

3.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及其应用 59

3.2.1 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 59

3.2.2 提高理想化法则 61

3.2.3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64

3.2.4 动态性进化法则 65

3.2.5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65

3.2.6 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66

3.2.7 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66

3.2.8 向自动化方向进化法则 66

3.3 40条发明原理 67

3.4 矛盾矩阵发明原理 72

3.4.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73

3.4.2 矛盾矩阵表 74

3.5 物理矛盾问题的求解 77

3.5.1 物理矛盾 77

3.5.2 分离原理 77

3.5.3 物理矛盾的分离方法 78

3.5.4 矛盾问题求解示例 79

3.6 物-场模型分析 88

3.6.1 物-场模型的概念 88

3.6.2 物-场模型表达式 88

3.6.3 建立物-场模型的重要意义 89

3.6.4 创新原理与物-场模型分析综合应用的实例 90

3.7 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 91

3.7.1 概述 91

3.7.2 标准解法的分布及组成 92

3.7.3 标准解法的应用流程 95

3.7.4 标准解法的应用实例 96

3.8 物理效应和现象知识库的应用 101

3.9 理想解 111

3.9.1 解决发明问题的理想化和理想化水平 111

3.9.2 系统理想化的设计 112

3.9.3 最终理想解(IFR) 113

3.9.4 寻求系统最终理想解实例 113

3.10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114

3.10.1 ARIZ的理论基础 115

3.10.2 ARIZ-85解题步骤 115

3.11 TRIZ理论的发展 116

3.11.1 TRIZ理论和QFD的结合 117

3.11.2 TRIZ理论与公理化设计的融合 117

3.11.3 TRIZ理论与六西格玛的融合 119

3.11.4 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产品设计周期 120

第四章 创新体系 127

4.1 国家创新体系 127

4.1.1 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 127

4.1.2 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和要素 129

4.1.3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134

4.1.4 发达国家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的经验 142

4.1.5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45

4.2 区域创新体系 146

4.2.1 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147

4.2.2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 147

4.2.3 技术创新中心城市 149

4.2.4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 152

4.2.5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54

4.2.6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行为主体功能 156

4.2.7 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机制创新 157

4.3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59

4.3.1 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 159

4.3.2 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利益 160

4.3.3 中小企业的创新地位 163

4.3.4 技术转移 163

4.3.5 企业技术创新三阶段 178

4.4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184

4.4.1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184

4.4.2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 186

4.4.3 国防创新实体及其功能 187

4.4.4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措施 188

4.4.5 部分发达国家及我国未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190

4.5 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 196

4.5.1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96

4.5.2 发展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意义 196

4.5.3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97

4.5.4 美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98

4.5.5 对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

4.6 知识创新体系 202

4.6.1 早期的科技传播 202

4.6.2 现代教育加速科技传播 205

4.6.3 因特网带来科技传播质的飞跃 207

4.6.4 科技传播机制 209

第五章 创新环境 212

5.1 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212

5.1.1 环境和创新环境 212

5.1.2 社会环境和创造、创新 213

5.2 文化环境和文化创新 215

5.2.1 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 215

5.2.2 创新文化的发展 219

5.2.3 创新型文化与创新型人才 222

5.2.4 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 223

5.3 学习环境和创新教育 230

5.3.1 创新教育的历程 230

5.3.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231

5.3.3 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231

5.3.4 企业培训教育的发展 234

5.3.5 国外企业培训的典型事例 235

5.3.6 创新教育从儿童抓起 237

5.3.7 大学应推行创新教育 240

5.3.8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242

5.4 人力资源 244

5.4.1 人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4

5.4.2 人力资源的开发 247

5.5 基础设施 248

5.5.1 基础设施的含义 248

5.5.2 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 249

5.6 市场环境 250

5.6.1 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互动 250

5.6.2 市场环境的主要方面 251

5.6.3 市场策略 251

5.7 政策制度环境 256

5.7.1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256

5.7.2 重视技术引进中的问题 260

5.7.3 制定政府采购政策 261

5.7.4 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262

5.7.5 鼓励金融创新 264

5.8 法制环境 266

5.8.1 创新与法制 266

5.8.2 创新与法制保护 266

5.8.3 创造公平竞争、宽松进取的环境 267

5.9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 267

5.9.1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建立 268

5.9.2 人人都能创新 269

5.9.3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基本构想 270

5.9.4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71

5.9.5 企业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 272

5.9.6 建立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 275

第六章 创新战略 278

6.1 连续创新和突破创新 278

6.1.1 连续创新 278

6.1.2 突破创新 279

6.1.3 创新流 285

6.2 集成创新 290

6.2.1 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 291

6.2.2 集成创新的重要意义 292

6.2.3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 293

6.2.4 技术集成的形式 300

6.3 模仿创新 303

6.3.1 模仿创新的类型 303

6.3.2 模仿创新的特征 308

6.3.3 模仿创新与经济增长 310

6.3.4 模仿创新的历史启示 311

6.4 创新战略 314

6.4.1 我国的资源状况 314

6.4.2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315

6.4.3 影响创新的因素及对策 317

6.4.4 正确的创新理念 319

参考文献 3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