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县教育志 1905-1985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枣阳县教育志编写小组
- 出 版 社:枣阳县教育志编写小组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527 页
第一编 概述 10
第二编 封建传统教育 10
第一章 学宫 10
第一节 建筑概貌 10
附:学宫建筑图 10
第二节 教学概况 11
第三节 经费来源 12
第二章 书院 12
第一节 设置处所 12
第二节 组织特点 13
第三节 教学特色 13
第四节 经费来源 14
第三章 考棚 14
第四章 义学 15
第五章 社学 15
第六章 私塾 16
第一节 设置类型 16
一、家塾 16
二、门馆 16
三、私塾 16
四、族塾 17
第二节 教学概况 17
第三节 改革简况 17
附录:科举取士 18
一、科举考试程序 18
二、科举考试方法 19
三、历代科第数额 20
第三编 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 23
第一章 教育行政 23
第一节 机构沿革与设置 23
附一、民国时期枣阳县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24
附二、民国30—33年“政教合一”时期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一览表 25
附三、民国17年10月湖北省领县、区、校教育行政之任职资格与委任权限 26
第二节 教育宗旨与实施 26
第三节 学制变革 27
附:民国30年“现行学制”系统图 29
第四节 教职员的任用与待遇 29
一、任用制度 30
二、生活待遇 31
第五节 教育经费 31
一、经费来源 31
二、经费管理 33
三、经费用项 33
附一、民国22年教育经费支出概况表 34
附二、民国33年教育经费支出概况表 34
第二章 幼儿教育 35
第三章 小学教育 3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5
附一、清宣统二年有案可稽的10所学堂一览表 37
附二、清末、民国时期公、私立小学有变动年份的概况表 39
第二节 公立小学 40
一、设置与变迁 40
1、县立小学 40
附:民国24年县立小学一览表 41
2、县下公立小学 41
附一、民国24年区、镇立小学概况表 42
附二、民国36年中心、国民小学分布图 44
附三、民国36年乡(镇)、保国民学校统计表 45
附四:民国36年各乡(镇)设立的中心小学 45
二、管理简况 46
附:民国22年第四区(吴店)区立小学校各项规则 47
三、教学简况 49
1、课程设置 49
附一、清末、民国时期小学课程设置表 49
附二、清末、民国时期小学科目变动录 51
2、教授方法 51
附录 兴亚小学 52
第三节 私立小学 52
一、兴衰概况 52
附:民国24年私立小学一览表 54
二、办学特点 56
附录 竞智小学 56
第四节 短期小学 57
附:民国25年短期小学一览表 58
第五节 教会小学 58
第四章 中学教育 6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0
附:1938—1947年公、私立中学概况表 60
第二节 教会中学 61
第三节 私立中学 61
第四节 县立中学 63
一、行政与训育 64
附:县中“精神训练”实施要点 65
二、课程与学科训练 65
附:民国33年县中“学科训练”实施要旨 65
三、教员与学生、学风 66
第五章 师范教育 67
附一、民国33年简师教学科目时数表 69
附二、简易师范学校(班)学生人数一览表 70
第六章 职业教育 70
第一节 初等职业学校 71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 71
第七章 特种教育 73
第一节 特种教育的实施机关 73
第二节 特种教育的任务、课程 74
第三节 特种教育的经费来源 75
第八章 社会教育 76
第一节 沿革与概况 76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76
第三节 民众学校 77
第四节 国民学校民教部(班) 77
第九章 学潮 78
第一节 军阀执政时期的枣阳学潮 78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枣阳学潮 80
第四编 新民主主义教育 83
第一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波及枣阳阶段 83
附一、中共“二大”提出的教育纲领 84
附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 84
第二章 共产党在枣阳发展党组织阶段 84
第一节 农民教育 86
一、农民夜校 86
二、平民学校 87
三、“四民”俱乐部 87
第二节 干部教育 88
一、学友联合会 88
二、农运训练班 88
第三章 武装建立枣阳苏区阶段 89
第一节 苏区的教育方针 89
第二节 苏区的教育行政组织 90
第三节 苏区的列宁小学 90
一、发展概况 90
附一、列宁小学分布图 90
附二、枣阳苏区列宁小学一览表 91
二、教育概况 92
三、学校设施 92
第四节 苏区群团的学习活动 93
一、少先队的学习活动 93
二、赤卫队的学习活动 93
三、贫农团的学习活动 94
四、劳动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学习活动 94
五、苏维埃教育研究会的学习活动 94
第五节 苏区民众的识字运动 95
附:三区(琚湾)八乡(汤冲)剪子沟民校《开学布告》 95
第六节 苏区的教育经费 96
第四章 地下党在枣阳开展抗日教育运动阶段 96
第一节 地下党接办改造的学校教育 97
一、熊集小学 97
二、耿集小学及其分校 98
三、鹿头小学及其附设农中班 98
第二节 地下党组织开办的干部教育 98
第三节 地下党运筹开展的社会教育 99
一、抗敌后援会 99
二、青年读书会 100
三、妇女识字班 100
四、战教工作团 101
第五章 枣阳成为解放区阶段 101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与任务 102
第二节 教师的起用与培训 103
附:解放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小学教师数额统计表 104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恢复与改革 105
一、小学教育 105
1、恢复概况 105
附:解放初期第一批恢复的小学一览表 106
2、改革概况 107
二、中学教育 109
第四节 社会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109
一、儿童团教育 109
二、农民协会教育 110
三、职工教育 110
第五节 教育经费的筹集与用项 111
一、清理原有公学校产和教育基金,解决恢复学校教育所需经费之急需 111
二、拟造教育经费预算,纳入地粮征收之内,随粮代征。 111
附:枣阳县人民政府通知 112
第五编 社会主义教育 113
第一章 组织机构 113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113
附一、1949—1985年县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115
附二、1985年教育局股(室)负责人一览表 117
附三、1985年区(镇)教育组负责人一览表 119
第二节 教育系统的党组织 122
附:教育行政机关党组织名称、成员一览表 124
第三节 教育界的群团组织 126
一、教育工会 126
二、共青团组织 127
三、少先队组织 128
第二章 教师 129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变化 129
一、中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与调整 129
二、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整顿 130
附一、1949—1985年教育部门所属教职工数及中、小学专任教师人平负担学生一览表 131
附四、1985年12月教育系统人才及干部学历统计表 135
第二节 知识分子政策在教师队伍中的贯彻 135
一、“团结、教育、改造”旧知识分子阶段 135
二、受“左”的思想影响阶段 137
三、执行“极左”路线阶段 137
四、正纠“左”的错误,尊重、依靠知识分子阶段 137
1、推翻“两个估计” 137
2、平反冤假错案 138
3、扩大落实中级知识分子政策范围 138
4、起用优秀中青年教师 138
第三节 人民教师的地位、待遇与福利 138
一、政治荣誉与社会地位 138
附、县教育界出席省、市人代会代表一览表 139
附、1984年12月枣阳教育界出席襄樊市党代会代表一览表 141
附、1960—1985年受省以上表彰的先进工作者一览表 141
二、工资待遇与生活福利 145
附:1981年普调后中、小学教师工资级别一览表(一)、(二) 147
三、人民教师的福利待遇 149
第四节 在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149
一、鼓励教师自学 149
二、组织教师互学 150
三、寒暑假讲习 150
四、短期脱产培训 151
五、函授培训 151
六、电大不脱产培训 151
第五节 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与职责 152
附:1982年枣阳县教师工作职责 153
第三章 幼儿教育 153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概况 153
附一、1957—1985年幼儿教育一览表 155
附二、1985年县直部门和厂矿企业幼儿园一览表 156
附三、1983年统计幼儿园园长、教养员学历表 157
第二节 保育科目及活动 158
附一、1985年县直机关幼儿园作息时间表 158
附二、幼儿教育工作目标 158
第三节 学制、编制及经费 159
附录 县直机关幼儿园 160
第四章 小学教育 161
第一节 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与进程 161
一、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61
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62
三、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62
四、调整国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期间 163
五、“十年浩劫”期间 163
六、粉碎“四人帮”以后新的历史时期 164
附:1949—1985年小学概况表 165
第二节 全日制小学 167
一、类型沿革 167
1、重点小学 167
附:1985年重点小学一览表 169
2、中心小学 171
附:1985年乡中心小学一览表 172
3、农村(街道)小学 178
附:1985年农村(街道)小学一览表 180
4、厂(场)办小学 222
附:1985年厂(场)办小学一览表 222
5、个人办的小学 223
二、学制、课程与教材 224
附:部颁各个时期的教学计划 226
三、行政管理 233
附:小学校历 233
第三节 耕读小学 235
附:1964年耕读小学概况表 236
第四节 农村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237
一、改革的原由与过程 237
二、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238
三、改革的初步成效 239
第五章 中学教育 241
第一节 普通中学 241
一、发展与调整概况 241
附一、1949—1985年普通中学概况表 244
附二、1949—1985年普通初中概况表 246
附三、1956—1985年普通高中概况表 249
二、重点、一般和厂办中学 251
1、重点中学 251
附一、1985年重点初中一览表 252
附二、1985年重点高中一览表 254
2、一般中学 255
附一、1985年一般高中概况表 256
附二、1985年一般初中概况表 257
3、厂办中学 263
三、学制与课程、教材 263
1、学制 263
2、课程设置 263
附一、1981年4月部颁《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265
附二、中学校历 266
3、教材演变 266
4、各门课程的具体要求 267
附:课时比较表 269
四、学校的编制与管理 271
1、行政编制 271
附记:“文革”期间学校行政组织形式 271
2、教职工编制 271
3、教学组织 272
4、教师管理 272
5、学生的学籍管理 272
第二节 农(职)业中学 275
一、1958—1960年兴办的农(职)业中学 275
1、兴办概况 275
附:1959年12月全县农(职)业中学统计表 276
2、办学特点 277
附:1958—1960年农中课程表 278
二、1961—1966年改办与兴办的耕(工)读中学 278
附:1965年10月全县耕读中学概况统计表 280
三、1980年后由普通中学改革的农(职)业中学 283
1、改革的进展概况 283
附:1985年农(职)业中学一览表 284
2、改革后的教学简况 285
附记:普通中学举办的专业短训班与概况表 286
第六章 师范教育 288
第一节 附设师范班与单设师范学校 288
一、附设师范班 288
二、单设师范学校 288
附一、枣阳师范教育1952年至1985年概况表 292
附二、枣阳师范学校历任负责人一览表 294
第二节 教师进修班与进修学校 295
附:教师进修班、培训班概况表 295
第三节 师范函授教育与函授站 297
第七章 成人教育 299
第一节 农民教育 269
附记:1975年—1976年“五七”大学开办情况及其统计表 303
第二节 职工教育 304
一、职工夜校 305
二、职业学校 306
1、农机学校 306
2、卫生学校 307
3、粮食学校 308
4、商业学校 308
5、供销学校 308
附:1985年各部门办职工业余学校一览表 309
附记:1974年至1977年“七二一”大学开办情况及统计表 310
第三节 干部教育 310
第四节 电视大学 312
第八章 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312
第一节 贯彻实施概况 312
一、向工农开门,以学为主阶段 312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阶段 313
三、违背教学规律,“以干代学”阶段 314
四、以学为主,德、智、体全面发展阶段 315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 316
一、十七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316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319
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320
附一、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发的《小学生守则》 322
附二、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布的《中学生守则》 324
附三、1980年中学生“三好”条件 326
第三节 教学改革 327
一、建国初期至1957年 327
二、1958年至1966年 328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330
四、新的历史时期 330
1、恢复和发展教研体系 330
2、加强和改进“双基”教学 330
附:枣阳县教育局〔1982〕73号文件《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331
3、加强教学常规建设 331
4、发展电化教学 332
5、开辟第二课堂 332
附:县实验小学第二课堂所体现的“五大特性” 333
第四节 体育与卫生 334
一、体育 334
1、体育课 336
附:1981年涌现的地(市)级以上优秀体育教师名单 337
2、课外体育活动 338
3、达标锻炼 338
4、业余体校 339
5、体育场地 339
6、运动竞赛 339
附一、建国以来举办的中、小学师生参加的各项体育竞赛一览表 340
附二:枣阳体育教师和学生代表队参加地(市)以上体育竞赛或选拔赛一览表 343
附三、枣阳县中、小学体育教师中经市评定的二级裁判一览表 347
二、卫生 348
1、卫生保健机制 348
2、卫生保健活动 348
3、健康检查状况 350
附:1980年对5所中、小学学生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351
第九章 勤工俭学 351
第一节 “大跃进”年代的勤工俭学 351
附一、1958年全县中、初等学校校办工厂统计表 353
附二、1959年全县中、初等学校校办农场统计表 353
第二节 走“五七”道路时的勤工俭学 354
附:1976年校办工厂、农(林)场综合表 355
第三节 新时期的勤工俭学 356
一、发展概况 356
二、基本特点 357
1、因地制宜上项目 357
附:1985年中、初等学校勤工俭学项目统计表 358
2、专班生产求效益 360
附:1985年中、初等学校勤工俭学收益分配一览表 351
3、服务教学育人才 362
三、主要厂家 362
1、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石膏制品厂 362
2、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校具厂 363
3、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砖瓦厂 363
4、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建筑队 393
5、枣阳县第一中学印刷厂 364
6、城关镇西关中学电子仪器厂 364
7、城关镇教育组教育招待所 365
第十章 教育经费 366
第一节 经费来源、收支与管理 366
一、预算内经费 366
附一、1952—1985年预算内经费及其所占比例一览表 368
附二、1980—1985年预算内经费支出及所占比例一览表 370
二、预算外经费 371
1、学杂费 371
2、勤工俭学 372
3、群众集资 372
4、个人捐资 373
附:1953—1985年预算外经费一览表 374
第二节 各类学校的校舍建设 376
一、教育部门所属学校的校舍建设 376
附录:1980年教育部颁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每名学生应占有的校舍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表 377
二、企、事业单位自办学校的校舍建设 377
第三节 教学设备 377
1、教学仪器设备 378
附:1985年县直初、中等学校及区、镇“初中实验中心”的实验仪器及实验室面积统计表 378
2、图书资料设备 380
3、课桌凳设备 380
4、学生住宿设备 380
5、文体器材设备 380
第六编 校史选录 381
第一章 县直重点中小学 381
第一节 枣阳县第一中学 381
附一、历任学校负责人一览表 385
附二、县一中历届高中毕业人数、参加高考上线人数一览表 387
第二节 枣阳县第二中学 388
附:学校历任负责人一览表 390
第三节 枣阳县实验小学 391
第四节 枣阳师范附属小学 394
第二章 首批确定的重点初中 395
第一节 环城区红旗桥中学 395
第二节 鹿头镇中学 396
第三节 太平镇中学 398
第四节 杨垱镇中学 399
第五节 琚湾镇中学 399
第六节 熊集区中学 401
第七节 吴店镇中学 402
第三章 有特种意义的学校 403
第一节 苏红中学 403
第二节 七烈小学 404
第三节 钱岗小学 405
第四节 太平小学 407
第五节 蔡阳小学 409
第六节 回民小学 410
第七编 输送人才 413
第一章 清末、民国留学生、大学生 413
第一节 留学生 413
附:清末、民国枣阳留学生名录 414
第二节 大学生 419
附:已收录到手的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以及非名牌大学毕业生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名录 419
第二章 建国以来的留学生和大、中专学生 422
第一节 留学生 422
附:建国以来枣阳所出留学生名单 422
第二节 大、中专学生 422
附:1950—1985年枣阳历年向大、中专输送学生数一览表 423
第三章 已涌现的各界代表人物 425
黄火青 425
卫挺生 426
马德润 427
刘道玉 428
高映轸 428
蒋玉伯 429
李今庸 430
刘峻峰 430
张善同 431
王霞宙 431
亢文慧 432
韩希梁 432
王林 433
杨克儒 433
第四章 献身民主革命的知识界英烈选传 434
王家驹 434
谢远定 435
程克绳 436
唐克威 438
第八编 教育人物 441
第一章 故人传略 441
谢怀霞 441
马伯援 442
黄山农 443
卫敬业 445
徐化龙 447
赵俊华 448
赵开榜 449
第二章 今人简谱 450
李尚芳 450
李玉芳 451
周书亭 452
邹明杰 454
第九编 大事记 455
清末 455
民国 456
建国后 470
第十编 要文辑存 497
一、民国26年9月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视导员肖仲垓视察枣阳县教育的案呈报告 497
二、解放后至建国初枣阳县第一任文教科科长陈洪于1985年底从南京寄来的《枣阳文教工作拾零》 504
三、1983年元月,枣阳县在襄阳地区召开的勤工俭学会议上交流的《努力开创勤工俭学新局面》 507
四、1985年9月,枣阳县教育局局长张学文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的有27省、市、自治区代表参加的教育管理研讨会上交流的《只有改革,才有突破——枣阳县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作法》 513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
- 《电子测量与仪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200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培生高级英语语法 练习册》培生教育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液固旋流分离新技术》中国化工学会组织编写;汪华林等著 2019
- 《新编高中物理竞赛教程习题全解》钟小平主编;钟小平,倪国富,曹海奇编写 2019
- 《声动中国 七十年歌声里的中国故事》王一诺责任编辑;(中国)《声动中国》编写组 2019
- 《对话中国》《对话中国》编写组著 2019
- 《吉林省志 卷2 大事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2002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