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唐君毅全集  第18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
唐君毅全集  第18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

唐君毅全集 第18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君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0841033
  • 页数:526 页
图书介绍:
《唐君毅全集 第18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 1

一 人性观中西哲之胜义及中国人性观之方向 1

二 具体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时代之对道德理想而言性,与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之涵义 7

三 告子之言义外及生之谓性之诸涵义 12

四 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之说之四义 16

五 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义 23

第二章 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 27

一 心知、机心、成心之祸患 27

二 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 34

三 心之思虑所成之礼义文理与性之对较关系,及性恶之义 38

四 心欲善,心中理、合道,与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 43

五 《中庸》之即诚言性,即明言心,与率性尽性 47

六 尽己性与尽人性、尽物性之涵义 52

第三章 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 57

一 《易传》之即继言善、即成言性,与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 57

二 运神明以知乾坤之道,与即道言性 61

三 《礼记》之尚情,与其即礼乐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论 65

四 礼乐、人情、德行与天地之道 69

五 秦汉学者言性之目标,与《吕览》《淮南》之贵生全性、即寿言性与摄德归性 73

六 率性循性,与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 80

七 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 83

第四章 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 86

一 汉儒之谓人性为一客观之论题,董仲舒之为成王者之任,而随名入理以言性之说 86

二 随名入理之思路之局限,与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观点之讨论 90

三 气分为阴阳二者之观念之形成与其涵义 95

四 人性与阴阳善恶及性三品之论 99

五 性之品级之观念之所以立,与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纯价值义之性 101

六 刘劭为任使众材,而即形征性,论才性之品与逐步客观化之观人术 104

七 由阴阳至五行之观念之展成 107

八 五行与五常及刘劭之即形知性论试诠 112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 117

一 个性与品类性,及“放达”“超拔”之消极的意义 117

二 有个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标准 120

三 个性、我性、纯浪漫性,以无内容为其内容,而必归于体无致虚,所遇而皆见其独 123

四 当前实境之消极的运用,为所遇而皆见其独所以可能之根据 125

五 道家之圣人之向往与其非历史人物性 126

六 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万物以自然为性,及郭象注《庄》之重独性 129

第六章 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 131

一 法与性 131

二 妄执之自性诠义 135

三 种姓之性,同异性 139

四 体性、当体与所依体 141

五 价值性与三性 145

六 佛家言性之方式与中国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较 146

第七章 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 150

一 般若宗之精神与法性即空性义 150

二 道安言性空,罗什、慧远言法性义 155

三 僧肇之物性义,及般若体性义,与老庄之致虚 159

四 唯识宗之三性论与其系统 164

五 唯识宗之五种姓之性及其问题 173

六 种姓论之应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说一乘之义 176

第八章 佛心与众生之佛性 180

一 南北朝之佛性论与《涅槃》《法华》《华严》对佛性佛心之开示 180

二 无漏种之现行问题与《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觉不异于本觉义 185

三 释《起信论》之疑难:自性清净心之依何而立 191

四 自性清净心与生灭无明之关系及心生万法之“生”义诠释 196

五 一心之舍染取净义,及天台之性具染净与佛性有恶义 200

六 《大乘止观法门论》与法藏融通三性论 205

七 华严之真如随缘不变义 208

第九章 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连之问题 211

一 综述中国佛学中言“性”之问题之发展与天台华严间之诸问题 211

二 华严宗之性起义之所以立 214

三 天台宗之性具义之所以立 217

四 妄心观与真心观,与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义之不同 220

五 缘理断九、非情成佛及别理随缘诸问题 222

第十章 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 229

一 禅宗之向上一着义 229

二 禅宗之施教方式进于般若经论之处 233

三 《坛经》之摄归自性之言说 237

四 内外二边不住义 240

五 惠能之施教方式与相对语言之相销 243

第十一章 由佛再入儒之性论 246

一 佛家言性思想之限度之讨论 246

二 佛家心性论之原始动机,与中国传统思想论人性之态度 249

三 李习之《复性书》之言复性义,及其言与老释同异 251

四 佛家不立诚为教之理由之讨论,与儒者何以必立诚为教之故 253

五 儒者对天地万物之敬诚与对一切存在之价值之正面的肯定 259

六 周濂溪之立诚之教与李习之复性论之异同 262

七 张横渠之即虚以体万物谓之性,及气质之性之名之所以立 265

八 略释邵康节以物观物为性之义 273

第十二章 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 275

一 性与生命之道路 275

二 明道之通生之道与神气言性义 276

三 善恶皆天理义释滞 282

四 伊川“性即理”涵义申释,及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分别 285

第十三章 朱子之理气心性论 293

一 生之理贯众理义与朱子之太极之理之全之超越义 293

二 万物所具之理气之定限,与人之气质之性之差别 300

三 人与万物之性之差别 304

四 朱子之人物之差别观与东西哲学中其他之说之比较 306

五 朱子之以心为统摄之概念及心之涵义 309

六 心之诸功能 314

七 仁之界说,其前后、内外、上下与本末 318

八 人心道心之开合 326

第十四章 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 337

一 象山以朱子之学之所归趣,为学者之立志之始向,与其对心性论之态度 337

二 象山对一心分天理人欲之反对,及其言一心之升降 342

三 由杨慈湖之心之精神义、陈白沙之觉义,至王阳明之良知义之心学之发展 346

四 阳明四句教与其心性工夫论之关系 356

五 良知之无善无恶与至善 361

六 阳明学之三变与四句教 365

第十五章 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 370

一 王学精神与双江、念庵之由归寂以通感之教 370

二 王龙溪之先天心体上立根之学,与见本体即工夫之教 374

三 泰州学派安身之教之即生言心 380

四 东林学派之性善义 382

五 蕺山之即心与情言性,与即意之定向乎善,以通心之已发未发之工夫 388

第十六章 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 395

一 王船山之道、善、性三者之大小义 395

二 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 398

三 船山之易教与大往大来义 402

四 颜习斋之即气质与习言性,及戴东原以血气心知言性与焦循之以旁通情言性 407

五 总述宋明清之心性论之发展 413

第十七章 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 417

一 性之诸义与言性之诸观点 417

二 告孟庄荀之四基型 421

三 四基型之言性之综贯形态 422

四 秦汉以降至魏晋之种类性、关系性与个性 424

五 佛家之向内思省追溯所见得之性:所执之自性、空性或“无自性”性、体性与佛性;及佛家言性之善恶之四型 426

六 宋儒言性之观点态度与佛家之不同,及周程之观点 428

七 朱子之观点,与陆王之承孟学传统及清儒之观点 430

附编:原德性工夫 434

朱陆异同探源(上)——程陆之传及程朱之传与工夫问题 434

一 朱陆异同之问题 434

二 辨程陆之传 440

三 胡五峰之识心之说为象山言发明本心之先河 446

四 朱子工夫论之传承 451

五 朱子对明道、龟山、上蔡言仁之疑义 453

六 程门之工夫问题及延平之观未发 455

七 胡五峰之重已发上之察识与朱子对未发问题所经之曲折 459

朱陆异同探源(中)——朱子工夫论辨析 465

一 朱子言心之未发,及吕与叔之言心,与相应之涵养工夫 465

二 胡五峰言察识之精切义与其“即心以成性”之统体的历程之说 469

三 五峰言名义之失,与对治气禀之杂之工夫问题 472

四 朱子论只重察识工夫之弊 475

五 识心之说与气禀物欲之杂 479

六 辨朱子所言察识之弊之不必然性 484

七 辨察识之工夫之独立性 488

八 辨朱子所言之主敬致知之工夫,亦可有弊,并论无必然不弊之工夫 494

朱陆异同探源(下)——朱陆工夫论之会通 498

一 辨诚信之工夫与本心之二义 498

二 朱子工夫论中之歧义 505

三 辨朱子心性论中之本心体用义 510

四 辨发明本心中之涵养,与其贯彻于心之动静义 518

五 象山之言与朱子之言之自然会通 5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