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科学观 易、道与医、兵 增订本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长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7749243
- 页数:476 页
上册 1
导言 1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 1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5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 14
(四)中华传统是研究象科学 17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 19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25
(一)西方实体求原 25
(二)中国观物取象 42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50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50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 55
1.《周易》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点 55
2.八卦是意象思维的认识模型 61
3.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六对范畴 62
4.气与象 69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 71
1.老子提出有两类认知体系 71
2.“为道”与“为智”的区别和比较 77
3.以“为道”之知统摄“为智”之知 86
4.道的时象性 92
四 《周易》时空观 100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 100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 104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 108
(四)往者屈,来者伸 111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 115
五 老子论有无相生 118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118
1.“无”是万物之本始,是无限 118
2.“无”是无形之隐,蕴涵无限创造——兼评二程的“百理俱备” 121
3.何谓“无无”,何谓“有无” 125
4.一多互涵,使无限更完美 128
5.以气释“无” 129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132
1.“无为”是以“无”为特征的行为 134
2.“无为”——长盛不衰之道 137
3.“法自然”——赞化万物,应对复杂——兼谈庄子之“逍遥” 141
4.“日益”“日损”——突破有限之诀 151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 160
六 《周易》执无御有 166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 167
1.“易”为宇宙本根 167
2.《易纬》对“易”的诠释 171
3.《易传》中的易与道 175
4.形而上下是无和有的统一——兼评程颐的“道非阴阳” 177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 184
1.天地至賾,垂衣而治 184
2.与时偕行,唯变所适 191
3.阴阳不测,感而遂通 196
4.范围天地,曲成万物 205
(三)生命伦理 209
1.万物皆有生的权利 209
2.坤阴的二重地位 216
七 《周易》万生求久 226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 226
(二)顺则能久 232
(三)节以致久 236
(四)通圜可久 240
八 《易传》论德 245
(一)从重生到重德 245
(二)利者义之和 248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 252
九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 257
(一)卦爻象模型 257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 259
1.宇宙系统从何而来 259
2.气和形的转化 263
3.系统演化的特点 267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 273
十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 279
(一)道由关系生物 279
(二)易卦刚柔立本 283
十一 中和圜道——天地之规 292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 292
1.中道的二重涵义 292
2.中与正相互补白 300
3.孔子之“中庸”本义为何 303
4.朱熹注“中庸”的严重失误 305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 309
1.“和”是天道本性 309
2.“和”主柔,为生物建业之本 311
3.“和”贯天道全程 315
4.“和”是神之机,新之源 317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321
1.中和是开放式圆圈 321
2.平衡寓于圜道之中 324
3.不平衡在圜道和创新中的作用 330
十二 论通 338
(一)通是道的本性 338
(二)顺性而通 340
(三)物物相通 348
(四)言意之辩与通 353
(五)以通为美 363
(六)通与医道 370
十三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 376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376
1.意象思维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376
2.时行律——“与时偕行” 378
3.易简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380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385
1.感应式规律——附论取象比类 385
2.境域式规律 397
3.常守式规律 411
十四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 426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 426
1.自然状态与预设状态 426
2.个别与类别 429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 432
1.认知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433
2.两种整体观:象整体和体整体 439
3.象科学与现代系统科学 445
4.象科学与体科学的不同功能 448
十五 汉语与意象思维 452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 452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 455
1.以简御繁 455
2.显隐相成 455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 459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465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468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 471
下册 479
十六 天下一气 479
(一)气与思维方式 479
(二)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 485
1.远古至春秋:气概念逐渐形成 485
2.战国:气概念臻于成熟 486
3.两汉:建成系统的气学理论 487
(三)气的实质 489
1.“气”概念须要梳理 489
2.气是与物质不同的实在 492
3.“气”与“心”相通 498
4.气的基本性质 504
(四)气道合一 508
1.气道合一论的表述 509
2.既是实在,又是规律 510
3.相关的理论观念 514
(五)气与宇宙图景 520
(六)气与人身观 524
1.气在人身中的整体作用 524
2.宇宙结构与人身模型 526
3.气道合一与中医治则 529
十七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 532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 532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 537
1.“阴阳之义配日月” 537
2.“阳本为雄,阴本为雌” 540
3.“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542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 546
1.阴阳协同 546
2.阴阳正反馈 549
3.阴阳交合 551
4.阴阳叠环 553
(四)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 557
1.研究世界的不同层面 557
2.各有所指,互不包含 558
3.两种不同的关系 559
十八 五行生胜 560
(一)五行学说的三个来源 560
1.四时说 561
2.五方说 563
3.五材说 564
(二)五行学说的三个阶段 565
1.准备阶段 565
2.建成阶段 574
3.完善和广泛应用阶段 579
(三)五行系统模型的特点 582
1.时空统一 582
2.时间统摄空间 582
3.时间有周期节律,空间有层次超越 583
4.五行是符号模型 583
十九 《管子》心学 585
(一)心学与生命的自我超越 585
1.重新厘定心学概念 585
2.心为身君,心中有心 589
3.心神修炼的法则与效果 593
(二)心学与气 598
1.由心界定气 599
2.神即气 604
3.气即道 609
(三)心性、摄生与认识论 613
1.“内静外敬”——健身修德之道 613
2.“静因之道”——认识论的“无为”路线 616
3.气贯通摄生、修德和治国 621
4.一点启示 625
二十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 626
(一)与天地相应的心身理论 626
(二)养生的三个层次 631
(三)治身、修道、经世三统一 636
二一 中医理论八议 640
(一)深思中医百年沉浮 640
1.历史的回顾 640
2.当今中医在全世界开花 641
3.命运变迁说明了什么 641
(二)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 645
1.中西医结合引出的问题 645
2.科学观的误区 646
3.科学的两个源,两个流 648
(三)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 650
1.存在的复杂性与科学的多元性 651
2.两种时空选择与科学的两个源流 655
3.经络的时间本质——人身虚体系统试说 660
(四)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668
1.两个层面,两种科学 668
2.中国的观物取象 670
3.象科学的要点与中医学 671
4.发展中医学的原则 675
(五)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 676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要重新定位 676
2.阴阳是“天网”中起决定作用的关系 679
3.阴阳是意象概念,不是抽象概念 683
4.阴阳认识路线的彻底开放性和自然时间性 686
(六)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回答对中医学的错误批评 688
1.问题的提出 689
2.唯物论和还原论的局限与缺失 689
3.现象大于并高于内在本质 693
4.辨证论治规律的特点与优点——与现象背后之本质做比较 696
5.对“证”与“体”的认识不能沟通 700
(七)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 701
1.如何看待中医学与哲学的特殊关系 702
2.用西方哲学框套中医哲学不可取 706
3.中医哲学是现象层面的整体哲学 709
(八)中医哲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易象阴阳与复杂性 710
1.开启世界认识的“象”层面 710
2.确认“象”的整体结构及形成 713
3.指明“象”的主要特征及应对 716
4.发现“象”的本质与分形网络 719
二二 五说中国兵学 723
(一)唯民是保——兵之价值 723
1.继善成性,和为贵 723
2.兵不得已而用之 729
3.“能以众正,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 737
4.神武不杀 744
5.君子与诡道 750
(二)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 757
1.“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 757
2.战争主要表现为象 763
3.智取高于力取 766
4.人的因素重于物的因素 771
5.知易行难,重在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 780
6.用兵要则不离象 783
(三)择人任势 801
1.以道领器,造势无穷 802
2.造势法则之一 805
3.造势法则之二——“战势不过奇正” 820
4.用势三要 833
(四)胜于无形——“无”的妙用 841
1.形:以形相胜,先胜后战 841
2.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应形于无穷 859
3.因:兵形象水,因敌制胜——无为而无不为 870
(五)《管子》兵学 888
1.兵政互制 888
2.人为本,必重器 890
3.强不必胜 893
4.至善不战 898
二三 中国兵学与中医用药如用兵 901
(一)战事的两个层面 901
1.实力和兵形 901
2.战事两个层面的基本特点和关系 902
3.战事过程的两个方面和两个阶段 902
(二)以形相胜 903
1.孙子兵学的重心在“形”,即造势 903
2.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905
3.造势(形)的基本方法及无穷变化 907
4.以万形之胜胜万形 909
(三)谋攻之法 911
(四)用兵规律和辨证论治规律的共同特点 913
1.规律显示为一个变化域,但绝不模糊 914
2.有可传,有不可传 914
3.知易行难 915
小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 918
(一)时空选择与科学精神 918
(二)主客关系决定认识路线 920
1.主客“对立”的关系模式 920
2.“天人合一”是认识的另一种形式 921
3.两种主体意识,两种科学伦理 926
(三)现象本身的理论概括 929
1.西方传统主张到现象背后寻找本质 929
2.中国传统倡导在现象之中发现规律 931
(四)容纳个别,统摄偶然 936
1.西方传统不能把握个别 936
2.西方传统主张摆脱偶然 938
3.中国特有的范畴:奇恒 941
4.中国特有的范畴:常变、经权 945
(五)时间性的认知体系 949
1.道、气与物质实体的区别 949
2.自然整体与合成整体 952
(六)象科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954
附录 959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 95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新闻走向科学》吴勤如著 1992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科学令人如此开怀 电磁的魔力》纸上魔方 2017
- 《环境科学专业化学类实验教程》王刚编著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北京模式》吴建繁,王德海,朱岩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