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进展·世纪展望
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进展·世纪展望

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进展·世纪展望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述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4624799
  • 页数:1229 页
图书介绍:
《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进展·世纪展望》目录

0地球系统科学 1

0-01地球系统·全球变化 1

(a)全球变化&叶笃正 1

(b)全球变化&林海 3

地球系统科学&符淙斌 4

地球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与发展的新走向&张志强 5

地球科学发展趋向&调研组 13

地球的自组织&林传仙 17

陆地系统科学&黄秉维 19

全球构造&李廷栋 23

全球能量和水循环&林海 24

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陈泮勤 25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陈泮勤 26

天地生相互关系&任振球 28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吴功建 29

全球古环境变化&张兰生 31

全球古环境变化及其天文成因&任振球 33

月亮与自然灾害&任振球 34

全球变化敏感带&符淙斌 35

冰期天文理论&周尚哲 36

温室气体与全球增暖&陈泮勤 37

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张青松 39

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谢自楚 41

中国的全球变化&陈泮勤 43

全球环境变化信息系统&布和敖斯尔 44

0-02日—地空间环境·行星地球学 46

射电物理学&吴京生 46

空间电磁环境&杨少峰 48

空间物理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王乃权 51

日地关系&杨少峰 52

日冕物质抛射&王水 54

太阳风加速机制&魏奉思 55

近太阳区的元素分馏&王道德 57

太阳星云的化学分馏&林杨挺 58

磁层物理&刘振兴 60

磁层亚暴&刘振兴 61

磁层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濮祖荫 63

磁层等离子体混沌现象&濮祖荫 64

磁场的湍动重联&濮祖荫 65

地球磁层中的磁场重联&刘振兴 65

地球磁层离子源&史建魁 刘振兴 67

电离层E层不均匀结构&陈培仁 69

大气行星波在电离层—热层中的表征&陈培仁 70

等离子体彗尾&王水 71

低纬导管哨声&王水 72

天体化学&欧阳自远 72

地球环境中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易惟熙 76

天文地球动力学&郑大伟 77

地球排气作用&杜乐天 79

比较行星地质学&欧阳自远 80

外行星地质学&王道德 82

月球地质学&欧阳自远 83

地球流体动力学&郭国章 85

铁陨石的镍铜分类&王道德 87

南极陨石&王道德 88

1地球信息科学 90

1-01全球定位·对地观测 90

对地观测&国家遥感中心 90

对地观测促进持续发展&国家遥感中心 93

全球定位系统&王广运 96

空间大地测量学&沈镜祥 100

动力大地测量学&许厚泽 王广运 102

大地水准面&宁津生 105

中国空间大地测量&胡建国 106

对地定位系统及空间地球动力学&国家遥感中心 108

卫星通信与卫星教育&国家遥感中心 109

空间信息实时对地定位&李树楷 110

卫星多普勒定位&沈镜祥 魏子卿 111

差分相位观测定位&沈镜祥 魏子卿 113

卫星测高&王广运 114

模糊度分解&沈镜祥 魏子卿 115

监测网的拟稳平差&周江文 117

空间开发与环境探测&国家遥感中心 117

空间环境探测小卫星&都亨 117

地球观测系统计划&董超华 118

图像信息工程学&李德仁 120

全数字化测图系统&张祖勋 122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钱曾波 123

大气光学信号&王庚辰 124

大气辐射传输&黄润恒 126

大气光电信号&周诗健 127

周跳检测和修理&沈镜祥 魏子卿 128

跨接法影像匹配&张祖勋 129

一维核线几何理论&张祖勋 130

1-02地图 132

信息流与地图学&陈述彭 132

地图感受&高俊 137

地图信息感受&廖克 138

地图的空间认知&高俊 139

地图扫描数字化&任伏虎 140

地图概括&李方 142

数字地图图像的分析和识别&王家耀 翟京生 144

地图模式识别&杨启和 黄文骞 146

地图的变革&陈子坦 150

制图领域专家系统&吴忠性 153

专题地图设计专家系统&华一新 154

国家地图集编辑制版系统&廖克 156

制图综合专家系统&王家耀 武芳 157

有声地图系统&田德森 160

遥感分类图制图综合&周春平 161

1-03遥感信息与分析 162

遥感信息机理&童庆禧 162

定量遥感理论&金亚秋 164

地物目标的全极化散射&金亚秋 166

成像光谱遥感&郑兰芬 王晋年 167

红外遥感&崔承禹 169

热红外多光谱遥感&童庆禧等 170

星载雷达对地观测&郭华东 172

机载雷达对地观测&郭华东 174

毫米波、亚毫米波遥感&张俊荣 175

气象微波雷达&赵柏林 178

激光雷达大气遥感&邱金恒 178

高光谱分辨率植被遥感&浦瑞良 180

植被二向性反射&李小文 181

地物频谱&夔中羽 184

飞行标定和大气修正&孙毅义 187

卫星图像应用处理技术&戴昌达 刘之生 188

电磁波信息复合与参数反演&吕斯骅 朱允伦 190

气象卫星大气探测和环境遥感&范天锡 191

气象卫星遥感信息可视化&王大昌 董超华 192

气象卫星定量遥感反演&黎光清 194

气象卫星图像信息处理&刘玉洁 196

1-04遥感监测与应用 199

遥感信息的开发应用&陈述彭 199

全球水循环的遥感监测&许健民 203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周成虎 205

土壤水分的微波遥感监测&孙利国 206

林业遥感&方有清 207

森林红外遥感&方有清 209

植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戴昌达 210

热带雨林生境遥感&关履基 211

遥感生物地球化学&徐瑞松 212

油气资源遥感&魏俊超 214

油气资源遥感地球化学勘探&丁暄 216

烃类微渗漏&丁暄 218

遥感岩石学&魏俊超 220

热红外遥感地质&葛碧茹 222

雷达地质学&郭华东 223

城市遥感&陈丙咸 吴敏 225

城市人口遥感估算&汪慧慧 227

1-05地理信息系统 228

地球信息机理&陈述彭 何建邦 励惠国 228

地理系统工程&张超 231

空间信息系统与技术&陈芳允 杨照德 232

对地观测集成技术&李树楷 235

地理信息系统&何建邦 钟耳顺 237

地理遥感信息模型&马蔼乃 240

全球数据与信息系统网络&李胜强 242

面向目标的地理信息系统&承继成 贺建忠 李琦 247

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承继成 李琦 李京 251

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钟耳顺 251

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功能&钟耳顺 253

地学统计方法—克立格&邵雪梅 255

多元、多维复合数值分析&李树楷 256

地理现象的分形测度&陈涛 陈文惠 258

空间数据融合技术&马明栋 262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张犁 263

三维数字成像&刘海燕 265

误差及其传播规律&张明金 265

地理模拟分析语言&周学政 267

全球陆地1公里分辨率AVHRR数据集&许健民 268

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刘纪远 269

流域水环境信息系统&张友静 271

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李雪 布和敖斯尔 273

城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陈军 274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苏亚芳 277

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邵全琴 278

投资环境信息系统&苏亚芳 281

区域信息系统&秦耀辰 282

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王劲峰 284

农作物估产信息系统&吴炳方 287

洪水模型的可视化计算&赵士鹏 290

2岩石圈·地质学 291

2-01岩石圈构造·区域构造 291

板块构造&郭令智等 291

海沟岛弧弧后盆地复合体系&郭令智等 294

碰撞大地构造学&舒良树 郭令智 297

壳体大地构造学&陈国达 299

显微构造地质学&刘瑞珣 301

岩石圈地幔&从柏林 翟明国 304

地幔蠕动热能聚散&徐青 307

构造波浪干涉带&王战 310

新四面体理论&王战 311

地块的吊筛式摆动&王战 314

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构造&王清晨 从柏林 315

A型俯冲与前陆盆地&马瑞士等 317

早期大陆地壳的性质和演化&钱祥麟 320

岩体结构力学&孙广忠 322

块片构造和薄皮构造&孙岩 324

活动构造&邓起东 325

平衡剖面&卢华复等 328

伸展构造&李成 王良书 329

(a)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常承法 331

(b)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李廷栋 吴功建 肖序常 334

攀西古裂谷地质&从柏林 吴根耀 337

攀枝花—西昌被动“活动”古裂谷带&滕吉文 339

澜沧江结合带&方润森 范健才 342

浙闽结晶基底的组成和构造演化&兰玉琦 345

2-02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作用 346

地球深部物质科学&侯渭 谢鸿森 346

地球内部流体&刘若新 349

地幔运动&孙荀英 352

幔源花岗岩&周新民 353

地幔热缕与岩浆起源&梅厚钧 353

花岗岩类物质来源&刘昌实 355

花岗岩三级成因分类&王联魁 356

花岗岩液态分离&王联魁 359

花岗岩高温高压实验&王联魁 360

岩浆作用过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白正华 361

岩浆过程微量元素间的函数关系&万渝生 363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沈其韩 364

混合岩和混合岩化作用&程裕淇 368

高压低温变质作用&游振东 370

变质反应&刘树文 372

造山变质作用&庄育勋 374

很低温变质作用&张立飞 376

超高压变质作用&董申保 378

区域变质过程中的P-T-t轨迹&董申保 380

P-T-t轨迹及动力学&刘树文 382

变质地质学&张寿广 383

非平衡态热力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李兆鼐 张招崇 386

岩石化学&从柏林 387

火山岩岩石化学&从柏林 388

次火山岩&周金城 389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格局&王德滋 390

中国东部中生代环太平洋火山带&吴利仁 391

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系&吴利仁 393

南极洲南维多利亚地区过渡型变质岩与地球化学&蒋寄云 宋云华 395

南极洲南维多利亚地区橄榄&辉长岩 蒋寄云 肖金凯 马昌和 397

2-03成矿作用·矿物 399

超大型矿床&涂光炽 399

矿床的成矿系列&陈毓川 402

矿床模式&裴荣富 404

多因复成矿床&陈国达 406

幔—壳复合成矿&尹汉辉 408

花岗岩热水铀矿&王联魁 410

稀碱元素岩浆、热水成矿&郑绵平 刘杰 411

黑色岩系与成矿作用&范德廉 412

生物成矿作用&李任伟 414

改造成矿作用及改造矿床&王秀璋 415

稀土碱土氟碳酸盐晶变系列矿物晶体化学&杨主明 418

多金属结核&李廷栋 420

富钴锰结壳&潘家华 李廷栋 421

花岗岩型铀矿&杜乐天 421

中国稀土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张培善 422

白云鄂博矿床矿物学&张培善 424

粘土—有机复体&郑洪汉 426

结构光性矿物学&叶大年 427

碱交代作用&杜乐天 429

幔源氦在沉积壳层的工业储集&徐永昌 430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卢焕章 431

柯石英&从柏林 王清晨 433

礁硅岩套&陈先沛 434

硅岩&唐世荣 王东安 435

硅岩及其成因&高计元 437

尼日利亚石及其晶体结构&王奎仁 438

张衡矿&王奎仁 439

岩溶矿床&林玉石 袁道先 440

油气盆地地热研究&王良书 李成 442

2-04盆地分析·沉积作用·沉积矿床 444

层序地层学&李思田 444

古陆再造&李翔 王鸿桢 446

生态地层学&殷鸿福 童金南 447

事件地层学&刘本培 450

热水沉积&陈先沛 451

冷涡沉积&申顺喜 452

风暴沉积&孟祥化 453

煤岩学&韩德馨 任德贻 455

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王先彬 458

陆相生油&范璞 马柯阳 460

内源盆地沉积&葛铭 461

盆地模拟&张渝昌 462

盆地分析&柯保嘉 464

多级盐湖盆地成矿模式&郑绵平 齐文 466

青藏高原盐湖&郑绵平 张发胜 468

青藏高原盐湖成盐期&张彭熹 470

柴达木盆地盐湖&张彭熹 470

盐境地质生态学&郑绵平 高炳奇 471

铯硅华矿床&郑绵平 刘杰 472

2-05地质年代学·地质灾害 474

C14年代学&沈承德 474

太阳系物质同位素年代学&陈永亨 475

第四纪沉积物测年&沈承德 477

突变气候事件&易惟熙 沈承德 479

宇宙射线成因核素&易惟熙 沈承德 481

岩石漆测年&陈静生 施俊法 483

化石钟&孙关龙 484

化学化石&孙关龙 485

中国震旦系&刘鸿允 487

中国古地理图&刘鸿允 488

地质灾害&胡海涛 490

地球整体构造变动及其动力学&马宗晋 491

地质异常&赵鹏大 498

区域地壳稳定性&胡海涛 499

地下水网络&胡海涛 501

“安全岛”&胡海涛 502

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孙玉科 503

降雨与流域产沙&王治华 504

大型滑坡的卫星监测&王治华 504

2-06地学实验技术·数学地质 505

地壳分层模式&叶发广 505

定量岩石学&倪志耀 508

分子地层学&李任伟 510

大陆科学钻探&刘广志 511

静态超高压实验技术&谢鸿森 512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曾贻善 513

矿物材料&陈丰 515

矿物物理&陈丰 517

数学地质&赵鹏大 519

地质体数学特征&赵鹏大 521

地质数学模拟&唐春景 523

火成岩岩石学数据库&尚如相 524

固体矿产成矿预测系统&陈毓川 526

三维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 527

当代地质编图&李廷栋 528

3地球物理学 530

3-01地球物理 530

地球物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530

综合地球物理&刘光鼎 郝天珧 533

环境地球物理学&张立敏 535

实验地球物理学&王子潮 白武明 537

浅层地球物理工程&刘光鼎 常旭 538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前沿技术领域&熊翥 539

复杂介质结构勘探&王妙月 541

岩石圈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滕吉文 张中杰 542

青藏高原的复杂岩石圈结构&滕吉文 543

南极地球物理研究&孔祥儒 545

地下电磁波法&吴以仁 546

电磁震耦合效应&刘洪 547

电阻率层析成像&白登海 548

3-02地磁·重力·地热 549

岩石磁学&魏青云 549

磁性大地构造学&魏青云 550

考古磁学&魏青云 552

磁性矿物学&魏青云 552

环境磁学&俞立中 554

地磁生物学&曾治权等 555

地电磁场探测&何继善 557

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形态学&朱日祥 559

大地电磁测深&孔祥儒 560

地球内部电磁感应与壳内高导层成因&孔祥儒 561

岩石磁学与古气候&朱日祥 562

地球重力场模型&宁津生 562

重力场反演、均衡与板块活动&刘元龙 563

坑道重力测量与重力梯度测量&刘元龙 565

微重力测量学&王谦身 566

地球深部地热研究&汪集旸 567

地热能资源&任湘 568

地热能开发利用&地学部 570

低温地质温度计&周中毅 571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热史&薛爱民 572

地热与全球变化&汪集旸 574

3-03地震勘查与预报 575

新构造学&丁国瑜 575

现代板块运动模型&王仁 576

板块构造运动的驱动力&王仁 579

中国的活断层&丁国瑜 582

中国大陆及其海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宋仲和等 583

地震预测&陈颙 586

地震层析成像&刘福田 588

地震前兆&张国民 589

反射地震学&马在田 590

岩性地震勘探&黄绪德 591

岩石圈的人工地震探测&袁学诚 白星碧 593

二维地震链内插&俞寿朋 595

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和岩石力学&张流 596

岩石断裂力学&陈颙 597

岩石破坏实验&陈颙 598

岩体破裂声发射&马瑾 599

古地震学&丁国瑜 600

中国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陈颙 602

介质各向异性与油气探测和地震预报&张中杰 滕吉文 602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动&张中杰 滕吉文 604

遥感地震预报&邓明德 605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黄绪德 607

热红外异常与地震活动&强祖基等 608

地震气体地球化学测试&孔令昌 陶京岭 李秋珍 610

4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 612

4-01地球化学 612

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战略&中国地化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 612

环境地球化学&涂光炽 洪业汤 617

低温地球化学&涂光炽 618

纳米理论与地学&章振根 620

幔汁地球化学&杜乐天 622

地球化学岩溶生态环境&蒋九余 623

地球化学热力学&张哲儒 624

地球化学动力学&张哲儒 626

地球化学过程的协同系统&林传仙 627

地球化学系统的自组织、自相似与自相关&孟宪伟 窦明晓 张晓华 628

构造地球化学&黄瑞华 陈国达 631

矿床地球化学&於崇文 632

生物地球化学&范璞 应光国 63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王将克 637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章申 638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徐永昌 640

石油地球化学&范璞 李景贵 642

天然气地球化学&徐永昌 刘文汇 644

天然气资源&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645

纳米矿床学&章振根 姜泽春 647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赵振华 649

气体地球化学&王先彬 650

温室气体地球化学&陈践发 652

有机地球化学&傅家谟 盛国英 654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傅家谟 盛国英 656

吸附与解析的地球化学作用&王玉荣 658

岩石矿物风化过程中CO2的吸收和释放&朴河春 刘广深 659

环境界面地球化学&万国江 660

第四纪地球化学与环境&文启忠 耿安松 661

水—岩作用地球化学&于津生 663

岩溶地球化学&袁道先 665

水热溶液中配合物实验&王玉荣 666

环境质量的地球化学原理&万国江 667

区域地球化学与人类健康&李家熙 吴功建 669

全球地球化学基线值&陈静生 施俊法 669

地球表层固氮作用与脱氮化作用&朴河春 洪业汤 671

4-02同位素与实验地球化学 672

同位素地球化学&于津生 672

多元同位素体系&朱炳泉 674

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王先彬 676

同位素动力学&于津生 678

锶同位素地层学&于津生等 679

花岗岩同位素&王联魁 680

同位素地质学&许荣华 681

天然气水合物&朱岳年 孙成权 682

天然气中氦氩同位素&刘文汇 徐永昌 683

实验地球化学&赵斌 685

构造地球化学(构造与成矿)模拟实验&吴学益 686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体系&赵振华 688

趋磁细菌&贾蓉芬 689

地球化学填图&谢学锦 691

化学定时炸弹&谢学锦 693

中国黄土10Be研究&沈承德 694

固体沥青&贾蓉芳 697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于津生 698

5大气科学 701

5-01大气动力学·天气系统·天气预报 701

(a)大气科学&林海 701

(b)大气科学&洪钟祥 705

地球流体动力学和数值模拟&季仲贞 曾庆存 706

大气动力学&丑纪范 707

大气湍流动力学&周秀骥 709

中层大气动力学&黄荣辉 710

行星波动力学&黄荣辉 712

ENSO动力学&黄荣辉 713

大气运动的非线性理论&刘式适 715

大气环流的低频变化&何金海 716

中层大气物理&吕达仁 718

大气雷电物理学&刘欣生 722

云与辐射&季国良 724

云降水学&胡志晋 726

电离层的被动与主动探测&汤克云 728

南极高层大气物理学&汤克云 730

卫星气象学&许健民 732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赵柏林 733

(a)数值天气预报&朱抱真 734

(b)数值天气预报&丑纪范 736

大气环流模式&王会军 738

大气的可预报性&丑纪范 740

长期预报&章基嘉 742

天气异常的预报&章基嘉 744

5-02气候·气候变迁 744

气候系统&符淙斌 744

古气候学&陈旭 布科 746

气候学及其展望&么枕生 748

卫星气候学&方宗义 751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黄荣辉 753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赵柏林 754

中尺度气象学&周秀骥 755

自然天气季节&章基嘉 756

气候突变&符淙斌 757

气候模式&李旭 758

气候数值模拟&袁重光 760

陆地表面与大气相互作用&季劲钧 761

大气环流的遥相关&何金海 徐建军 762

平流层过程和太阳变动性&瞿章 764

大气臭氧&周秀骥 764

暖池及其影响&李克让 周春平 767

厄尔尼诺&符淙斌 770

南方涛动&王绍武 771

亚洲季风&丁一汇 772

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何金海 王坚红 774

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章基嘉 776

黄土高原区季风演化&郭正堂 刘东生 安芷生 777

全球碳循环&王明星 浦一芬 780

大气酸沉降&黄美元 781

气溶胶&温景嵩 783

气溶胶化学&王明星 杨建亮 784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石广玉 785

热岛效应&胡隐樵 787

6海洋科学 789

6-01海洋环境与资源 789

海洋地球物理&刘光鼎 郝天珧 789

海浪频谱&文圣常 790

海浪方向谱&文圣常 791

海浪数值预报&文圣常 792

海流系统的数值模拟&李荣凤 曾庆存 793

全球海平面变化&任美锷 796

现代海平面上升趋势与可能影响&施雅风 杨桂山 797

中国沿岸现代海平面的变化&陈宗镛 799

缺氧环境和大洋缺氧事件&范德廉 800

海洋环境学&唐永銮 801

海洋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张荣华 802

夏—冬海气热力遥相关&章基嘉 804

海洋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李克让 804

热带海洋和全球变化&钱永甫 807

海平面变化与沉积作用&陈代钊 808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810

海洋生物资源&万生 811

海洋经济&许启望 吴克勤 812

海洋生物工程&吴宝玲 李永棋 813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侯文峰 813

6-02海洋探测与遥感 815

海底声遥测&关定华 815

侧扫声纳&关定华 817

温跃层声探测&关定华 818

海洋边界层探测&关定华 818

海面温度场的红外遥感&孙毅义 819

海色遥感和大气修正&孙毅义 820

海—气、陆—气辐射场遥感&李铁芳 821

海水初级生产力遥感&李铁芳 822

赤潮遥感监测&李铁芳 824

海域马尾藻遥感&李铁芳 824

6-03海岸带·大陆架 825

西太平洋岛弧、海沟及弧后盆地系统&李永植 825

渤海的形成和演化&从柏林 吴根耀 827

中国陆架沉积模式&秦蕴珊 828

陆架沙漠化&赵松龄 829

河口最大浑浊带数学模拟&沈焕庭 肖成猷 孙介民 831

海洋风尘沉积&秦蕴珊 833

冲绳海槽的火山沉积和浊流沉积&秦蕴珊 834

海底地壳热流&俞普之 835

深海钻探&李永植 836

海洋动力地貌&王颖 837

潮滩沉积动力与沉积相&王颖 838

海洋环境工程地质&袁友仁 839

海洋工程地质&孙玉科 841

水下地形地貌遥感&李铁芳 843

港湾自净力遥感分析&李铁芳 844

中国海岸带开发&钮因义 844

海岸侵蚀管理&恽才兴 847

海岸带环境遥感&陈晓翔 848

海岸与海岛信息系统&陈丙咸 杨成韫 849

7陆地系统科学 852

7-01陆地水文 852

当代水文学的发展趋势&陈家琦 852

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刘昌明 854

灰色系统理论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夏军 855

分形分维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丁晶 856

水体沉积物体质量基准&陈静生 王飞越 856

河流水质地球化学&陈静生 王飞越 859

水污染遥感&李铁芳 861

远距离调水工程&刘昌明 861

农业节水&刘昌明 863

现代水文地质学&陈梦熊 864

环境水文地质学&陈梦熊 866

“四水”转化&刘昌明 868

地下水-地表水交错带&刘苏峡 870

湖泊沉积与气候、环境变化&王苏民 吉磊 871

西藏高原湖泊萎缩的遥感图像分析&刘登忠 874

青藏高原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程国栋 876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周尚哲 877

南极冰盖与全球变化&秦大河 878

冰芯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姚檀栋 879

沼泽的区域分异规律&黄锡畴 881

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程国栋 882

7-02土壤圈 884

土壤圈&赵其国 884

土壤学&赵其国 886

成壤过程&朱显谟 彭祥林 888

全球土壤变化&刘良梧 888

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890

土壤空间变异&周慧珍 891

诊断层和诊断特征&龚子同 892

人为土壤·水稻土分类&龚子同 893

土壤与温室气体&邢光熹 894

土壤—植物系统元素循环&陈铭 谭见安 894

植物营养生物工程&曹志洪 896

土壤肥力&侯光炯 897

现代农业中的肥料问题&曹志洪 李庆逵 898

a)土壤侵蚀&周佩华 900

(b)土壤侵蚀&侯光炯 901

土壤风蚀&陈渭南等 90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张宗祜 905

土壤侵蚀模型&杨艳生 908

区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刘黎明 909

土壤退化&吕嘉玺 史学正 911

土壤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分布模式&章申 912

土壤毒性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顾宗濂 913

土壤和土地数字化数学库&龚子同 914

土壤资源信息系统&骆国保 915

7-03景观生态 916

景观生态研究&肖笃宁 916

生态学研究网络&赵士洞 917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曾江海 918

宏观生态学&肖笃宁 919

全球变化中的陆地生态系统&张新时 922

景观动态模型&苏文贵 常禹 928

生物多样性&李博 929

草原生态&李博 931

草地遥感估产&李博 932

高山苔原&黄锡畴 934

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李孝芳 936

生态交错带&布和敖斯尔 938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罗远培 940

根际微生态&毛达如 941

农业系统中磷循环及磷管理&沈善敏 943

土壤氮矿化与固持循环中的“激发效应”现象&沈善敏 944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张宪洲 945

7-04古生物·人类起源 949

古生物学&杨敬之 侯祜堂 949

化石居群&王向东 950

古遗迹学&朱兆玲 951

遗迹化石&杨式溥 952

前寒武纪古生物学&曹瑞骥 欧阳舒 955

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区&王楷 李星学 956

正笔石目的演化和分类&李积金 959

银杏—地质时期残存的活化石&周志炎 961

中国古代生物礁&范嘉松 962

中国二叠纪海绵动物&范嘉松 964

化石沟鞭藻类&何承全 宋之琛 965

古孢粉学&宋之琛 欧阳舒 967

微体古生态学&杨群 968

被子植物的起源&李浩敏 969

混生植物群&沈光隆 970

华夏植物群&王楷 李星学 971

淮南生物群&朱兆玲 975

疑源类&尹磊明 975

层次进化论&刘第墉 976

流阻时空观&刘第墉 978

海陆抗建模式&刘第墉 981

生物种群疯长与天体黑洞理论&王振堂 983

人类起源&吴汝康 984

东亚古人类&吴新智 987

新石器时代-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傅平秋 倪集众 黄伯钧 988

遥感考古&刘树人 宋宝泉 990

8区域持续发展 995

8-01地理环境 995

地球表层学&浦汉昕 995

地理环境结构&李春芬 996

区域的共性与个性&李春芬 998

环境地质学&刘东生 万国江 1000

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学&蔡祖煌 1001

地貌系统&尹国康 1002

系统—过程地貌学&尹国康 1004

山地高原研究&郑度 1005

高山生态系统&刘纪远 1006

青藏高原的三维地带性&郑度 1008

青藏高原自然区划&郑度 1009

地貌界限&陈钦峦 1011

地貌学史&景才瑞 1013

中国的苔原&黄锡畴 1015

珊瑚礁地貌&曾昭璇 1017

三角洲许世远&陈中原 1019

黄河三角洲&高善明 励惠国 1020

珠江三角洲史&曾昭璇 1022

中国西北地区干旱化&刘东生 1024

岩溶学&袁道先 1026

岩溶环境系统&袁道先 1028

古河道资源&吴忱 赵明轩 1030

地下水环境&唐常源 1032

8-02环境变迁·灾害防治 1034

环境演变&张兰生 1034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变化&张青松 1036

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史培军 李容全 1037

大气环境&唐永銮 1044

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安芷生等 1046

中世纪温暖期&张德二 1048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李克让 1050

18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周清波 1052

干旱及其影响&李克让 1055

荒漠化&朱震达 1057

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朱震达 1059

风沙地貌学&王跃 1061

风沙物理学&吴正 1063

全球变化对中国荒漠化的影响&慈龙骏 1065

中国沿海现代地壳垂直运动&黄立人 1072

减灾问题&马宗晋 1073

科技减灾&林海 史培军 1076

减轻自然灾害&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1079

灾害学&唐邦兴 郑霖 1081

天灾群发成因&汤懋仓 1084

泥石流&杜榕桓 1085

泥石流防治&杜榕桓 1086

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郑宝山 1087

化学元素循环异常的改善与健康&王五一 1089

地理生态系统的生命元素制图&朱文郁 1090

硒的生态循环&侯少范 1091

医学地理学&方如康 1093

8-03土地·人口 1097

土宜科学&林培 1097

土地资源学&石玉林 1098

土地资源制图与评价&石玉林 1099

土地科学&朱德举 1100

土地类型&申元村 赵松乔 1102

土地评价&倪绍祥 1103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刘纪远 1104

中国宜农荒地资源&石竹筠 1105

生态农业&侯光炯 1107

持续农业&程序 1108

农业持续发展&赵其国 1109

持续土地经营管理&林培 1110

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胡焕庸 方如康 1111

中国八大人口区&方如康 1113

环境人口容量&方如康 1114

人口发展和生态环境&胡焕庸 严正元 1115

人地关系发展规律&胡兆量 1116

人口承载力&郑振源 1117

农业区划&周立三 1119

8-04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1120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联串系统&赵松乔 申元村 1120

PRED协调发展&毛汉英 1122

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张兰生 1123

空间的集聚与扩散机制&胡序威 1124

区域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宁大同 邓春朗 1125

区域持续发展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陆大道 毛汉英 1127

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石玉林 赵训经 1129

中国的资源潜力&地学部 1130

黄河水资源&赵业安 潘贤娣 1137

水质转化&汤鸿霄 1144

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虞孝感 陈雯 1149

长江沿江地区持续发展&虞孝感 陈雯 1153

南水北调与持续农业&刘昌明 由懋正 1157

黄河流域整治与流域开发&地学部 1159

三峡库区移民问题&地学部 1160

新疆区域发展&石玉林 1162

人类圈&陈之荣 1163

地域分异规律&胡兆量 1164

地域分工&董锁成 1165

距离衰减规律&胡兆量 1169

核心—边缘理论&许学强 1170

城市社会区&许学强 1172

城市意象空间&许学强 1174

沙产业&刘恕 1175

配方耕作&毛承业 1179

地理建设&陈育峰 1181

地名学&杜祥明 1182

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化&曾世英 杜祥明 1183

历史地理学&侯仁之 1185

附录 1188

1.地球系统科学外文参考文献选辑(1996~1997) 1188

2.地球系统科学有关因特网址选录 1210

3.CEOS对地观察卫星(1991~2014) 1216

地球系统科学英文条目检索 12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