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唐君毅全集  第22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
唐君毅全集  第22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

唐君毅全集 第22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君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0841033
  • 页数:584 页
图书介绍:
《唐君毅全集 第22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目录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1

一 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 1

二 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 7

三 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趣 11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14

一 邵康节《皇极经世书》历史地位 14

二 邵康节之象数之学 16

三 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 21

四 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 25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30

一 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 30

二 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 35

三 希贤希圣之工夫及圣德 39

四 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 46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50

一 《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 50

二 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 54

三 《大心篇》贯义 57

四 《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 63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67

五 《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 67

六 《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 76

七 诚明与尽性至命 78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90

一 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 90

二 横渠之言知心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心具天德 94

三 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 99

四 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 103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108

五 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108

六 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 111

七 明道之言天理义 115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 124

一 明道与伊川之同异 124

二 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其性情之辨 128

三 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 131

四 伊川之性即理,性情、寂感、理气之具于一心之义 134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 141

五 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 141

六 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 145

七 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致知之工夫 150

八 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 154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158

一 导言 158

二 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 167

三 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 175

四 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 177

五 象山阳明之言读书之道 183

六 象山之发明本心之工夫 188

七 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 195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 202

一 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 202

二 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 203

三 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 206

四 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 210

五 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 216

六 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之“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 221

七 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 225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 229

一 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端 229

二 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致良知义,与知行合一义 237

三 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义 243

四 朱子与阳明言戒惧义 248

五 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 254

六 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 261

七 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 264

八 致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朱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 269

余论: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 275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278

一 导言 278

二 吕泾野罗整庵对阳明学之评论 280

三 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 282

四 阳明诸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 287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292

五 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致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惧义 292

六 聂双江罗念庵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 295

七 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 300

八 王心斋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 304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 308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313

一 良知发见之搀和问题 313

二 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 318

三 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 321

四 念庵之学之三转 327

五 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 331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333

一 导言 333

二 心知与天道 334

三 光景之破除 342

四 仁德 345

五 工夫之指点 347

六 学者之志 351

七 结论 352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 354

一 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 354

二 顾宪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 357

三 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 360

四 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 364

五 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及东林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 368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374

一 蕺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学之方向 374

二 王一庵、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 378

三 心之情性与理气 383

四 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 388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396

一 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 396

二 朱陆王以后之心性之学之发展 400

三 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学史中之地位 404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413

一 前言 413

二 道即器之道义 415

三 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 417

四 道之调剂乎阴阳义 420

五 太极 421

六 乾坤并建 424

七 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 426

八 乾坤之易简义 433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437

一 性命之意义 437

二 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 439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451

一 性善气善义、命日降性日生义、性相近义 451

二 受命在人 454

三 心与性与理 457

四 情、才、欲 461

五 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 463

六 人有不善之原 466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471

一 人道之尊 471

二 思诚 477

三 四德与三德 483

四 持志与正心诚意 486

五 养气 490

六 忠恕 493

七 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 495

八 至善 500

九 贤圣之不朽义 503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508

一 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 508

二 历史文化意识 513

三 宗教意识 515

四 礼诗乐 519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528

五 政治 528

六 历史之评论 532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 539

八 后论 544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548

一 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 548

二 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 552

三 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 557

四 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 561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 563

五 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涵义 563

六 清初程朱陆王之学 567

七 清学与宋明之学 569

八 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型 571

《原道篇》及《原教篇》后序 5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