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华民国宪法概要  宪法生活的新思维  第8版
中华民国宪法概要  宪法生活的新思维  第8版

中华民国宪法概要 宪法生活的新思维 第8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惠宗著
  • 出 版 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9866842900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宪法概要 宪法生活的新思维 第8版》目录

第一章 宪法原理与总纲 1

第一节 国家之意义 1

第二节 国家之要素 2

第一项 主权 2

第二项 国民 4

第三项 领土 8

第三节 宪法之意义 8

第一项 形式意义的宪法 8

第二项 实质意义的宪法 9

第三项 宪法效力的实现 10

第四节 宪法的种类 11

第一项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11

第二项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12

第三项 象徵性宪法与规范性宪法 12

第五节 宪法序言 13

第六节 宪法之基本决定 14

第一项 共和与民主之基本决定 14

第二项 国民主权 22

第三项 国民 23

第四项 领土 25

第五项 民族 26

第六项 国旗 26

第七节 宪法变迁 27

第一项 宪政惯例 27

第二项 宪法解释 27

第三项 宪法修正 27

第八节 宪法之施行 30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与义务 31

第一节 人民权利总论 31

第一项 基本权在近代立宪国家之意义 31

第二项 基本权种类 32

第三项 基本权之主体 34

第四项 基本权拘束之对象 34

第五项 基本权的限制 36

第六项 国家限制基本权之界限 38

第七项 特别权力关系与基本权 42

第二节 平等权与平等原则 44

第一项 平等之法律性质 44

第二项 平等的种类 45

第三项 合理的差别对待 48

第四项 是否平等之判断程序 49

第三节 人身自由之保障 52

第一项 人身自由保护的范围 53

第二项 法定程序保障 57

第三项 不受军事审判之自由 61

第四节 居住迁徙自由 62

第五节 思想及表现自由 65

第一项 思想自由 65

第二项 言论自由 66

第三项 讲学自由 77

第四项 著作自由 81

第五项 出版自由 82

第六项 广电自由 83

第六节 秘密通讯自由 86

第一项 秘密通讯自由之意义 86

第二项 对秘密通讯之限制 87

第七节 宗教自由 88

第一项 政教分离原则 89

第二项 宗教自由之内涵 90

第三项 宗教自由之效力 91

第八节 集会结社自由 93

第一项 集会、结社之意义 93

第二项 集会游行保障之范围 94

第三项 集会游行之限制 95

第四项 结社自由 97

第九节 生存权 100

第一项 生存权之意义 100

第二项 死刑存废论 100

第三项 安乐死合法化之探讨 103

第四项 堕胎合法化之探讨 104

第五项 合乎人性尊严之生活权 105

第十节 工作权 106

第一项 工作权之意义 106

第二项 工作权之主体 107

第三项 工作权保障之范围 108

第四项 工作权的限制 112

第十一节 财产权 114

第一项 财产权之意义 114

第二项 财产权保障之范围 114

第三项 财产权之限制 116

第十二节 诉讼权 122

第一项 诉讼权之意义 122

第二项 诉讼权之范围 123

第三项 诉讼权的限制 126

第十三节 应考试服公职权利 128

第一项 应考试权之意义 128

第二项 考试权保障之范围 129

第三项 服公职权利之保障 130

第十四节 参政权 134

第一项 参政权之意义 134

第二项 选举权 134

第三项 罢免权 141

第四项 创制、复决与公民投票 143

第十五节 其他基本权 149

第一项 宪法第22条之意义 149

第二项 个别之其他基本权 151

第十六节 国家赔偿责任 157

第一项 国家赔偿责任之本质 157

第二项 我国宪法之决定 159

第三项 我国国家赔偿责任之类型 160

第四项 国家赔偿之方法与范围 172

第五项 请求国家赔偿之程序 173

第十七节 人民之基本义务 174

第一项 人民义务之性质 174

第二项 依法纳税 176

第三项 依法服兵役 177

第四项 接受教育 178

第五项 遵守法规范之义务 180

第三章 国民大会 185

第一节 国民大会地位之变迁 185

第二节 第七次修宪对国民大会的影响 186

第四章 总统 187

第一节 权力分立下的行政权 187

第一项 国家组织的基本原理 187

第二项 内阁制、总统制与双首长制的区别 188

第三项 我国中央政制之争议与总统地位之递嬗 196

第二节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与罢免 198

第一项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 198

第二项 总统、副总统之罢免 199

第三节 总统、副总统之职位异动 200

第一项 任期 200

第二项 总统、副总统之缺位 201

第三项 总统之不能视事 202

第四项 总统未就职 203

第五项 对总统、副总统之弹劾 203

第四节 总统之职权 205

第一项 元首权 206

第二项 军事统帅权 206

第三项 发布法令权 207

第四项 缔约、宣战及媾和之权 208

第五项 宣布戒严权 208

第六项 紧急命令权 208

第七项 赦免权 210

第八项 任免文武官员 211

第九项 授与荣典 211

第十项 院与院间争执之解决权 211

第十一项 国家安全机关设置权 212

第十二项 副总统缺位之提名权 212

第十三项 立法院解散权 212

第十四项 公民投票提案权? 213

第五节 总统特权——刑事豁免权 214

第一项 刑事豁免权 214

第二项 机密特权 216

第五章 行政 219

第一节 行政院之地位 219

第二节 行政院之组织 220

第一项 行政院院长 220

第二项 各部会 222

第三项 行政院所属独立之机关 223

第四项 行政院会议 225

第三节 行政院之职权 226

第四节 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关系 227

第一项 施政监督关系 228

第二项 提案关系 228

第三项 预算监督关系 229

第四项 决算监督关系 230

第五项 覆议关系 231

第六项 倒阁与解散立法院 233

第六章 立法 237

第一节 议会与人民间之关系 237

第二节 立法委员 238

第一项 立法委员之人数 239

第二项 立法委员之产生——单一选区两票制 240

第三项 立法委员之任期 243

第四项 立法委员之特权 244

第五项 立法委员兼职之限制 246

第三节 立法院之组织 247

第一项 立法院院长、副院长 247

第二项 立法院会议 247

第三项 全院委员会 248

第四项 各委员会 248

第四节 立法院之职权 249

第一项 人事同意权 250

第二项 立法权 251

第三项 预算议决权 254

第四项 行政监督权 254

第五项 宪法修正案拟定权 259

第六项 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 259

第七章 司法 261

第一节 司法权的演变 261

第二节 司法权的特性 262

第一项 被动性 262

第二项 从消极性到积极性 262

第三节 司法院之地位与组织 263

第一项 司法院之地位 263

第二项 司法院之组织 264

第三项 其他司法机关 266

第四节 司法权的内涵 268

第一项 民事诉讼之审判 269

第二项 刑事诉讼之审判 270

第三项 行政诉讼之审判 270

第四项 公务员惩戒之审理 271

第五项 宪法解释及法令统一解释——违宪审查 272

第六项 审理政党违宪之解散处分 277

第七项 审理总统、副总统弹劾案 279

第五节 司法权之界限 279

第一项 行政裁量及不确定法律概念判断馀地 279

第二项 立法裁量 280

第三项 部分社会内部争议 280

第四项 议会自律行为 281

第五项 统治行为 281

第六节 司法独立 282

第一项 司法独立之意义 282

第二项 超出党派之内涵 283

第三项 司法独立之内涵 283

第七节 法官地位之保障 285

第八章 考试 289

第一节 考试权之意义 289

第二节 考试院之地位 290

第三节 考试院之组织 291

第一项 考试院本院 291

第二项 考试院之隶属机关 291

第四节 考试院之职权 293

第一项 职权之变迁 293

第二项 考试院职权之行使方式 297

第九章 监察 299

第一节 监察之意义 299

第二节 监察院之机关性质 300

第三节 监察院之组织 301

第一项 监察委员 302

第二项 监察院院长、副院长 303

第三项 监察院委员会 303

第四项 审计部 304

第四节 监察院之职权 304

第一项 弹劾权 304

第二项 纠举权 306

第三项 纠正权 307

第四项 审计权 307

第五项 监试权 308

第六项 受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 308

第五节 监察权行使之方式 308

第一项 监察权之独立性 308

第二项 调查权 309

第六节 监察委员之特别义务 309

第十章 地方自治 311

第一节 台湾地方自治发展史略 311

第二节 地方自治之功能 313

第三节 地方自治制度之本质 313

第一项 固有权说 314

第二项 承认说 314

第三项 制度性保障说 314

第四项 我国宪法之基本决定 315

第四节 地方自治权之内涵 315

第一项 通常事务管辖权 315

第二项 地域权 316

第三项 立法权 316

第四项 自主组织权及人事权 317

第五项 财政权 317

第六项 计画权 318

第五节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之标准 319

第一项 均权主义 319

第二项 本书见解 321

第六节 地方自治组织的基本模式 324

第一项 地方自治团体之层级 324

第二项 地方自治组织之模式 325

第七节 地方自治之运作——以县为例 326

第一项 县之组织 327

第二项 县民之直接民主权利 330

第八节 地方自治之监督 330

第一项 监督之种类 331

第二项 监督之方式 331

第十一章 基本国策 335

第一节 基本国策之法律性质 335

第一项 方针条款 335

第二项 立法裁量之界限 336

第三项 宪法解释或法令解释之基准 337

第二节 国防之基本国策 337

第一项 军队国家化 337

第二项 文武分治 339

第三节 外交之基本国策 340

第四节 国民经济 340

第一项 国民经济列入宪法的意义 340

第二项 国民经济之内涵 341

第五节 社会安全 345

第六节 教育文化基本国策 348

第七节 边疆地区及原住民基本国策 351

附录 353

附录一 中华民国宪法 353

附录二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369

索引 375

事项索引 375

司法院大法官解释索引 3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