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湖北简史
湖北简史

湖北简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35109977
  • 页数:699 页
图书介绍:
《湖北简史》目录

第一章 远古及青铜时代湖北地区的文化遗存 1

一 远古时代 1

人类远祖的新线索 1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 2

繁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

二 青铜时代 11

夏商时期 11

西周时期 13

第二章 先秦时期称霸南方的楚国 16

一 楚国的争霸与灭亡 16

楚的兴起与立国 16

春秋争霸中的楚国 19

跻身七雄的楚国 22

二 楚对江南的开发 25

农业 25

手工业 27

采矿业 31

商业和交通 32

楚境诸族 34

三 楚国的思想文化 37

老庄哲学 37

楚国文学 39

第三章 秦汉荆楚地区郡县制的推广及简牍所反映的经济与社会 43

一 秦代荆楚地区的经济与社会 43

云梦秦简所见地方行政制度 43

秦代荆楚地区的经济 45

秦末农民战争中的荆楚地区 49

二 西汉荆楚地区的地方行政及社会经济 52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 52

西汉荆楚社会经济的发展 55

手工业与商业 59

绿林起义 61

三 东汉大姓豪强控制下的荆楚地区 64

荆楚的大姓豪强和蛮族 64

东汉荆楚地区的经济发展 70

东汉后期的荆州 76

四 秦汉荆楚文化 81

科学技术 81

荆州学派与荆楚歌赋 83

岁时风俗 86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荆州战略地位的升降 91

一 三国和西晋对荆州的争夺与统治 91

赤壁之战前后的荆州 91

孙吴对荆州的经营 94

西晋对荆州的统治 96

西晋荆州地区的农民起义 97

二 东晋南朝荆州地位的盛衰 100

东晋一代的荆、扬之争 100

南朝荆州的盛衰 106

三 魏晋南北朝荆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111

北方流民南迁和蛮族出山 111

农业的发展 113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16

城市、交通与商业 118

四 魏晋南北朝荆州地区的文化 121

州府及私家立学 121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122

富有地方特色的乐府诗歌——西曲歌 124

著名学者及其著作 125

文化融合中的节日风俗 128

第五章 隋唐五代荆楚地区全面开发和封建经济的上升 131

一 隋代的改革和荆楚地方的政治经济 131

隋的统一及地方制度的改革 131

荆楚诸郡经济中心的形成 135

隋末农民起义及萧铣割据政权 139

二 唐代荆楚地区政治的发展 140

唐代荆楚行政体制的演变 141

唐代科举制和兵制在荆楚的实施 144

荆楚地方政局和吏治 147

三 唐代荆襄鄂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155

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的演变 155

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 161

闻名全国的手工业 167

交通与商业 172

四 唐末五代时期的荆楚地区 176

唐末农民大起义席卷荆楚 176

五代十国时期的荆楚地区 178

五 隋唐五代荆楚地区文化 180

荆楚沃土孕育出的文学成就 180

科学技术 184

宗教 185

五代荆楚的思想文化 186

第六章 宋元湖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189

一 宋代湖北的政治 189

宋代对地方统治的加强 189

宋代地方吏治 191

南宋前期湖北地区的抗金斗争 192

南宋后期湖北地区的抗蒙(元)斗争 195

二 宋代湖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8

农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198

矿冶及手工业 202

商业活动与城镇经济 204

人口的增长及战乱中经济的恢复 207

人民的经济生活 210

三 元朝湖北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215

元朝对湖北的统治及湖北经济 215

南方红巾军起义和天完农民政权 217

四 宋元时期的湖北文化与风俗 219

宋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 219

社会风尚 224

元代的文化与教育 225

第七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湖北政区的形成及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28

一 明代湖北政治 228

地方政权机构 228

荆襄流民起义和城市居民反税监的斗争 232

原籍湖北的名臣 235

明末农民战争席卷湖北 237

二 区域经济的发展 239

农业及民间的经济生活 239

城市经济的发展 243

三 清代湖北的政治形势 244

湖北地区的抗清斗争 244

湖北政区的形成 246

白莲教起义 250

四 清前期湖北的社会经济 252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52

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255

湖北土布业的兴起 259

商业都市汉口、沙市、宜昌 262

五 明清湖北文化与社会生活 267

哲学思想 267

活跃的文坛 268

地方戏曲与绘画 271

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274

医学和天文历法 276

社会风气的异变与民间社会生活 278

第八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湖北社会和人民的抗争 285

一 鸦片战争前后的湖北社会 285

闭关政策及其对湖北的影响 285

林则徐督鄂 287

湖北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 291

二 太平军在湖北 295

太平军三次攻克武昌及武昌保卫战 295

太平军在鄂东等地的活动和湖北人民响应太平军 300

太平军在湖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303

三 胡林翼督鄂与捻军在湖北的活动 309

胡林翼督鄂 309

捻军在湖北的活动 311

第九章 列强势力的扩张 湖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319

一 开埠与建立租界 319

汉口开埠与英租界的建立 319

宜昌、沙市相继开埠 321

列强在汉建立、拓展租界 323

二 列强在湖北的经济侵略与文化渗透 325

掠夺物资财富 325

文化渗透 332

湖北人民反洋教斗争 336

第十章 张之洞督鄂和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40

一 张之洞督鄂 340

兴办路矿和提倡实业 340

书院改制与推广新学 345

编练新军和创办警政 349

整顿财政与扶植农商邮电 353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局限 358

二 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62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362

抵制洋货运动与民间投资建厂热潮 365

民族商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372

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75

汉冶萍公司的建立与衰落 378

第十一章 湖北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兴起和武昌首义 382

一 湖北民主力量的勃兴 382

早期的革命团体及其活动 382

湖北咨议局的建立和立宪派的活动 392

二 武昌首义 398

湖北统治危机的加深 398

共进会、文学社的成立与联合 404

武昌首义的胜利 409

第十二章 湖北军政府和辛亥革命在湖北地区的失败 416

一 湖北军政府 416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416

湖北各地的光复 428

二 辛亥革命在湖北地区的失败 435

湖北军政府性质的变化 435

黎元洪摧残革命力量 442

北洋军阀势力进入湖北 448

第十三章 晚清湖北的文化、教育和科技 454

一 晚清湖北的文化 454

近代报刊业 454

图书馆和编译事业 457

二 晚清湖北的教育和科技 459

教育 459

科技 465

第十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 470

一 两段督鄂 王占元主政 470

两段督鄂 470

王占元主持鄂政 473

荆襄自主 477

二 五四运动 共产党湖北组织的创立 479

江城五四风暴 479

新文化的洗礼 483

群英结党 488

三 驱王自治运动 492

驱王自治 492

援鄂战争 495

四 军阀统治下的工商经济 498

民族工商业的缓慢发展 498

武汉罢工潮 500

第十五章 大革命洪流与武汉国民政府 505

一 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北伐胜利进军 505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505

五卅运动在武汉 507

北伐军克复湖北 510

二 革命形势的高涨与大革命中心地位的确立 515

迁都武汉 515

收回汉口英租界 521

工农运动的勃兴 525

三 武汉国民政府的兴衰 533

武汉政府的革命政策与建设 533

武汉国民政府的蜕变 536

第十六章 国民党十年统治的政治与社会 540

一 动荡复杂的湖北政局 540

宁汉合流与战争 540

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543

二 国民党统治的相对稳定 545

蒋桂战争与何成浚上台 545

国民党的高压统治 547

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 548

三 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549

民族工商业的普遍萧条 549

金融机构的相继建立 552

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53

四 文教事业的缓慢发展 557

国立武汉大学的创建 557

“新生活运动”的推行 559

第十七章 艰苦曲折的苏维埃运动 561

一 武装割据的发端 561

秋收暴动 561

黄麻暴动与年关暴动 564

割据区域的开辟 567

二 苏维埃区域的形成和拓展 568

苏维埃区域的形成 569

反“围剿”战争与苏区的曲折拓展 572

三 苏区的各项建设和社会生活 575

政权建设与土地革命 575

经济建设 581

文教卫生事业 584

四 坚持高举土地革命的旗帜 586

鄂东北军民保卫苏区的斗争 586

湘鄂西红军的艰苦转战 588

三年游击战争 590

第十八章 抗日救亡运动与初期抗战 592

一 湖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592

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592

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 594

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湖北的实现 596

湖北地区停止内战 596

新四军东进抗日 600

中共湖北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601

三 南京政府西迁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605

武汉成为抗战首都 605

国民党实行抗战的政治表示 609

抗日团体的发展和战时文化 610

四 武汉保卫战 613

战略方针的确定 613

武汉大会战 614

国内国际对会战的支援 618

第十九章 抗日战争在湖北的坚持与发展 622

一 国民党战场继续抗战 622

湖北省政府西迁 622

国民党战场的对日作战 625

鄂西北国统区的经济与社会 631

二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崛起 634

武汉外围的敌后游击战争 634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0

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 643

湖北军民的战略反攻 643

日军投降与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 647

第二十章 国民党统治的败亡与湖北的新生 649

一 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649

湖北省政府“复原还治” 649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人民的反抗 650

经济濒于崩溃 653

二 中原突围 656

蒋介石撕破停战协定 656

中原军区部队战略突围 657

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660

千里跃进大别山 660

大别山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662

四 新湖北的诞生 665

武汉地下革命斗争 665

湖北和平运动 672

新湖北的诞生 675

第二十一章 民国时期湖北的文艺、科学与体育 680

一 文学与戏剧 680

文学 680

戏剧 684

二 科学与体育 690

科技 690

学术 692

体育 695

后记 69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