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裂变与重构  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  下
裂变与重构  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  下

裂变与重构 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化民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9793664
  • 页数:7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新中国的创建为中心展开,对中共建国方略的形成,新中国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的酝酿与确立,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筹备和召集新政协,以及在老根据地和新解放区动员民众和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在广大农村地区继续推进土地改革,采取得力举措恢复经济和重建社会秩序等相关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共及其领导人创建新中国的历史功绩。
上一篇:税法下一篇:检察官办案思维
《裂变与重构 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 下》目录

上册 3

第一编 建国蓝图的设计与实现 3

一 新旧政协之间:中共建国方略的发展轨迹 3

国共和谈中的国家映象及其幻灭 3

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10

“五一口号”与新政协的筹备 15

七届二中全会建国构想的实现 21

二 阶级关系变动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29

国体问题的本质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29

把统一战线建立在正确的阶级政策基础之上 32

对“人民大众”的科学界定 35

不能没有民主,也不能没有专政 38

一种新型的国家制度 43

三 新政协筹备期间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46

筹备新政协的提出与试探 46

民主党派对新政协的最初理解 55

新政协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与统一 58

共同纲领的起草与重心转移 63

四 百川归海: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 70

保密局对在港民主人士的监视 70

海上护送通道的开辟 75

民主人士分批秘密北上 78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以内蒙古为中心 97

民族自决、联邦制主张的提出 98

抗战时期中共放弃民族自决主张了吗? 104

抗战胜利后“民族自决”活动的受挫 109

民族自决的中点: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11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终确立 124

六 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与开局 130

彻底告别旧中国屈辱外交 130

平等、互利:构建新型外交关系的基础 136

“一边倒”的利弊得失 142

以独立自主的新姿态走向世界 147

第二编 民众动员和新区域的占领 159

七 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进军 159

向全国进军的擘画和决策 159

大进军过程中的战略指导 167

发动群众、军政并举的剿匪策略 179

八 内战中的民众支前:以冀鲁豫区为例 187

战争中的支前动员 187

支前民夫的管理 191

战勤宣传与利益分配 195

如何应对战勤的压力 199

九 上海解放前夕国共两党对护工队的争夺 204

护工队的成立及其性质 204

工潮中表现各异的护工队 213

护工队消亡与人民保安队的兴起 220

对护工队的几点看法 228

十 人民解放军对新占城市的军事管制 231

军队执行军事管制任务的基本情况 231

军事管制行动的准备工作 242

军事管制行动的具体实施 249

军事管制行动的结束与启示 260

十一 中共的首次都市体验:北平接管 264

接管北平的前期准备 264

政权、司法和经济接管 268

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 274

十二 贵州新区:从军事占领、政治占领到社会占领 280

中共进军西南和贵州的接管 280

西南匪乱和贵州剿匪 288

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清匪反霸 300

政策调整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311

中共接管贵州过程的几点总结 321

十三 重现海晏河清:华东地区的剿匪斗争 326

华东匪特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326

华东军区的剿匪部署与作战经过 332

对城市和陆地匪特的集中打击 337

对海上匪特的大力清剿 344

华东剿匪斗争的历史意义 351

十四 特殊战线上的华润公司和华润人 356

华润公司的由来与使命 356

为前线输送急需物资 362

完成中共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368

下册 379

第三编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379

十五 老区土改:黑土地上的暴风骤雨 379

“五四指示”与东北局“七七决议” 380

清算分地斗争的开展 383

煮“夹生饭”运动 393

“砍大树、挖财宝”运动 398

贯彻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 401

土改中的偏差与纠偏 409

十六 建国前后的“农业社会主义”风波 417

对“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417

刘少奇与东北局、山西省委的分歧 423

毛泽东表态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 428

有关这场争论的历史回声 431

十七 走合作之路:山东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433

中共对农民互助合作的领导机制 433

农民的互助合作实践 441

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456

十八 无锡农村土改的政策背景与实践效果 463

土改前的地权分配与经济状况 463

无锡农村的土改实践 468

土改与农业生产的变化 479

土改与农民生活的变化 481

十九 农村互助组:组织起来与互助两利 488

组织起来:互助组的组成与规模 488

互助两利:互助组的运行与评工算账制 496

互助组对农业生产的促进 505

互助组建立与运行中的问题 508

第四编 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 517

二十 努力建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 517

稳定物价,救灾安民,统一全国财经 517

废除保甲制度,健全城乡基层政权,改造社会组织 522

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习流毒,树立社会新风尚 527

肃清旧思想,推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 534

二十一 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城市工作及其经验 541

城市功能定位: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542

城市行政系统与人民代表机构的建立 546

把握城市工作枢纽,妥善处理劳资问题 551

建国初期城市工作的基本经验 559

二十二 山东老区干部南下的组织调配与派遣 565

前奏:最早的山东“南下干部” 565

干部南下的中央决策与任务分配 567

山东南下干部的人员组织与调配 572

南下干部的集中培训与派遣 578

二十三 新社会的劳资关系与工会角色定位 582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劳资关系 582

工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提出与认识分歧 590

刘少奇对工会角色与作用的思考 596

对李立三的批判及其后续影响 601

二十四 北京建政过程中基层政权体系的形成 605

探索:区、街两级政府的设立及其撤销 605

调适:扩大区公所、设立协议机构与恢复区政府 620

定型:区级人代会召开与街道办事处的设立 633

二十五 会门末日:北京市取缔一贯道斗争的经过 642

一贯道的起源、流变和发展 642

一贯道在北平的发展、活动及其内幕 645

北京取缔一贯道工作的开展 652

取缔一贯道斗争的胜利及基本经验 667

二十六 山东解放区教育的恢复与整合 670

恢复与发展教育的整体筹划 670

农村教育的恢复与初步调整 675

城市教育的接管与改造 680

最后阶段:整理与巩固 683

二十七 从《大公报·青年群》看上海青年的思想转变 694

《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缘起 694

从“学习小组”到“学习会” 697

“问题讨论”中的正确引导 702

《青年群丛书》的结集出版 707

《青年群》对上海青年思想转变的影响 712

卷尾语 717

参考文献 733

后记 7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