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史记文献学简纲
史记文献学简纲

史记文献学简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淑玲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10156538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作者认为,《史记》研究领域有相当的著作缺乏科学的学科规范意识,没有真正确立出学科规范意义下的“史记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当然也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科规范的“史记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而一门学科的建立,需要在规范的范畴里进行规范的研究活动,形成规范的话语体系。规范学科,才能方便教学和研究。书稿阐释“史记”的研究工作,应当在“文献学”所大体规范的范围里进行活动,认为,“史记文献学”的学科研究任务:《史记》涉及的文献的形态、《史记》所涉文献的功能、《史记》所涉文献的类型、《史记》所涉文献的分布、《史记》文献的整理方法、《史记》存在的文献形态及其鉴别、保存和研究《史记》的历代文献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等。
《史记文献学简纲》目录

绪论 《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化及研究目标 1

第一章 《史记》作为汉代以前历史文献总汇的价值和意义 7

一、将口述资料与文字文献结合起来 8

二、将编年文献与记言文献结合起来 10

三、将断代资料与中华文明发展史结合起来 12

第二章 作者的生命历程与处理文献的态度变化 15

一、司马迁的生卒年 15

(一)生年并行两说 15

(二)卒年无定论 23

二、司马迁的史学世家与《史记》的著述 32

(一)根据《太史公自序》整理的司马迁家谱 32

(二)司马谈的临终遗言与《史记》的著述 32

(三)司马迁的真孝和大孝 39

三、司马迁的家族背景与《史记》的包容性 42

(一)司马迁家族背景材料的分析 42

(二)司马迁的家族背景与《史记》内容的包容性 43

四、《武帝本纪》与《史记》著述的关系 47

(一)《武帝本纪》与《封禅书》 47

(二)《武帝本纪》是否司马迁手笔的几种说法 65

(三)司马迁《武帝本纪》缺失原因之探析 69

五、李陵事件与《史记》写作倾向的改变 72

(一)处世心态 75

(二)审视历史的角度 76

(三)直接影响了《史记》的选材 78

(四)直接影响了《史记》的写作风格 81

第三章 《史记》的材料收集和整理 85

一、《史记》的材料收集 85

(一)古今典籍 85

(二)秦代图书律令 87

(三)汉代档案 88

(四)实地考察访古问故 93

(五)亲身闻见 95

二、《史记》整理文献的基本原则 97

(一)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97

(二)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拾遗补艺 98

(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择其言尤雅者 98

(四)疑则传疑;著其明,疑者阙之 99

三、《史记》的文献使用方法 101

(一)编纂 101

(二)考辨 103

(三)两存 107

(四)以训诂代原文 108

(五)一事分散数篇,全书“互见” 109

四、《史记》的小说化手法 112

(一)大胆著录传说之史实 113

(二)录入遗闻佚事增加情趣 114

(三)以基本史实为基础夸张或虚构细节 117

(四)著录神灵怪异增加神话色彩 120

第四章 《史记》的体例安排 124

一、本纪——天子与时势的主宰者 125

(一)“天子称本纪” 126

(二)时事主宰者 130

二、表——天下大势阶段发展的记录 136

三、书——著立政之纲 140

(一)“八书”的性质:通古今典章制度之变 140

(二)“八书”的作用:实现“通古今之变”之目标 142

(三)“八书”的写法 146

四、世家——分封诸侯国的兴衰更替 147

(一)三十世家的分类 149

(二)三十世家“通古今之变”的意义 150

(三)三十世家的特例及其进步意义 155

五、列传——以具体的人物使《史记》丰富多彩、细致生动 158

(一)《史记》“列传类”人物传记的选择标准 158

(二)《史记》研究家对“列传”的解说 160

(三)列传的类别 161

(四)“列传”的体例价值、排列特点和传记的独立性 163

第五章 《史记》的亡缺、补续及辨伪 165

一、《史记》亡缺研究简介 165

二、《史记》补续情况简介 170

三、《史记》续补辨伪情况 172

(一)关于褚少孙续补《史记》 173

(二)关于冯商续补《史记》 177

(三)关于其他诸家续补《史记》的辨析 178

四、《史记》自身的史实辨伪 180

第六章 《史记》的版本和校勘 182

一、《史记》版本情况概述 183

二、《史记》早期写本的版本问题 189

(一)《史记》正副本之关系及其流传的争议 189

(二)《史记》写本简介 194

三、《史记》的宋元刻本 199

四、明清以后的《史记》刻本 206

第七章 《史记》的史实考订:以出土文献为依据 211

一、以甲骨文为基础的考索 211

二、以青铜器为基础的考索 216

三、以简帛文献为基础的考索 219

四、以新出土纸质文献为基础的考索 222

第八章 《史记》注释学研究:以三家注为例 224

一、三家注《史记》的主要内容 224

(一)收录异文,注释文字 224

(二)补注史实 225

(三)补注地理及典章制度资料 227

(四)收录评论文字 229

(五)收录不同说法 230

二、三家注对《史记》和旧注的注释和勘正 231

(一)裴骃《史记集解》 231

(二)司马贞《史记索隐》 233

(三)张守节《史记正义》 236

三、《史记》三家注不可废 238

第九章 《史记》本土文献的历史演进 247

一、汉魏晋南北朝:《史记》研究的肇始期 247

(一)传播《史记》 248

(二)补、续、辨、注《史记》 248

(三)认同并阅读《史记》 249

(四)总评《史记》:开始了《史记》研究 250

二、唐代:《史记》学的确立期 254

(一)《史记》学的确立 254

(二)“三家注”对史记学的贡献 256

(三)韩柳对《史记》文学功绩的揄扬 257

三、宋:《史记》学的发展期 258

(一)宋人对《史记》的重视 258

(二)宋人《史记》评点形成风气 261

(三)班马异同成为一门学问 264

四、元明:《史记》学的拓展期 271

(一)元代《史记》研究的成绩 271

(二)明人《史记》研究的热潮 274

(三)明代评点《史记》的杰出成绩 278

五、清代:《史记》学的深入期 285

(一)清人《史记》研究成果丰厚的原因 285

(二)清人《史记》研究成果概说 287

(三)清代十部著名《史记》研究著作简介 292

六、近现代:《史记》研究的理论提升期 295

(一)传统考证学的深入 295

(二)评论《史记》的新变化 296

(三)近现代六种重要《史记》研究著作简介 296

七、建国以后:《史记》研究的全面开花 298

(一)建国初《史记》学人的努力 299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史记》学人的丰硕成果 299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十二部重要《史记》学术著作简介 301

第十章 域外《史记》研究综述 305

一、《史记》海外流传情况概说 305

二、《史记》海外研究情况概说 306

(一)日本镰仓、室町时期的史记研究 307

(二)日本江户时期的史记研究 308

(三)明治以后的《史记》研究 308

(四)战后日本的史记研究 308

三、《史记》海外研究名著《史记会注考证》简介 309

后记 3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