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研究与测评  宜居与创新的视角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研究与测评  宜居与创新的视角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研究与测评 宜居与创新的视角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德建,黄荣怀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15438632
  • 页数:140 页
图书介绍: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研究与测评 宜居与创新的视角》目录

Chapter 1 智慧学习 2

1.1 智慧学习含义 2

1.1.1 学习与智慧学习 2

1.1.2 传统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与智慧学习 3

1.2 智慧城市与智慧学习 4

1.2.1 智慧城市含义 4

1.2.2 智慧城市建设路线 5

1.2.3 智慧城市双核心框架 6

1.2.4 智慧城市与智慧教育 9

1.2.5 智慧城市情境下的智慧学习 10

1.3 智慧学习内涵与特征 12

1.3.1 智慧学习框架 12

1.3.2 智慧学习环境 15

1.3.3 智慧学习认知显示度层次 16

Chapter 2 智慧学习环境 21

2.1 城市创新发展环境 21

2.1.1 城市科技研发能力 21

2.1.2 城市人才发展情况 21

2.1.3 城市政府重视程度 21

2.2 场域智慧学习环境 22

2.2.1 学校学习环境 22

2.2.2 家庭学习环境 23

2.2.3 社区学习环境 23

2.2.4 单位学习环境 24

2.2.5 场馆学习环境 24

2.3 市民智慧学习体验 24

2.3.1 学习投入 25

2.3.2 学习方式 25

2.3.3 学习成效 25

Chapter 3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研究 28

3.1 测评城市范围 28

3.2 测评原则方法 28

3.2.1 测评原则 28

3.2.2 测评方法 29

3.3 测评指标体系 29

3.3.1 城市创新发展环境指数 31

3.3.2 场域智慧学习环境指数 33

3.3.3 市民智慧学习体验指数 39

Chapter 4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结果 44

4.1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总体概况 44

4.1.1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排名情况 44

4.1.2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分项排名情况 46

4.2 不同区域的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分布 54

4.3 省会城市的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分布 56

4.4 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分布 59

Chapter 5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主要结论 66

Chapter 6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案例 66

6.1 北京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66

6.1.1 北京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66

6.1.2 北京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67

6.2 武汉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68

6.2.1 武汉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68

6.2.2 武汉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69

6.3 深圳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70

6.3.1 深圳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70

6.3.2 深圳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71

6.4 西安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72

6.4.1 西安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72

6.4.2 西安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73

6.5 青岛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74

6.5.1 青岛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74

6.5.2 青岛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75

6.6 无锡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76

6.6.1 无锡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76

6.6.2 无锡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77

6.7 郑州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79

6.7.1 郑州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79

6.7.2 郑州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80

6.8 重庆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81

6.8.1 重庆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81

6.8.2 重庆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82

6.9 襄阳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83

6.9.1 襄阳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83

6.9.2 襄阳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84

6.10 银川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发展报告 85

6.10.1 银川市城市智慧环境发展总体概况 85

6.10.2 银川市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主要经验 86

附录1 城市特征及其智慧学习环境指数排名 90

附录2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 92

附录3 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 105

附录4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 1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