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诚,马春梅,张广胜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61926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和实验地貌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解释和阐述了中国主要丹霞地貌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运动历史以及断裂构造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影响,重点介绍了中国丹霞地貌实验地貌学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各研究区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从而最终总结出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2.1 丹霞地貌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

1.2.2 丹霞地貌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7

1.2.3 丹霞地貌的实验地貌学研究现状分析 9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总体思路 11

1.3.1 研究目目标 11

1.3.2 研究内容 11

1.3.3 总体思路 11

第2章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原理 13

2.1 野外样品采集与加工 13

2.2 实验科学依据和实验过程 15

2.2.1 单轴抗压实验 15

2.2.2 干抗压试验 17

2.2.3 湿抗压试验 17

2.2.4 冻融实验 17

2.2.5 酸蚀后抗压试验 18

2.2.6 冻融后抗压试验 18

2.2.7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19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 20

2.2.9 偏光显微镜分析 21

第3章 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研究 22

3.1 研究区概况 22

3.1.1 自然地理特征 22

3.1.2 地质构造 24

3.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26

3.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31

3.2.1 阳元山-巴寨地貌区 31

3.2.2 风车岩穿洞 31

3.2.3 阳元石石柱下方 33

3.2.4 锦石岩-长老峰 34

3.2.5 锦石岩凹槽 36

3.2.6 玉女拦江洞蜂窝状洞穴 37

3.2.7 通泰桥 39

3.2.8 混元洞 41

3.3 实验数据分析 50

3.3.1 干抗压与湿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50

3.3.2 酸蚀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61

3.3.3 冻融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64

3.3.4 蜂窝状洞穴样品XRF分析 66

3.3.5 白斑样品成分和成因分析 67

3.3.6 偏光显微镜下样品的鉴定分析 70

3.4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71

3.4.1 风车岩穿洞成因分析 71

3.4.2 阳元石成因分析 72

3.4.3 锦石岩凹槽成因分析 73

3.4.4 丹霞山大型密集水平凹槽成因 75

3.4.5 通泰桥成因分析 78

3.4.6 丹霞洞穴内蜂窝状洞穴及结皮风化物成因分析 78

3.5 研究结论 84

第4章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研究 87

4.1 研究区概况 87

4.1.1 自然地理特征 87

4.1.2 地质构造 90

4.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91

4.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97

4.3 实验研究过程 99

4.4 实验数据分析 128

4.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132

4.5.1 方岩丹霞地貌的剖面组合 132

4.5.2 方岩丹霞地貌类型及空间组合 133

4.5.3 方岩丹霞地貌发育的地层特征 135

4.5.4 方岩丹霞地貌发育过程探讨 136

4.6 研究结论 159

第5章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研究 161

5.1 研究区概况 161

5.1.1 自然地理特征 161

5.1.2 区域地质构造 163

5.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164

5.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172

5.3 实验研究过程 174

5.4 实验数据分析 200

5.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200

5.5.1 断层和节理 201

5.5.2 崩塌过程 204

5.5.3 岩性差异风化和扁平状洞穴的形成过程 208

5.5.4 构造隆升与三级山顶面的关系 214

5.6 江郎山丹霞地貌成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因 215

5.6.1 科学价值 216

5.6.2 江郎山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 219

5.6.3 江郎山与其他丹霞地貌区的分析对比 230

5.7 研究结论 234

第6章 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研究 236

6.1 研究区概况 236

6.1.1 自然地理特征 236

6.1.2 区域地质构造 236

6.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238

6.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238

6.3 实验研究过程 239

6.4 实验数据分析 239

6.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240

6.6 研究结论 243

6.6.1 分水岭型丹霞地貌特征 243

6.6.2 砾岩型丹霞地貌的发育 243

6.6.3 壮年早期阶段丹霞地貌的发育 244

6.6.4 无喀斯特丹霞地貌类型的发育 244

6.6.5 单面山型丹霞地貌的发育 244

第7章 福建泰宁丹霞地貌研究 245

7.1 研究区概况 245

7.1.1 自然地理特征(含地理位置概况、气候与水文特征) 245

7.1.2 地质构造 247

7.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247

7.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249

7.3 实验研究过程 250

7.4 实验数据分析 252

7.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255

7.6 研究结论 255

第8章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研究 257

8.1 研究区概况 257

8.1.1 自然地理特征 257

8.1.2 崀山丹霞地貌概况 257

8.1.3 地质构造 257

8.1.4 地层与岩性特征 259

8.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263

8.3 实验研究过程 265

8.4 实验数据分析 265

8.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270

8.6 研究结论 270

第9章 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研究 274

9.1 研究区概况 274

9.1.1 自然地理特征 274

9.1.2 龙虎山丹霞地貌概况 274

9.1.3 地质构造 275

9.1.4 地层与岩性特征 277

9.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280

9.3 实验研究过程 280

9.4 实验数据分析 281

9.4.1 抗压实验数据分析 281

9.4.2 抗冻融实验数据分析 282

9.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284

9.6 研究结论 288

第10章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研究 289

10.1 研究区概况 289

10.1.1 自然地理特征 289

10.1.2 地质构造 290

10.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292

10.2 实验研究过程 294

10.2.1 齐云山丹霞地貌岩石标本的实验分析 294

10.2.2 齐云山丹霞地貌实验研究结果 296

10.3 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过程 297

10.3.1 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的三个阶段 297

10.3.2 构造隆升与三级剥蚀面的关系 299

10.4 齐云山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300

10.5 齐云山与其他地区丹霞地貌成因比较研究 301

10.5.1 齐云山与广东丹霞山地貌的比较研究 301

10.5.2 齐云山与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比较研究 305

10.5.3 齐云山与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的比较研究 308

10.5.4 齐云山与国外丹霞地貌的比较研究 309

10.6 研究结论 310

第11章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的成因总结与对比研究 312

11.1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发育过程总结 312

11.1.1 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312

11.1.2 浙江江郎山、方岩丹霞地貌发育规律 315

11.1.3 福建泰宁、冠豸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318

11.1.4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320

11.1.5 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323

11.1.6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326

11.2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的技术与方法总结 327

11.2.1 丹霞地貌研究的技术手段方面 327

11.2.2 丹霞地貌的微观实验定量分析 327

11.3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规律总结与对比研究 328

11.3.1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 328

11.3.2 丹霞地貌的发育规律 328

11.3.3 丹霞地貌空间分异和空间展布 330

11.3.4 丹霞地貌发育与特征对比研究 330

参考文献 334

附录1 国际年代地层表 340

附录2 丹霞地貌研究专业术语中外文对照 341

附录3 索引 346

附录4 南京大学团队丹霞地貌成因研究成果目录 3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