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研究
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研究

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雯雯,刘童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3960659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荣宝斋木版水印研究》是一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硕士、美术学博士合写的一部具有专业性、创新性、综述性、总结性的论文。本文对古代彩色雕印版画工艺演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回顾了荣宝斋木版水印发展历程,归纳出荣宝斋木版水印的技艺沿革和发展经历;通过研究古代绘画理论,比较国画创作技法与木版水印制作技法的异同点,对其制作流程和技艺特色进行了总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理论,从本体论、价值论等不同层面探讨木版水印技艺的保护意义和传承价值。同时,本文以“生产性保护”方法为出发点,结合木版水印技艺自身传承规律和发展现状,从方法论层面探讨了木板水印的传承方法与保护路径,为今后对木版水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研究》目录

第一章 古代彩色雕印版画发展概说 1

第一节 积淀期(远古至宋元时期):从写本时代到雕印时代 2

一 远古至南北朝时期:传印模拓,付之枣梨 3

二 隋唐五代时期:夹缬印染,印线填色 5

三 宋元时期:镂版错印,图文互纂 10

第二节 繁荣期(明清时期):短版拱花,无书不图 14

一 明清木刻版画进入鼎盛时期 14

二 笺纸文化与『饾版术』的应用 17

三 明代吴发祥与《萝轩变古笺谱》 19

四 十竹斋『双绝』与『饾版拱花术』的诞生 21

五 清代王概刊印《芥子园画传》 26

第二章 荣宝斋与木版水印 29

第一节 荣宝斋传承木版水印技艺 31

一 转型:从『松竹斋』到『荣宝斋』 31

二 重振:荣宝斋承印《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 34

三 正名:从『饾版拱花』到『木版水印』 42

第二节 荣宝斋木版水印代表作 47

一 《簪花仕女图》:开创绢本印刷先河 48

二 《韩熙载夜宴图》:集技艺之大成 52

三 《虢国夫人游春图》:刻印之法精妙绝伦 56

四 《清明上河图》:『中华第一神品』 60

第三章 荣宝斋木版水印勾描技艺及问题研究 64

第一节 画面分版原则及要点 65

一 画面分析与技法研究 65

二 分裁原则与择套方法 71

第二节 勾描技法:应物象形,传移模写 77

一 勾描纸张演变与笔墨择选 78

二 勾描笔法与国画技法比较研究 82

第四章 荣宝斋木版水印刻版技艺及问题研究 91

第一节 雕刻材料与工具选择 92

一 版材特性与制版要点 92

二 雕刻环境与工具择选 98

第二节 雕刻技法:以刀代笔,镂象于木 102

一 校验版样与上样要领 103

二 雕刻心法与技巧 104

三 雕刻技法与运刀方法研究 107

第五章 荣宝斋木版水印印刷技艺及问题研究 111

第一节 印刷环境要求与工具择选 112

一 环境湿度与印台标准 112

二 砑印工具与着色用笔 114

第二节 纸绢染制与重要技法 117

一 宣纸的选择与闷制要领 117

二 生绢的染制与工艺要点 120

第三节 研彩方式及制色原则 120

一 绘画颜料的分类 123

二 研漂与调色工艺研究 128

第四节 印刷复制:以帚作染,印之素纸 134

一 印前准备 134

二 版面着色与砑印技法 136

三 印刷技法与国画施色笔法比较研究 140

第六章 荣宝斋木版水印价值研究 144

第一节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历史价值研究 145

一 存续古代印刷技艺 146

二 弥补现代印刷之缺憾 149

三 拓展现代木刻版画创作语言 152

第二节 『文以载道,技以辅文』:文化价值研究 156

一 『技艺相通』: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157

二 『材美工巧』:蕴含中国传统工艺思想 160

第三节 『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审美价值研究 163

一 『迁想妙得』:关照中国传统审美取向 163

二 『文质相辅』:符合现代审美教育需求 167

第四节 『货殖通财,非小道也』:经济价值研究 169

一 树立『中华老字号』文化品牌 169

二 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品 172

第七章 荣宝斋木版水印整体性保护研究 177

第一节 传承主体保护研究 178

一 木版水印传承主体与传承现状 178

二 传承问题与困境 182

三 传承方法:有效传承与有序传承 184

第二节 技艺保护研究 187

一 技艺传承现状与问题 187

二 保护原则:本真性与可持续性 190

第三节 木版水印保护方法研究 194

一 荣宝斋木版水印管理经验与发展现状 194

二 保护方法:『生产性保护』模式下的文化生产 196

附录 202

参考文献 2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